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美国缓和医疗现状研究

2020-8-6 07:01|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298| 评论: 0

摘要: 美国缓和医疗现状研究 王琳 侯莉现代缓和医疗起源于一场基督教人士发起的临终 关怀运动。 1967 年,英国圣公会护士桑德斯( Cicely Saunders) 启用了圣克里斯多夫临安宁疗护所 ( St. Chr ...

美国缓和医疗现状研究 王琳 侯莉

现代缓和医疗起源于一场基督教人士发起的临终 关怀运动。 1967 年,英国圣公会护士桑德斯( Cicely Saunders) 启用了圣克里斯多夫临安宁疗护所 ( St. Christopher􀆳s Hospice Houses),专门收治生命<6 个月 的病人,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以尽量舒适、有尊 严、有准备和平静地离世。 1982 年,美国国会颁布法 令,在联邦医保中增加临终关怀内容。 2011 年美国人 口为 3􀆰 11 亿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对象为 165 万, 同年死亡人数约为 251􀆰 3 万,其中接受临终关怀服务 后死亡的病人约为 105􀆰 9 万人(占当年死亡人数的 42􀆰 14%) [1] 。 现将美国缓和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界定 在美国及越来越多的国家,缓和医疗和临终关怀 具有不同的含义。 缓和医疗是跨学科的医疗(医学,护 理,社会工作者,牧师和适当的其他专业),重点是改 善任何年龄段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 量[2] 。 通过防治疼痛、其他症状及精神心理困扰,进 行良好的沟通,建立符合病人意愿的医护照料的个体 化目标,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照护,为病人和他们的 亲人提供更多的支持。 理想情况下,缓和医疗在病人 诊断之初就可以开始了,并且与诊断的疾病治疗共同 进行。 临终关怀是一个正规的跨学科照护项目,为生命 的最后数月提供缓和医疗服务。 其支付机制的设置因 国家而异。 美国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临终关怀是 一种相对独立的终末期照护系统。 准入标准由保险福 利和联邦计划(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退伍军人事务) 确定,医疗保险认证的临终关怀受到严格的监管要求。 目前,有<6 个月生存期且愿意放弃治愈性治疗和无效 抢救(保险 A 部分)的病人符合临终关怀[3] 。 根据 Kelley 等[3] 总结的美国临终关怀和缓和医 疗之间的差异,在本文中,使用“临终关怀( hospice)” 一词来描述美国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系统,其中提供医 疗保险收容所的缓和医疗,使用“缓和医疗( palliative care)”来描述跨学科专业,以及“缓和医学( palliative⁃ medicine)” 来描述美国医学专业 委 员 会 的 正 规 亚 专科。

2 缓和医疗的内容 缓和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身心健康症状的评估 和治疗,精神卫生的鉴别和支持,专家沟通,建立护理 目标,协助复杂的医疗决策和协调照护[2] (表 1)。 理 想情况下,以上这些内容应该由社区医师或全科医师 提供,比如很多非复杂的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都是 由初级的保健医师治疗管理,而不是由心脏病或内分 7 实用老年医学 2018 年 1 月第 32 卷第 1 期 Pract Geriatr,Jan. 2018,Vol.1,No.1 泌专家管理,专科级缓和医疗小组为复杂、疑难的临床 病例提供照护。 表 1 缓和医疗领域及国家共识小组指南的建议 领域 关键建议 照护的结构和流程 跨学科团队,综合跨学科评估, 教育和培训; 与临终关怀计划 的关系 躯体方面的照护 疼痛和其他症状使用最佳做法 进行管理 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照护 心理和精神问题得到评估和管 理; 病人和家属可获得悲伤和 丧亲照护计划 社会方面的照护 具有适当护理计划的跨学科社 会评估;转诊到合适的的机构 灵性,宗教和存在感方面 的照护 评估和解决精神问题; 提供与 社区和精神或宗教资源的联系 文化方面的照护 评估和了解对病人和家属的特 定文化;募集和实践来反映社区 文化的多样性 对濒死病人的善终服务 确认并传达即将死亡的迹象和 症状;病人符合条件时推荐临终 关怀 伦理和法律方面的照护 以病人的目标、偏好和选择为基 础制定治疗计划;该团队知晓相 关的联邦和州法律法规 2􀆰 1 身心症状 在晚期疾病的背景下,使用有效的仪 器进行常规综合症状评估,可以改善症状的鉴别,并提 高舒适度,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4] 。 2􀆰 2 灵性 El Nawawi 等[5] 研究表明,精神问题在重 症病人中很常见,大多数人希望与医生讨论他们的精 神状况。 一般认为,医疗保健牧师应该提供精神照 护[2] ,但医疗保健牧师数量不足,得到缓和医疗认证 的更少。 因此,重症病人依赖团队中其他成员来解决 精神问题。 大量研究强调重症病人的精神需求和尊重其宗教 习俗的重要性[3] 。 梅奥诊所健康系统精神护理中的 牧师迈克尔·布朗建议提供一种符合病人愿望的气 氛。 音乐治疗、按摩治疗、灵气和愈合触感是缓和医疗 病人的选择。 Winkelman 等[6] 的观察研究表明,没有 精神问题的癌症病人比精神问题得到解决的病人可能 心理素质更差。 一项包括 343 例晚期癌症病人的多中 心队列研究表明,有精神需求并得到支持的病人得到 更多的临终关怀照护,且与那些没有精神需求的病人 相比, 他们在临终前较少承担沉重的无益抢救措 施[7] ,此外,来自医疗团队或牧师的精神支持与更高 的生活质量得分相关[8] 。 2􀆰 3 沟通技巧 近十年,专注于重症病人沟通的研究 快速增长。 基于以共识的方法来引导困难的谈话(例 如“通知坏消息”),通过培训前后的一系列随机试验 和技能评估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严格的研究,提出了这 些讨论的框架,确定了核心沟通技巧,并结合有效的沟 通培训开始进行临床试验[9⁃11] 。 常见的沟通情况可能 涉及传达重大的消息,讨论预后不确定性,建立照护目 标和选择治疗方案。 各种努力已经为这些具体的临床 情景奠定了认知路线图,如 SPIKES,设置面试( setting up the interview ), 评 估 病 人 的 看 法 ( assessing the patient􀆳s perception), 获得病人的邀请 ( obtaining the patient􀆳s invitation), 提供知识和信息(giving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回应情感( responding to emotion),总 结讨论( summarizing the discussion),并确定了有效沟 通的核心技能,如表达使用 NURSE,命名(naming),理 解 ( understanding ), 尊 重 ( respecting ), 支 持 (supporting),探索(exploring)。

3 缓和医疗服务模式 缓和医疗规模庞大、机构齐全,根据美国 NHPCO 组织的统计数据,2012 年美国已拥有 5500 家临终关 怀机构,其中独立临终关怀机构占总数的 57􀆰 4%, 2013 年共有 35 万临终关怀志愿者提供 1600 万 h 的临 终关怀服务。 3􀆰 1 医院 在美国,提供非特异性缓和医疗服务最常 见的机构是急诊医院。 最初在北美的学术医疗中心成 立,缓和医疗方案已经扩展到其他医院类型[3] 。 事实 上,在 过 去 的 十 年 里, 缓 和 医 疗 计 划 增 长 了 超 过 150%,近 90%的有 300 张床的医院或 2 / 3 的有 50 张 床的医院有缓和医疗方案。 联合委员会于 2011 年开 始,成立了缓和医疗方案的高级认证,截至 2015 年,有 82 个方案获得了这一认证。 在医院内,缓和医疗服务 的主要模式是跨学科会诊小组,大型医院和成熟的计 划有可能包括专门的住院单元。 除了这些传统模式, 新的服务模式包括专门的 ICU 团队,联合模式,其中 缓和医疗专家加入现有的团队(如肿瘤学),并触发自 动缓和医疗转诊[3] 。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和一些观察 性研究显示,接受缓和医疗的病人降低了症状的痛 苦[12⁃14] ,提高了生活质量,减少了精神痛苦。 Swetz 等[15]对确定的 19 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病人中的 13 例进行了缓和医疗会诊,发现提高预先的照护计 划,有助于更好的全面照顾病人。 虽然几项准试验研 究也显示了缓和医疗能降低成本和资源利用率[16⁃17] , 8 实用老年医学 2018 年 1 月第 32 卷第 1 期 Pract Geriatr,Jan. 2018,Vol.1,No.1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成正式的成本效益研究。 3􀆰 2 社区 在美国,社区缓和医疗只能通过临终关怀 院获得,因此只有预后为生存期<6 个月的且决定放弃 进一步治疗的病人才能获得。 临终关怀继续在家庭环 境中提供最大限度的缓和医疗,但这种照护仅限于有 限的时间跨度,即在疾病的最后阶段。 临终关怀照护 的整体质量和满意度一直很高[18] 。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已经开发了基于社区的姑息 治疗模式,为不符合临终关怀资格的重病病人提供服 务。 因为“负担担保法案” ( affordable care act,ACA) 这些项目正在迅速发展, ACA 扩大了费用分摊项目 (例如负责任的照护机构),创建了捆绑支付项目,并 鼓励组建商业管理的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项目。 由于 这些新方案提供的激励措施,私人支付者和医疗保险 优势计划是开发缓和医疗项目的早期创新者,因为这 些项目有可能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 这些方案使用跨 学科的缓和医疗小组,在家庭环境中建立明确的照护 目标,加强症状管理和照顾者支持,协调照护,并为治 疗医师提供额外的支持[19⁃20] 。 Riolfi 等[21]研究也证实了临终关怀家庭照护的必 要性,不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医院资源的消耗, 而且可以为晚期癌症病人在家中的最后几个月提供医 疗支持和情感安慰。 此外,在两项涉及某些亚群的随 机试验中,在社区环境中接受缓和医疗的人群的生存 期 比 没 有 接 受 缓 和 医 疗 的 相 同 诊 断 者 的 生 存 期长[16,22] 。 3􀆰 3 长期照护 约有 180 万美国居民住在疗养院,预 计到 2030 年将增加一倍以上[1] ,其缓和医疗需求很 大。 超过 25%的老年人在疗养院死亡,67%的晚期痴 呆症病人在这一环境中度过了最后的日子,一半以上 的养老院居民需要广泛或全面的日常生活活动援助。 目前,养老院提供的缓和医疗服务有三种模式。 最成 熟的模式是临终关怀。 许多养老院与临终关怀机构签 订服务合同,在死亡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养老院的 人员比例从 1999 年的 14%上升到 2006 年的 33% [23] 。 与不包括临终关怀护理的养老院相比,有临终关怀的 疗养院,改善了病人疼痛和症状,获得了更高的家庭满 意度[23] 。 另一个模式是缓和医疗咨询,院外的缓和医 疗医生或者护士向养老院临床医生提供建议和医疗保 险 B 部分的账单服务。 第三个模式是一些养老院开 发内部缓和医疗小组或专门的单元,主要针对患有晚 期痴呆症的居民。 4 缓和医疗的运营发展 由英国发起的新型医疗服务在美国开展了四十多 年,现美国估计有 600 万人需要缓和医疗,有 3400 多 家临终关怀机构让每年八十多万临终者中近三分之一 的死亡人口得到身心照护自然离世,这类机构以每年 17%的速度发展。 在政府的联邦医保加入缓和医疗项 目的基本保障条件下,联邦医保对临终关怀机构有许 多服务项目的要求,如 80% 的服务要在病人家中进 行;引进资本入市,走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政务 为发展这项事业提供偿还款项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 公司入市进行市场化竞争,VITAS 公司市场占有率为 15%左右,为全美第一大临终关怀公司。 现美国三大 主要临终关怀公司年利润率已达 6% ~ 15%;同时注重 人文关怀精神———软实力的构建,结合社会慈善的参 与,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形成了政府、投 资方、病人及家属三方共赢的局面。 Groeneveld 等[24]提出,理想的为缓和医疗集资的 模式应该包括:(1)合理的支持达到早期的缓和医疗 的目标(不仅仅是临终时期);(2)支持以缓和治疗为 目的的合理的多样性的服务;(3)支持在绝大多数合 理地区的服务;(4)避免财政困难;(5)提供稳定的可 预估的集资模式,以便于连贯地发展相关计划和进一 步的服务;(6)支持服务有明确的权利,这有利于理解 及应对,同时能避免不必要的管理和交易成本。 缓和医疗专家的短缺限制了更多的人接受或使用 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专家的人数远远少于为有需要的 人群提供服务所需要的。 2010 年的一项研究估计,需 要 6000~18 000名额外的医生来满足美国目前住院病 人的需求。 预计其他学科也将面临类似的短缺。 如上 所述,根据美国 ACA 的激励措施和联合委员会缓和医 疗的高级认证,在新照护机构中扩大缓和医疗服务的 需求正在进一步扭转有限的专业级缓和医疗人员

[参考文献] [1] Hoyert DL,Xu J. Deaths:Preliminary Data for 2011 [ J]. Natl Vital Stat Rep,2012, 61 (6):1⁃51. [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quality palliative care [ M]. 3rd ed. Pittsburgh: National Consensus Project for Quality Palliative Care, 2013:5⁃11. [3] Kelley AS, Morrison RS. Palliative Care for the Seriously Ill [J]. N Engl J Med, 2015, 373(8): 747⁃755. [4] Bausewein C, Daveson B, Benalia H, et al. Outcome measurement in palliative care: the essentials[M].London: 9 实用老年医学 2018 年 1 月第 32 卷第 1 期 Pract Geriatr,Jan. 2018,Vol.1,No.1 PRISMA, 2011. [5] El Nawawi NM, Balboni MJ, Balboni TA. Palliative care and spiritual care: the crucial role of spiritual care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illness[J]. 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2012,6(2):269⁃274. [6] Winkelman WD, Lauderdale K, Balboni MJ, et al. The re⁃ lationship of spiritual concerns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ad⁃ vanced cancer patie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 J]. J Palliat Med,2011,14(9):1022⁃1028. [7] Balboni TA, Vanderwerker LC, Block SD, et al. Religious⁃ ness and spiritual support among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end⁃of⁃life treatment preferences and quality of life[J]. J Clin Oncol, 2007,25(5):555⁃560. [8] Balboni TA, Paulk ME, Balboni MJ, et al. Provision of spiritual care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ssociations with medical care and quality of life near death[ J]. J Clin Oncol,2010,28(3):445⁃452. [9] Back AL, Arnold RM, Tulsky JA, et al. Teaching communi⁃ cation skills to medical oncology fellows[ J].J Clin Oncol, 2003,21(12):2433⁃2436. [10] Au DH, Udris EM, Engelberg RA,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bout end⁃of⁃life care among pa⁃ tients with COPD[J]. Chest, 2012,141(3):726⁃735. [11] Tulsky JA, Arnold RM, Alexander SC, et al.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oncologists and patients with a com⁃ puter⁃based training program: a randomized trial [ J]. Ann Intern Med,2011,155(9): 593⁃601. [12] Higginson IJ, Finlay I, Goodwin DM, et al. Do hospital⁃ based palliative teams improve care for patients or families at the end of life? [ J].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2, 23 (2):96⁃106. [13] Temel JS, Greer JA, Muzikansky A, et al. 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N Engl J Med, 2010,363(8):733⁃742. [14] Bakitas M, Lyons KD, Hegel MT, et al. Effects of a palliative care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the Project ENABLE 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2009,302(7): 741⁃749. [15] Swetz KM, Freeman MR, AbouEzzeddine OF, et al. Pallia⁃ tive medicine consultation for preparedness planning in pa⁃ tients receiving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as destination therapy[J]. Mayo Clin Proc,2011,86(6): 493⁃500. [16] Smith S, Brick A, O􀆳Hara S, et al.Evidence on the cost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palliative care: a literature review[ J]. Palliat Med,2014,28(2):130⁃150. [17] May P, Normand C, Morrison RS. Economic impact of hos⁃ pital inpatient palliative care consultation: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J]. J Palliat Med,2014,17(9):1054⁃1063. [18] Teno JM, Clarridge BR, Casey V, et al. Family perspectives on end⁃of⁃life care at the last place of care [ J]. JAMA, 2004,291(1):88⁃93. [19] Ciemins EL, Stuart B, Gerber R,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Advanced Illness Management (AIM) program: increasing hospice utilizatio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 J ]. J Palliat Med,2006,9(6):1401⁃1411. [20] Spettell CM, Rawlins WS, Krakauer R, et al. A comprehen⁃ sive case management program to improve palliative care[J]. J Palliat Med, 2009,12(9):827⁃832. [21] Riolfi M, Buja A, Zanardo C,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alliative homecare services in reducing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hospitalization for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followed up by a palliative homecare team: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 Palliat Med, 2014, 28(5): 403⁃411. [22] Higginson IJ, Bausewein C, Reilly CC, et al. An integrated palliative and respiratory care service for patients with ad⁃ vanced disease and refractory breathlessnes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J ]. Lancet Respir Med, 2014, 2 ( 12 ): 979⁃987. [23] Miller SC, Lima J, Gozalo PL, et al. The growth of hospice care in U.S. nursing homes[J]. J Am Geriatr Soc,2010,58 (8): 1481⁃1488. [24] Groeneveld EI, Cassel JB, Bausewein C, et al. Funding models in palliative care: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 ence[J]. J Palliat Med,2017,31(4):296⁃305. (收稿日期:2017⁃10⁃1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