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非医疗专业人员如何进入缓和医疗团队发挥作用

2020-8-6 04:58|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260| 评论: 0

摘要: 陆晓娅:非医疗专业人员如何进入缓和医疗团队发挥作用2020-06-30 09:056月22日晚,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23)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由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 ...

陆晓娅:非医疗专业人员如何进入缓和医疗团队发挥作用 

6月22日晚,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23)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由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在本次研讨会上,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陆晓娅以“ 非医疗专业人员如何进入缓和医疗团队发挥作用”为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精彩分享。 本次活动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联合主办。

大家好,我是一名非医学专业的人士,想和大家分享在缓和医疗领域中非医学专业人士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缓和医疗需要我们这样非医学专业的人士。

缓和医疗是帮助人们获得善终的服务

我接触缓和医疗这个概念可能比很多医疗界的专业人士还要早。

我原来在中国青年报社做编辑工作,因为1991年创办青春热线,开始进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了在心理咨询受到更好的训练,我从1998年开始,进入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在北师大主持的心理咨询硕士班和博士班学习。千禧年到来的时候,林老师从香港中文大学申请到一笔经费,带领我们的博士班同学到香港进行了两周的访学,了解心理咨询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那次访学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林老师请了一位叫做陈健生的医院院长给我们讲Palliative Care,当时他们叫做“善终服务”。在这之前,我一直是非常赞成安乐死的,我觉得让人在临终之前受尽折磨是不人道的,但是听了陈院长的课后,我知道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缓和医疗,它可以减轻临终之人的身体上的痛苦,避免安乐死在法律上和伦理上的问题,同时因为兼顾了人的身心社灵四个方面,不仅让人死得更有尊严、更少痛苦,而且也让逝者与生者更少遗憾,使生命的结束更为完满。

这堂课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我当时记了详细的笔记,回来后还把其中一些笔记整理成PPT,至今讲课的时候还在用。比如,这张PPT,陈院长说,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死亡的,人们常常觉得死亡是一种失败,一个病人没有抢救过来,是医学的失败;一位长辈没有抢救过来,是做子女的失败。总之,死亡是一件不应该接受的事情。但是当人们视死亡为失败时,会产生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可能就会产生过度治疗,本来医学已经无能为力了,但是为了不让死亡到来,还要进行各种治疗,或者通过医疗仪器维持生命,或者在临终时不停地抢救,给临终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也浪费掉大量的医疗资源。二是这个视死亡为失败的观念,还会减少人们为死亡做准备的时间,大家都回避谈后事,不让临终者能表达自己的心愿,结果死亡到来时措手不及,毫无准备。第三个方面,视死亡为失败的观念,还会导致人们只关注了临终者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人,在心理、社会和灵性方面的需要;最后,这样的观念还会在医疗过程特别重视医疗人员的意见,而忽视患者和家人的需求。

缓和医疗也是对医护工作者的照护

陈院长还从时间维度上告诉我们,缓和医疗其实会从确诊之后就逐步进入,随着生命的衰退,它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且应该一直延续到病患离开世界以后,因为病患的家人和医疗团队都是缓和医疗的关怀对象。 在缓和医疗中,不光是对患者进行全人治疗,照顾身心社灵四个方面,同时缓和医疗也是全程治疗、全家治疗,全队治疗,即家人和整个医疗照护团队,也是关怀的对象,哪怕是在病患离去之后。

正是因为接受了这样的缓和医疗理念,所以我曾经作为心理治疗师,受邀到医院和养老院做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医护人员处理一位年轻病人去世带来的复杂情绪。有些老人会在养老院里去世,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已经和老人建立起了感情,当老人去世时,特别是老人骤然离世,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冲击。他们也需要得到关怀,需要舒缓自己的情绪,并在其中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从2012年开始,我在北师大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影像中的生死学”,就是通过电影和学生去讨论生死的问题。因为课程也涉及到安乐死与缓和医疗的议题,我就特别想去看看缓和医疗到底是怎样的。我知道台湾心理学家余德慧一直在开设生死学的课程,并且长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花莲的慈济医院心莲病房(也就是生命最后阶段的安宁疗护病房),和医生、护理师、社工们讨论临终者的个案。特别遗憾的是,当我终于有机会去慈济医院访问的时候,余教授已经在心莲病房走完生命最后的一程,我无缘直接与他交流了。但我通过他的遗孀,联系到心莲病房,在那度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下午。在心莲病房,临终者的身心社灵四个方面都得到了照顾,比如他们会组织病人绘画,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绘画也是人探索自己生命,发现生命价值和面对死亡进行心理准备的一种方式;病房中温馨的会客区和家属可以休息的榻榻米房间,让病床上的临终者仍然能和社会关系保持联结;往生室的设置,让有不同信仰的人得到慰藉,同时亲人可以陪伴在身边;病床可以通过宽大的门直接推到花园里,让临终者可以在蓝天、白云、绿树、清风中得到慰藉。这样的一些设置和服务,非医疗专业的人士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师、社工等在缓和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为缓和医疗是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四全照顾”,所以缓和医疗团队中自然就需要非医学专业人员的参与,如心理治疗师、社工、志愿者等等。

目前,有的缓和医疗团队已经有了专职的社工师。比如前些天,我去清华长庚医院参加缓和医疗的案例讨论,就发现他们已经有了清华社工专业毕业的社工师和中科院心理所毕业的心理师,而且是专职的,说明清华长庚医院真的是发现很需要非医学专业的人来参与到缓和医疗团队中来,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海淀医院安宁病房,我知道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在参与第一线的服务。

非医学专业人士在缓和医疗中可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人在临终的时候,除了渴望能减轻身体上的痛苦外,还有很多需求。受过心理咨询和社工训练的人,可以及时地发现临终者、家属和团队的一些心理困扰和压力,协助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压力,可以让逝者面对死亡更加坦然,更少遗憾,也能让生者从中感受到爱、感受到与亲人更深刻的联结和生命的意义。

其实,想要安宁、坦然地离开世界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比如,心理学家们发现,很多因素会让人对死亡感到恐惧。除了害怕走得过程会经受肉体的痛苦,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未知外,现实生活让逝者难以平静离世的重要原因:一个是有一些“未完成之事”,一些未了的心结,如与子女或其他重要他人没有和解,一些愧疚未能处理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觉自己没有好好活过。

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治疗师、社工师,甚至一些志愿者,有可能帮助临终者、帮助老人,与命运达成和解,放下一些怨念,解开一些心结,完成一些未完成的心愿,并在其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与病人或者是临终者聊聊他们生命中的故事。因为对于一个临终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生命中那些非常宝贵和独特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心理专家也会注意到他们和家属的家庭关系。我们会发现有些病人和家人之间还有未解的心结,或者是家人和他之间的互动不是那么亲密,存在很多隔阂,心理师、社工等就可以潜移默化的介入去做一些相关的沟通工作,还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他们还有没有一些没有满足的愿望,以及通过什么条件去帮他们满足人生最后的愿望,让他们能够走得感觉到很圆满。

心理师和社工们还可以协助临终的人与家人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让生死两相安,让逝者在爱中离别,并在生者心中永存。

安宁疗护应该成为养老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养老机构和缓和医疗。我的母亲在她生命最后几年一直在一家养老机构里,她是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我只要在北京,平均每周会有两三次去那里,我在那里也交了很多老年朋友。我也一直想和老年朋友们去分享缓和医疗和生前预嘱这件事,但是我知道很多养老机构对此抱有顾虑。很多养老机构觉得老人们都很忌讳谈到死亡。我记得在我考察养老院的时候,有一家养老院跟我“我们这开业以来没有老人去世”,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养老院品质的一个表现。但是我听了以后心里反而更有顾虑,因为很多老人走进养老院的时候,是准备在养老院走过自己生命最后一程的,他们甚至是把自己的房子卖掉了,就是准备把养老院作为自己最后一个家。如果养老机构都没有思考过这些老人临终能够得到怎样的照护,那么这样的养老院是有缺憾的,是不能满足老人需要的。我和一些养老院的老人聊天中发现,很多老人对最后一程会怎样被对待是很焦虑的,他们会反复询问到最后该怎么办,是不是一定会被送去抢救,还是能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房间中离开?他们很希望有人能和他们聊聊如何为死亡做准备。有一位养老院的老人家告诉我,她有很多朋友,有的人可以聊音乐,有的人可以聊书法,唯独找不到人能和她聊聊死亡。所以,当我和他们聊到缓和医疗和生前预嘱的时候,他们并不觉得是冒犯,相反,他们知道了可以做好生前预嘱,提前告诉子女自己最后的愿望是什么。但是他们发愁的是,哪里有缓和医疗的服务呢?

我想,如果养老机构,特别是那些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能够为老人提供缓和医疗服务,老人们会安心很多,他们最后一段生命的品质也会提高很多。

好在我知道有一些养老机构已经把安宁疗护放到自己的战略发展中了,还有很多养老机构有了专职的社工和心理师,他们都能发挥很好的作业,我希望这样的养老机构会越来越多,让老人们可以安心地、完美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谢谢大家。

本文章已经主讲人审定,由老龄与未来公众号发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