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Frost & Sullivan 中国区首席顾问,得到《前哨•王煜全》栏目主讲人。
内容来源:2017年4月22日前哨大会,笔记侠作为合作伙伴受邀参会。经主办方审核授权发布。PPT来自嘉宾。
责编| 清野
第1374篇深度好文:12283字 | 15分钟阅读
(现场活动音频精炼版,请在wifi环境下收听)
全网首发·85%笔记·商业趋势
笔记君说——
侠客们,下午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相助。
著名的硅谷投资人、《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在书中说,“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将会统治世界,只有中国人坚决不相信。”今时今日,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分水岭上,我们中国的问题、出路和未来在哪里?中国如何才能不错过世界这一波科技创新的机会?
全球科技创新侦察兵王煜全认为,中国国际化就是10年时间,10年之后会很困难。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跟随站在行业前端人物的视角一探究竟。
一、焦虑是真实的,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进入了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一个很现代的社会。
我们的国人走出去了,科技走出去了。我们的形象变了。跟人说我们是中国基金都不用解释“我有钱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有钱。
然而,央视最著名的问题来了,“你幸福吗?”
确实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你幸福吗?
医院资源紧张,房价越来越高,找工作越来越难,还有雾霾……
动物遇到恐惧的事情会跑,但是我们人类跑了么?没跑。
因为不是真的恐惧,而是焦虑。恐惧和焦虑的区别就是,那个危险到底现在的还是未来的?
我们因为往上走,所以到现在还不错。但是未来怎么样不知道,到底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不知道。反正没有人相信未来是保持住的,当你对未来不确定,当然就焦虑了。
所以当你对未来不确定的时候,你会走不动路,会僵在那里。我们希望能克服所有生物本能,因为我们是人,为了打破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我们得做点事去改变它。
因为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持续焦虑,未来肯定不行的。
当然这个焦虑还真是只属于我们中国人。
所以现在包括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很著名的硅谷投资人,他这个书里面都专门写,“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将会统治世界,只有中国人坚决不相信。”
说实话我觉得焦虑感是一个好事,焦虑感是鞭策我们往前走的最大的动力。只不过要记住不要停在焦虑里面,要往前走。
当然也不要觉得这个焦虑是假的,我告诉大家,焦虑是真实的。
为什么这么说?
巧了,今年是2017年。30年前(1987年),美国著名的杂志《福布斯》开始做世界富豪排行磅,1987年的经济,谁是老二?日本。
所以福布斯当年的前四名都是日本人,但是当年的第一名今天财富缩水95%,肯定是跌出去了;第二名财富缩水80%多,也跌出去了;第三、第四名更惨,是日本当年的地产富豪,不仅仅跌出去,人都不知道去哪了。
我们国内也有一堆的地产富豪,中国正好占了30年的日本的位置。
福布斯排行前2000强的公司,美国540家,中国200家,其他是第三名往后。
中国人是全世界的威胁。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笔记侠注: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是什么呢?
应为“修昔底德陷阱”
当第一经济体、第二大经济体相遇,中间缺乏沟通、缺乏了解的时候,这种不说是战争,至少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历史展示给我们的规律
我们就是这两大经济体,回想我们中国自己也是有责任,我们在国际上没有多少朋友,我们一直推动中国的国际化,一直带中国企业家、投资家的团到美国访问。
每次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在美国有多少企业家朋友?基本上为零。后来我把这个事拿去问美国人,讲起这个典故,说中国朋友对美国还是缺乏了解。
然后美国朋友说先不要急怪中国人,美国也有很多人做了多年的中国生意,你问那些人有多少中国人朋友,也基本为零。两个经济体足够巨大的,但是中间的交流非常表面化,非常非常少。
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迅速变得太富有了,但是我们还不够强大,人家不找你找谁呢?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但是这是一个好事。
就是中国迅速崛起的时候,能站在国际上想问题了。我们在国际2000强里去找排行,现在问题就很知道得清晰。
能不能让中国达到强国的位置,或者在国际上一席之地?
有一个很重要地方就是你要找到崛起的机会。世界上有N多次变革,造成了新的经济体、新的主权国家的崛起,所以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回顾历史是找到规律,在今天能够使我们往前走的更好。
1.历史中的分水岭
人类历史最大的一次转折是什么?
是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造成了中西方的差距,在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的差别很小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东方是比西方要领先的,领先了上千年,但是很快就被追上了,这就体现了科技的价值,这个事情人人都知道,就不展开讲了。
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书里有句话说:“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容易发生的地方,不过并不是注定会发生。”就是说,当时英法在打战,英国赢了。如果英国输了,工业革命就发生在法国了。
人类的历史像很多座山峰,历史发生很多事件,相当于从山顶扔一个小球。
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左右差异很小,但随着往谷底滚的时候,就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工业革命之前差距很小,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中西方的差异被迅速拉大。
所以人类历史上有若干个瞬间,一开始只是非常小的,甚至偶然性事件,但事情引发的连锁反应,造成很大的分野。所以我们遇到分水岭的时候,要格外的在意,格外的小心,因为很可能就是下一个巨大差异的开端。
2.新殖民地时代:制度的价值
还有另一个意义很重大的事情在发生,国外专门有学者有专门的论文讲这个事情,讲的很透彻。结论是什么呢?
英国是后起的全球性的海洋国家,之前是葡萄牙、西班牙,当时他们在全球殖过一次民了。
等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去的地方就没有那么好,相对都是贫瘠的土壤。这就没有办法用掠夺的方式去获取资源,只好在当地建立制度,希望当地人遵纪守法,我好长期的收税。
你会发现新老殖民被处置的态度是不同的,老殖民地靠野蛮的掠夺,新殖民地抢不到东西了,建立秩序来慢慢收钱。
当然这也是英美争夺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持续收美国人的税,但是没有给美国人提供对等的国民待遇,所以美国人就造反了。但是根本起源是没东西可抢,只好收税钱。
假设,纯地理的假设,假设美国的金矿在东岸,那今天的美国可能还没有独立,还是英国的领土。为什么?
因为英国一定会重兵把守金矿,其他人自生自灭。不用交税,就没有矛盾了,所以看到历史很多很多的偶然性,但是背后也有规律。
3.美国的领先:市场的价值
市场要足够大,才能成长起来。今天美国领先,除了科技的土壤,还因为一战、二战的美国是个世外桃源,没有打起来,所以很多科学家移民到美国去。
除了制度系统性,因为他们憎恨英国人欺负他们,所以自己建立一套很完善的制度,希望用制度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强权解决问题,所以美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多的国家。
很重要的就是有足够大的市场,假设市场太小的话,也做不起来。
中国学创新不能学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创新不可能在本地成长起来,半截的时候就要移到美国去。
有个对以色列非常熟悉的朋友说:以色列政府也积极支持企业创新,给各种扶植基金,但是要求有一条,这些企业要想拿到以色列的钱,公司里必须有一位美国的董事或者美国人高管。因为这样,你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最后的大市场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反过来你拥有足够的大市场,你可以反过来去控制这个科技。
4.硅谷的腾飞:创新的价值
美国已经200年发展历史了,一切都已经很完备了,但是硅谷依然脱颖而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创新的价值。
科技也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之前有太多的科技被大公司把持,后来互联网、IT,软件这些技术突然到了一帮小孩手里,这种孩子就能玩出来各种特色,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
5.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分水岭上
今天我们恰好站在下一个分水岭,可能不是下一个工业革命,但是它的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那么它是什么?
上一轮工业革命成功者的典型是什么?
我们现在有一个词“极客”,是很好的词。这个人有极客精神,专注、专业、奋斗,或者IT很精通。总之你家有一个小孩,你喜欢让她嫁给一个极客。
20年前,极客在西方是很负面的词。
相当于如果两个孩子,一个是阳光帅气,会各种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一个只知道猫在家里面敲键盘,没有任何人喜欢。哪个是极客?第二个。
实际上极客在美国学校里面跟失败者是一样的,你太失败了,没有人理,只能自己在机房里面。为什么这么快就变了?因为其貌不扬的极客改变了世界。
6.智商?情商?人类机器智商!
有人说智商高才可以成就事业,智商高能成就事业早被人否了。很多人说情商高才可以成就事业。说情商高的李嘉诚,李嘉诚后来赚的一票钱也是因为投了Facebook。但是盖茨、乔布斯的情商都很差。
这样人为什么能成功?我们总结原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叫做人类机器智商。
机器智商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机器理解人的能力。人类机器智商,就是人理解机器的能力。
就是因为我们看历史,为什么智商曾经能帮助我们做更强大,因为你比别人聪明。你从个体来讲,你比别人能力强大,就可以胜出。
很快进入了情商时代,因为是一个协作的社会,不是靠个体优秀,而是更多人能不能个你一起奋斗。人人为你服务,你就可以赚钱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但是比尔·盖茨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人类机器智商。未来成功取决于你能否驾驭机器,你驾驭的机器越多,就越有成就。
因为你驾驭机器比驾驭人更好,驾驭人还有人力资源,财务等各种问题,包括富士康公司还有人跳楼,还有心理问题呢。
如果是机器就不需要了,增加机器的边际成本非常小,驾驭越多机器越成功。
上一波的成功者是掌握上一轮创新的本质,就是我让机器帮我干活,因为机器可以增加我的竞争力。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的时代最本质的问题。
7.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大的问题?
我们回顾历史,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但是每一轮科技创新的重点是不同的,找到这一轮科技创新的重点,我们才能推动它,领导它。重点是什么呢?
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创新的高门槛和公众普遍参与之间的落差。
我们理解是60、70、80年代盖茨、乔布斯那一轮是IT革命,只是一个单的领域,包括互联网只是一个行业,最初的互联网门户都是跟别的行业不相关的。
但是你发现今天的互联网跟别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有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出来了。互联网变成一个科技,为别人赋能,所以马化腾讲“互联网+”。
其实这个时代远不止互联网,这个时代是整体科技为全社会,为各个行业赋能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科技为各个行业赋能。
但是这个过程有个很大的矛盾,而且很难解决。中国对这方面的困难更是预估不足,我们创新的门槛越来越高,并认为创新很容易。
政府宣传“大众创新”,我认为口号是对的,但是要加一句,你首先要获取创新的资格。就是你想创新可以,今天有这个志向没有问题,但是今天先不要投入创新行业,先奋斗个10、20年,有资格再创新。
大众创新不是意味着今年开始,你就离创新近了。其实是你离创新远了,因为牛人都在创新,你不比他牛,你就没有机会。
所以我们看国外的创业者,普遍都岁数大,而我们中国,大家一说创业,我们心里面想象的都是大学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人。
国外的创业者中,退休后创业的也多的是,因为有实力。
实际上创新门槛高,但是“大众创新”口号又是对的,创新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参与,更多人参与,我们才可以把创新力量发挥的更加广泛。
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怎么解决就是这个时代面临最大的问题。
8.科学结构的革命:范式转移
我们对科研越来越熟悉,有一本书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专门讲科研是怎么一回事:范式转移,科技的扩散,思想的扩散等。但是科研不直接推动世界进步,为什么?
科研的东西在象牙塔里面,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企业家改变,不是科学家改变。
企业家怎么改变?我们认为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叫做科技产业化。就是要有人从高校把科研东西拿出来,做成产品,让每个人都用上,才可以让社会进步,效率才可以提升。
做这件事的人不是科学家,是企业家。做这件事的模式,不是讲科研的范式,是讲研发、讲产品化的范式。我认为这件事对这个社会更重要,因为这个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9.科技产业化的结构:积木式创新
我们总结这个时代的特色是积木式创新,叫做“双长制”,两个东西聚在一起形成了核聚变,然后再跟其他人合作形成新的机会。
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科学家,各自有擅长的领域。要有科研没有错,但是要有人把科研成果拿出来,推到市场去。
历史拐点之拜杜法案:
1980年美国推出了拜杜法案,这个法案大家都很熟知。我想说的是这个法案最本质的东西倒不是法案本身,中国也有类似的规定,最本质的是它的执行细节。国外有句谚语:“魔鬼藏在细节里。”
它有个规定就是高校的科技转让的时候,可以不转让专利,转让的是独家商业权益,就是知识产权还是高校的,但是赚钱的机会归对方。
这个独家商业权益的转让,使得科学家愿意做转让了,非商业的研究可以继续做,如果专利也转让,科学家就不能搞研究了。
一旦大家都有意愿开始转让,那么转让的价格就被压的很低,价格低了之后,突然之间,变化就来临了。
什么变化呢?大公司拿不到好专利了。
专利转让的价格不高,一个大公司和一个小公司同时来谈转让,大公司不可能让CEO来,派一个律师来,律师只能公事公办。
小公司就是CEO来,跟科学家说,“虽然我是小公司,没有大公司那么大的支持,但是我只做这一件事,我所有精力投入把你的产品推入市场。只有成功,我才能赚到钱,我为你专注,而且我更愿意跟你长期合作。”
虽然法律规定专利的拥有权是高校,教授只能分到专利转让的一部分费用。但是往往小公司的CEO会找到这个发明人谈条件,“我给你20%的股权,你给我做首席科学家,你后续的研究还能支持我的发展”。
高校也愿意做顺水人情,因为科学家和企业家高效合作,产品才容易上市,高校才能分到专利转让费,而且科学家支持的企业,高校会优先转让专利给你,这变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一来反而大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大企业的律师不能许诺股权、期权,职责有限,所以竞争不过小公司。
这一下就变了,绝大多数的专利,先进技术掌握在小公司手里面。而这些小公司正在加速推进先进科技的上市,先进科技的上市速度大大加快了。
我们一直强调这句话,“掌握前沿科技的企业家才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对企业家与科技结合方面,支持做的不够。
10.这个时代企业家是什么样呢?
美国创业其实是长期积累的,是实实在在让人受惠的。美国主流投资人的形象,也是不在乎自己多有名,不是去为别人站台,而是踏踏实实为企业做好服务,最重要的服务是做连接者。
中国听说过的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几乎都在西岸,都在硅谷。但其他好的投资人为什么没名气?主要因为硅谷的业务模式创新,这点和中国模式创新很像。
模式创新来讲,可以互相抄袭,比较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思路想明白就好,但问题是模式要实现,真正把市场占下来就不简单了,靠什么?
要靠跑的快,跑得快就需要投资人有钱又有名,需要投资人帮忙站台,谁声音大谁赢。
在这种模式中,钱就比团队,比业务还重要,就占了上风。
那钱要退出的时候,资本就会要求企业合并,你们持续血拼烧钱,投资人退不了,所以虽然CEO不愿意,还是会被合并掉。因为这个模式里,资本太重要了。这就是典型的西岸模式,硅谷模式,就是“业务模式+著名投资人”。
中国也一样,模式创新和著名投资人,投资人也变身网红。
但这种模式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企业还是科技创新来做的,这些企业需要一个有名的投资人没有用,因为先进科技在自己手里,事情做成需要的是有用的投资人。
我们原来讲过,人工智能时代,有三种人不会被代替:
一是领导、看方向的人,帮助你指引方向的人;二是做创新的人;三是做连接的人。
投资者往往是兼具方向和连接,这些投资人在业外不知名,但在业内非常知名。
美国天天都在发生这样的连接,有科学家的成果,有企业家把技术做出产品落地,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们并不介意中国能不能培养出一个乔布斯,而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美国的富强不是因为一个乔布斯,而是因为可以成批地产生企业家。
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研发不一样,但很多人以为科研结束就可以在市场投入了,其实还远着呢,可能5到8年才可以上市。这5到8年谁做呢?是企业来做研发,花的钱就是企业研发投入。
1981年,全美国的产业研发投入是500亿美金;2013年,美国的产业研发投入是3000亿美金。
1981年整个美国研发投入70%来之于大于2万5千人公司投入。
因为大公司才可以有钱做研究员,才可以做技术转化,做产品。中国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和世界500强合作,因为他们有全球最先进科技。
在80前后改革开放前期这个事是对的。但是今天这个事不一样,因为80年有一个拜杜法案,这个世界迅速变化了。
这是我想传递给大家的,我们的知识在30年里必须要更新了,不要以为500强有先进科技,先进科技已经不在500强那儿了。
三、中国的问题、出路和未来
中国如何才能不错过世界这一波科技创新的机会?
1.中国独一无二的制造能力——复杂产品的、大规模的、开放制造的能力。
中国用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完成了工业化,走到了科技升级的路口。在新的十字路口出现的时候,我们要选择该怎么走了。
以前不用问,全世界的趋势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没得选择。现在我们有权利选择了,因为我们有这三个优势——制造、市场、资本。
我们对制造有很大的错误认知,全世界都觉得中国人可以改变世界,只有中国人不认为。好在这届政府比较英明,一直推我们的制造业,不能让实体虚化,特别对。
中国真正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就是制造,别的是没有的。
中国制造能力前加了三个“复杂产品、大规模、开放制造”的定语,我们就是世界唯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