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j重症护理病区关染控制措施***

2011-6-6 09:46|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632| 评论: 0

摘要: •重症护理病区的感染控制措施 摘自柳晓丹课件 请不要转载,,本文仅供《中国护理之声》会员分享 请大家遵约 本文适用于多个病区与人员管理 • ICU医院感染问题是直接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重症护理病区的感染控制措施

摘自柳晓丹课件

请不要转载,,本文仅供《中国护理之声》会员分享

请大家遵约

本文适用于多个病区与人员管理


      
ICU医院感染问题是直接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部分的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同时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怎麽做?(控制与策略)

   

  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    工作人员管理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工作人员管理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病人管理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探视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属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家属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探视者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探视者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环境管理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物品管理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2ICU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无污水处理系统的条件,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医疗、护理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1)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3)应用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

(4)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

(5)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6)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7)一旦发现导管堵塞,不得用盐水加压疏通导管,应用注射器回吸得方法疏通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鲜花

握手

雷人
4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