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英国家庭医生服务在北京

2018-3-4 22:43|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464| 评论: 0

摘要: 英国家庭医生服务在北京2013年09月24日16:03健康报 我有话说  洋大夫谢吉伯在北京市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三年多里,既给中国的社区医生带来了英国的经验,又体会到了充满人情味的中国全科团队服务。在他眼中 ...

英国家庭医生服务在北京

2013年09月24日16:03  健康报    我有话说

  洋大夫谢吉伯在北京市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三年多里,既给中国的社区医生带来了英国的经验,又体会到了充满人情味的中国全科团队服务。在他眼中,中英两国的家庭医生服务各有特色,英国的经验对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应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体 会

  中英模式相近但各有偏重

  谢吉伯用“异曲同工”来形容中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和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二者的相似点,首先表现在诊疗护理的连续性,即医生与患者建立了联系,医生对患者的健康长期负责。其次表现在医生改被动看病为主动寻访。尤其是对慢病患者的管理,医生不再等患者,而是主动随访。第三表现在医生将治疗提升到健康管理层面,并不是开个药就完事了。

  说到不同之处,谢吉伯认为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更强调首诊负责制。英国的家庭医生与大医院之间建立了畅通的联系,患者转出转入都有固定规范的途径。比如英国有全科疾病诊疗的临床路径,这是家庭医生诊断患者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英国,80%的常见病可在社区解决,需要上级医院支持时才开展会诊服务,听取专科医生意见,然后再决定是转到大医院还是继续留在社区。但是在中国,很多患者生病后往往会四处求医,希望找到最好的医生,选择性虽大但不一定科学。而且,英国有专门为家庭医生设计的信息系统,与大医院互联互通,并且更强调患者疾病管理的长期性。医生会主动监测患者指标,信息系统也会及时提示哪些慢病患者需要接受随访服务。

  中国全科团队服务充满人情味

  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6名全科医生、4名护士,服务1万多名居民,服务对象多是退休老人。服务站实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责任社区和分户情况。谢吉伯告诉记者,国外强调的全科团队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全科医生团队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公共卫生医生组成,而在中国,合作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包括不同专业人才间的合作,还包括团队之间的配合。

  “做中国的家庭医生,‘人情味’很浓。”谢吉伯说。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全科团队服务。比如站里的全科医生及护士会主动出巡,每个季度与患者碰面,做面对面随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讲座与培训,甚至还会组织居民进行健康饮食的烹调比赛、中医健身活动等,如果没见着面,全科医生还会打电话随访。受到他们的启发,谢吉伯也想了一些招让糖尿病管理更人性化。他自己印制了“预防糖尿病足要点”发给患者,提醒患者每天坚持走30分钟,不要赤脚行走,甚至指导患者如何洗脚、剪指甲等。

  中国社区医生的很多时间被开药占了

  在中国实践英国家庭医生服务,谢吉伯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时候。他告诉记者,中国社区医生的很多时间都被开药占据了,而且居民的健康预防意识还有些欠缺,疾病症状没有显露出来时就不太在乎。

  “在英国的社区,家庭医生的问诊时间一般不低于10分钟,而中国的很多社区医生问诊采用的是倒叙式。我出诊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患者一进诊室就要我开某种药,有时连开多少量都规定了。我只能通过患者要求开的药物判断他患有什么病,通过所需的药量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这时我就感觉自己不是医生而更像宾馆服务员,我的工作反而成了抽丝剥茧。这应该与中国的医疗体制和老百姓的就医习惯有很大关系。”谢吉伯说。

  谢吉伯认为,英国的家庭医生存在100多年了,形成制度也有60年的历史,他们起步早,系统也更成熟。而中国的全科医生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细,目前步伐已经足够快了。英国有句谚语叫“大象很难跳起来”,可以用来形容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难度。但是中国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发展全科医疗的目标,政府已经在努力了。

  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短缺,谢吉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社区医生中间其实‘藏龙卧虎’,年长的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新招来的年轻医生中也不乏高学历者。如果能在待遇、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和成就感,我想他们一定愿意为推进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 音

  马佳:还经常与谢老师电话交流

  提到谢吉伯时,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马佳客气地称呼他“谢老师”。

  “谢老师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规范的行医模式、敬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马佳说。“在社区站开展糖尿病足诊断研究时,每每遇到年纪大、弯腰不方便的老人,谢老师会亲自为他们脱掉袜子,捏脚,做诊断。而且他还非常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如果诊疗时有其他患者进入诊室咨询,谢老师一定会请他们先出去等一下,等看完现在的患者后再说。”

  在和谢吉伯的交流中,马佳体会到了预约看病的重要性。在英国,居民看病需要预约,而我国的居民没有这种习惯。比如她所在的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所以下午两点前站里很少有人来看病,而到了三点左右,老人们午休过后,就会来看病。这样的结果就是医生忙不过来,患者排队等待。

  相比于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马佳认为,中国的全科医生服务也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更强调团队合作。由于全科医学是舶来品,所以现在社区里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具有深厚专科背景的医生,要想从容应对不同的患者,必须坚持团队合作。

  第二,中国的社区医生为患者进行的医疗服务项目多。社区医生要打针、输液,还要为患者到家里换胃管或者尿管,而在国外,打针输液的人很少。而且,除了医疗服务外,中国的全科医生还要组织老人参加社区体育建设活动,进行慢病管理、入户随访等,这与中国人情味十足的小区生活相吻合。

  现在,马佳还会经常与谢老师通电话探讨一些病例,或者请他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检查等。

  经 历

  做个胡同里的洋大夫

  洋大夫谢吉伯在中国的社区医生圈里小有名气。他在英国读完了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并在英国的城镇社区医疗中心担任了15年的家庭医生。怀揣着将英国家庭医生式服务推广至北京甚至更多地方的梦想,谢吉伯在北京市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了三年多。

  在这段时间里,谢吉伯和站里的其他全科医生一样,每周出4个半天门诊,每次来看病的约有几十人。居民们都说“谢医生很客气,看病看得细”,找他看病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谢吉伯非常想把英国的经验引进海运仓社区。比如糖尿病管理中关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在英国,家庭医生掌握了完整的筛查流程,这套流程能否在中国实行呢?人力资源够不够呢?医护之间怎么配合呢?带着这些思考,谢吉伯在社区门口竖起了一块“英国医生,免费查脚”的牌子,开展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跟踪管理服务。

  由于承担的社会职务越来越多,现在谢吉伯不舍地离开了社区,但我们相信他对中英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不会停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