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氨茶碱 氨茶碱是一种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药,广泛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但氨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个体差异大,应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若静脉注射过快或氨茶碱血药浓度高于 20 μg/ml 时,可出现毒性反应,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率增快、肌肉颤动或癫痫。且长期使用氨茶碱的患者用量常须大于一般患者用量。因此对氨茶碱进行血药监测是必要的,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安全有效的治疗。 具体用量可根据标准体重计算,理论上给予氨茶碱 0.5 mg/kg,即可使血药浓度升高 1 μg/ml。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时,需测定用药 3 日的血液中氨茶碱浓度,以达到 10-20 μg/ml 为宜。 华法林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常用于需长期持续抗凝的患者。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其抗凝效应密切相关,而剂量 - 效应关系在不同个体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密切监测防止过量或剂量不足。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并依据凝血酶原时间 INR 值调整用量。使国际标准比值(INR)控制在 2.0-3.0 左右。 治疗开始后,INR 需要经常监测直到出现稳定的剂量效应曲线,此后监测的频数可以减低。在 INR 达到治疗范围 2 天内,应该每天监测 INR,然后每周监测 2-3 次,持续 1-2 周。如果结果稳定可再减少监测次数, 约 2 周 / 次 -4 周 / 次。如果需要调节剂量,仍需重新密切监测 INR。 首次给药后,根据给予的药物剂量,2-7 天出现抗凝作用。如果不是急于抗凝(如慢性房颤)治疗可在院外给予华法林 4-5 mg/d 开始,通常 6 天内即可产生满意的抗凝效果。对于华法林敏感的患者,包括老年人和具有出血危险的患者,开始剂量应该小于 4-5 mg/d。 奎尼丁 奎尼丁为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律后的维持治疗。本药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其治疗浓度范围为 2-5 μg/ml,潜在中毒浓度在 5 μg/ml。当一日用量超过 1.5 g ,或给有不良反应的高危病人用药,应住院监测心电图及血药浓度。每天超过 2 g 时应特别注意小心心脏毒性。 除了奎尼丁,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也需要血药浓度监测,因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相关,治疗指数低。有效血药浓度约为 0.5-2 μg/ml,超过 2 μg/ml 则不良反应明显增加,故应按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大剂量疗法易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须住院治疗,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谨慎使用。用药前应准备好解救药亚叶酸盐,并应充分补充液体和碳酸氢钠盐碱化尿液。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滴注时间不宜超过 6 小时,滴注时间过长可增加肾毒性。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摄入酸性食物。有肾病史或发现肾功能异常者,禁用大剂量疗法。 环孢素 环孢素临床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活动性和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疾病。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症、高钾血症、肌痛、肾损害等。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用药剂量过大有关,故不时监测本药的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又不致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剂量范围内。 有研究发现,在下次服药前测得本药的血药浓度(谷值)为 100-200 ng/ml,则可达上述效应。如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给予相应的治疗,减少剂量或停用本药。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的严重感染。但因万古霉素的安全治疗范围窄,患者的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的现象。故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实施个体化给药治疗极为重要,尤其是需延长疗程或有肾功能减退或体力减退的患者。 2011 年《关于万古霉素治疗成人和儿童 MRSA 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建议:万古霉素血清浓度的监测是调整其剂量的最准确和使用的方法,不推荐监测万古霉素的峰浓度。通过检测万古霉素的谷浓度以减少肾毒性,建议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控制在 15-20 mg/l 水平。 临床上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需要监测的药物都监测,为了安全起见和更好的疗效,需密切观察用药情况,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地高辛 地高辛为中效强心苷,临床上常用于各种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等。但地高辛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临床上以 0.5 ng-2.0 ng/ml 为有效血药浓度治疗范围。需要药物监测,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用量须个体化,推荐剂量只是平均剂量,必须按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每次用量。除了上述药物,还有一些需要监测的药物,见下表: |
2022年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改革护理专业能力及成果代表作范围与要求… [阅读全文]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