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临终医护发展之路

2020-6-25 03:08|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325| 评论: 0

摘要: 临终医护发展之路来源:北京晚报2020-06-15 15:21  作者:夏安  安·诺依曼是一名编辑,居住在纽约,当得知父亲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她请了个长假回到儿时的家中照顾。父亲时日不多,每天被身体的病痛和精 ...

临终医护发展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2020-06-15 15:21

  作者:夏安

  安·诺依曼是一名编辑,居住在纽约,当得知父亲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她请了个长假回到儿时的家中照顾。父亲时日不多,每天被身体的病痛和精神的焦躁折磨,瘦骨嶙峋,意识开始混乱,时而虚弱时而狂暴,喊着要“回家”——尽管他就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中。

  安·诺依曼束手无策,有些崩溃,她第一次照顾一位直系亲属最后的时光,无奈中她打通了离家三十分钟车程的一家临终关怀医务所的电话。护士们赶到的时候,几天没睡觉的她终于哭出了声。父亲最后的几天是在医务所度过的,护士为她的父亲注射了止痛和镇定的药物,父亲似乎不那么痛苦,安静下来了。几天后,他离开了人世。

  照顾父亲虽然令安·诺依曼身心俱疲,但父亲走后她却更加脆弱迷茫。“我可是目睹了人之死灭的呀,死亡离我这样近,这样不可以改变,我该如何对待这一事实呢?”长时间的请假令她失去工作,此前数年的婚姻也分崩离析,在纽约租住的公寓也遇到了麻烦,与朋友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但这些都比不上照料父亲期间遭受的情感磨难。她冲动下取出所有存款,周游世界,顺便思索临终医护的问题。旅行归来后,她加入了临终医疗机构做志愿者,并写下了这本《辞世之路——美国的临终医助》。

  书的英文名“辞世之路”直译过来其实是“一个好的死亡”(A Good Death),但什么是一个好的死亡?恐怕这个“好”在病人本人、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和陌生人之间的标准都是不同的。在好莱坞电影中,死亡往往在被艺术处理之后升华成浪漫、崇高、安宁的,哪怕战火纷飞,主人公也会躺在所爱之人的怀抱中,留下深情的最后一瞥。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比如一位长期受癌症折磨的老人,在行将就木的最后几天里会陷入昏迷,等家人赶到医院时,早已无法睁开眼睛了。

  与百年前在家中去世相比,当今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是在医院、养老院或诊所等各类医疗机构中去世的,当然百年前的医生“可能也不比巫师高明多少”。另一方面,如何界定死亡又是充满争议且不断变化的议题。虽然当今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脑死亡”代替“心肺死亡”的概念,但“脑死亡”本身便是个神秘复杂的问题:大脑、小脑和脑干是否全部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什么时候应该撤掉那些“让心脏活过大脑”的机器辅助系统?书中介绍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变美国对死亡定义的一项著名判例。年轻女孩卡伦·安·昆兰在误服药后呼吸停止,抢救回来后陷入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植物人”状态,有自主呼吸,但不确定大脑还残存多少功能。医院因为害怕谋杀指控而不肯关掉辅助医疗设备。此事影响很大,国内外热烈报道。最终女孩儿等来了新泽西州最高法院裁决:病人及家属可以拒绝相关医护手段,即便这会导致病人的死亡。这个故事的结局可能令人有点意外:医院撤去仪器后女孩没有死,她以“植物人”的状态又活了九年。

  同一时期,1971年,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临终护理机构“临终关怀医务所”成立。目前美国每年死亡的250万人中,有150万人都是在这类机构走完最后一程的。临终关怀机构的接纳标准,是病人的诊断结论为在六个月内死去。但实际上,病人入住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不到两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病人一周就撒手人寰。

  临终医助机构面临的难题之一,是这些病人已经放弃了治愈的希望。它们的唯一目的,是使病人在临终的短短几周过得更加安稳舒适。与此配套的法律措施也逐渐在美国各州出台,如预立遗嘱(预定临终要求书),也叫生前预嘱。但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中还会有诸多限制。作者在经历父亲离世后就去找律师拟好了预立遗嘱,她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这份文件就存放在她书桌右侧的灰色金属盒里。但假如某天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出现了需要抢救、治疗而病人本身又失去意识的情况,可能医护人员并不知道有这份文件的存在,甚至身边好友也不一定记得。况且医学的不断进步令这些法律表现乏力,在种种维持生命的医疗手段之下,“不惜一切代价活下去”方法多多,而病人本身是外行的。作者尖锐地提出一种可怕的可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乔安妮·林恩所谓的“顺坡溜”——病人被引导着接受一项又一项检查,经历一次又一次手术或化疗,却往往只是增加了无端的折磨,病人的生命并未被延长,却将最后的时光消耗在医院每日的疼痛中。作者举了几个身边的例子,某位95岁高龄的老太太被安排服用新药物,耗光了家中积蓄,发现此药和以往服用的药物相克,某位癌症晚期的82岁老伯,被推上手术台接受人工膝置换。

  因为父亲的事,作者开始研究安好辞世,研究中才发现情况的复杂。她在临终关怀机构做义工只是小小的一环,他们有时能做的甚至只是听病人说说话,对他们的感受表示理解,陪他们一起看电视。但仅仅是这些细枝末节,也会让病人活得好些,死得从容些。不过经历过很多次实践的作者发现,让所有病人都能走好最后一段路是不可能的,同样的情况,有的家属会选择关掉呼吸机,有的就未必愿意。今后几十年中,将会有大批老人走向生命终点,而人们对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局面,从个体心理到国家经济法律,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作者书中详细梳理了临终医学的发展过程,选择、自主、知情同意等概念形成的经过,临终关怀机构和医院救治理念的沿袭和定型,社会对于临终关怀所持态度的变化等,还调查了许多美国现存的与临终关怀相关的问题,如天主教等宗教势力和文化力量对人们观念的影响,监管部门的可为和不可为,因为死亡和治病造成家庭经济危机的金融保险体系等,凡此种种,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临终方式。作者看来,改变人们离开世界的方式,既包含对临终者的关怀和照料,更包含着关于社会的、法律的、行政的种种制度的改善,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夏安)

责编:产娟娟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