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哭声此起彼伏,来往人群摩肩擦踵,这便是北京儿童医院的清晨。7月12日,由北京团市委主办,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北京儿童医院、北京青年互联网协会共同开展的YOU CAN YOU UP职业角色体验活动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十多位网络从业青年亲身体验医务一线,直观感受医务工作。
指尖上的“芭蕾”
穿过满是患儿和家长的楼道,门诊二楼靠里的位置就是输液中心。和想象中输液大厅里嘈杂的环境截然不同的是,患儿和家长都井然有序地按照吊瓶上的座位号就坐。有的患儿左手输着液,右手拿着吃的,眼睛还望着不远处的动画片,两三个家长陪护一旁。
透过一个玻璃门就是输液室,儿科输液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极高。小孩的血管非常细,肉眼很难找准位置,更多时候是靠手去触摸感受,因此输液室护士的工作被喻作“指尖上的芭蕾”。
据输液中心护士长张英介绍,目前,虽然医院严格抗生素使用和输液管理,但因病情所需来输液的患儿仍然不在少数。即使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护士们输液的成功率依然高达98%-99%。
“起初,有些患儿家属看着护士年轻,会对她们的穿刺技术提出质疑。实际上这些护士工作年限并不短,我们严格规定具有三年以上穿刺工作经验的才能坐上穿刺台。为了提高护士们的推针成功率,常常会通过一些辅助的工具来帮助训练。”张英说。
即便是这样,也仍然会有个别的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对护士破口大骂的情况,护士们只能偷偷擦去眼泪,或是在旁边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如果扎进去一针立马看不到回血,其实最紧张的是扎针的护士。”张英回忆,早年前自己就遇上了一个特别难扎的针,患儿一直动,血管又细,针一扎进去,没有回血,当时她后背唰地一下就凉了。
尽管承担着压力,承受着委屈,但年轻的护士们对自己的工作依然无怨无悔,每天投入着巨大的热情。
医术之外见医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学上的著名表述。在生死关头,病人永远是第一位,但治愈疾病之外的帮助和安慰,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位于门诊大堂左侧的志愿者服务台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不直接治疗患者,却用温暖“治愈”着每一个人。
“怎么挂号?”“骨科是在几楼?”“我的病历本掉了”……回答这些患者提问,处理失物招领等,是北京儿童医院志愿服务工作部董连旭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据董连旭统计,他平均一个上午要回答400多个患者问题,有时遇上年纪大一点的家长,不会使用挂号、收费的机器时,董连旭还会带着他们去一步步操作。
记者在志愿者服务工作部体验的一下午时间内,董连旭不停地回答着患儿和家属的各种提问,他们每个人脑袋里都好像装着“百科全书”,问什么都能答出来。面对连番的提问,他们有时连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上个厕所的工夫也要找另一个同事顶上,每时每刻确保咨询台有人。
有人常说,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换位思考,可是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我们仍愿相信,只要医患双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配合,点滴温情中感受他人的不易,便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开始。愿每一位医生和患者都能被温柔相待。
指尖上的“芭蕾”
穿过满是患儿和家长的楼道,门诊二楼靠里的位置就是输液中心。和想象中输液大厅里嘈杂的环境截然不同的是,患儿和家长都井然有序地按照吊瓶上的座位号就坐。有的患儿左手输着液,右手拿着吃的,眼睛还望着不远处的动画片,两三个家长陪护一旁。
透过一个玻璃门就是输液室,儿科输液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极高。小孩的血管非常细,肉眼很难找准位置,更多时候是靠手去触摸感受,因此输液室护士的工作被喻作“指尖上的芭蕾”。
据输液中心护士长张英介绍,目前,虽然医院严格抗生素使用和输液管理,但因病情所需来输液的患儿仍然不在少数。即使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护士们输液的成功率依然高达98%-99%。
“起初,有些患儿家属看着护士年轻,会对她们的穿刺技术提出质疑。实际上这些护士工作年限并不短,我们严格规定具有三年以上穿刺工作经验的才能坐上穿刺台。为了提高护士们的推针成功率,常常会通过一些辅助的工具来帮助训练。”张英说。
即便是这样,也仍然会有个别的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对护士破口大骂的情况,护士们只能偷偷擦去眼泪,或是在旁边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如果扎进去一针立马看不到回血,其实最紧张的是扎针的护士。”张英回忆,早年前自己就遇上了一个特别难扎的针,患儿一直动,血管又细,针一扎进去,没有回血,当时她后背唰地一下就凉了。
尽管承担着压力,承受着委屈,但年轻的护士们对自己的工作依然无怨无悔,每天投入着巨大的热情。
医术之外见医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学上的著名表述。在生死关头,病人永远是第一位,但治愈疾病之外的帮助和安慰,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位于门诊大堂左侧的志愿者服务台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不直接治疗患者,却用温暖“治愈”着每一个人。
“怎么挂号?”“骨科是在几楼?”“我的病历本掉了”……回答这些患者提问,处理失物招领等,是北京儿童医院志愿服务工作部董连旭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据董连旭统计,他平均一个上午要回答400多个患者问题,有时遇上年纪大一点的家长,不会使用挂号、收费的机器时,董连旭还会带着他们去一步步操作。
记者在志愿者服务工作部体验的一下午时间内,董连旭不停地回答着患儿和家属的各种提问,他们每个人脑袋里都好像装着“百科全书”,问什么都能答出来。面对连番的提问,他们有时连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上个厕所的工夫也要找另一个同事顶上,每时每刻确保咨询台有人。
有人常说,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换位思考,可是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我们仍愿相信,只要医患双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配合,点滴温情中感受他人的不易,便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开始。愿每一位医生和患者都能被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