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孙福川
当医患关系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医患沟通走来了。还是在200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立了“医患沟通制度”。这标志着医疗卫生系统“以沟通促和谐”这部剧目正式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迅速掀起了空前的医患沟通热潮。初步的实践表明,沟通的作用还真不可小觑。然而,医患沟通不是一幕短剧,而是鸿篇巨制。有了好的开头之后,我们需要冷静思索的是,如何演绎出更为精彩的篇章。
我们不难发现,上一轮的医患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如下理念: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缓解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保证医疗过程的顺利、完整。这种理念本无可厚非,但它仍然比较表层化,比较急功近利。在它的指引下,医务人员不自觉地就会站在“医者本位”的立场上,把“让患者理解医生”作为处心积虑的目的。长此以往,医患沟通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进行。
目前来看,医患沟通万能化、包装化、技巧化的苗头已经有所显露。
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重要的,沟通也是良好医患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纽带。但我们不能忘记,沟通并不是医患关系的全部,不宜赋予它过高的期望值。医患沟通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对那些由医疗行业潜规则引发的冲突往往无能为力。
也有一些医院盲目跟风,把功夫全花在了形式上——诊室和病房装扮一新,医生和护士笑脸相迎。这样做不无道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就证实,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所以医院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医生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得体的言谈举止,都能提高患者就诊的满意度。但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是情感的互动与心灵的碰撞,一旦人们过于讲究外在形式,它就变成了失去实质意义的花架子。
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医院甚至将医患沟通能力等同于“能说会道”。我曾经听到医生这样抱怨:“做了一辈子的医生,到头来还要别人来教我怎么说话。”形形色色的说话技能培训在医院开展得如火如荼,就是最好的佐证。事实上,医患沟通首先要求医务人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行医情怀,其次才是技巧。而且,沟通技巧包含着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多方面的信息互动,绝非“能说会道”所能概括。对一个医生来说,有时候善于倾听才是关键。
为了扼制这些苗头,我们有必要把医患沟通的理念由“功利论”提升到“人本论”,至少应该本着“人本—功利统一论”的理念去认识和处理医患之间的问题。如果不在理念上有所超越,可以说,医患沟通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