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激励”是人性的内在需求,于领导也不例外。
怎样看待下属激励领导?
下属应怎样激励领导?
下属也能激励领导,这并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切合人性的“真实”。
下属激励领导并不需要花费多大心思去迎合领导的心性,而在于能对领导赋予十分的尊重、适度的宽容,其关键在于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的是是非非。
下属不可在背后议论领导的短处
下属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的短处,多说长处更为合适。这既体现了下属的人格修养,也是对领导起码的尊重。即使对领导有意见有看法,也应该与领导正面沟通、交流,才显示下属的勇敢与真诚,也才可能使领导能接受和调整,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反之,如果“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便是对领导的不尊不敬,无疑会让领导对下属产生反感,使上下级关系出现裂痕和紧张,必将影响领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因而切不可恣意而为,以免损人损己。
相反,作为下属,如果在背后说一些领导的优点,这绝不是讨好逢迎,而是能融洽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领导的权威与尊严,是对领导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
下属更不可在背后议论“曾与自己有误会”的领导的短处如果下属与领导有过“芥蒂”和误会,则更不可以在背后说领导的短处,而应积极地说其长处和优点,这不仅体现了下属的大度与宽容,更是对领导最真诚的尊重和鼓舞,最终也会让领导对此深为感动,与该下属冰释前嫌。同时,使领导油然而升一种更大的工作使命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查·科尔顿曾说:“赞扬对高贵者是鼓励,对平庸者则是追求的目标。”反之,如果下属因为心存芥蒂而在背后对领导恶语相加以泄私愤,不仅会让自己人格受损,恶化与领导的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同时还会对领导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妨碍领导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其实,“被激励”是人性的内在需求。作为领导,也会从下属的举动中找寻出被激励的感觉,会将下属的尊重与宽容作为一种最真实的激励,从而把各项工作做到更好,开创出更广阔的企业发展空间。
1,2,3 |
|
走出“背黑锅”的误区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背黑锅”?
“背黑锅”对下属意味着什么?
不要让“背黑锅”成为一种“时髦”或者
“利益交换”方式。
勤勉、踏实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背黑锅”其实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责任担待问题。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被无端地压在自己的头上,是谓“背黑锅”。“背黑锅”的现象暴露了企业人事管理中的某些漏洞,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
正确对待“背黑锅”
对“背黑锅”要有一个十分清楚明晰的认识,关键在于要明白责任取向。一般而言,领导发布有关工作的指示,下属奉命执行,若最终结果南辕北辙,首先要分析原因所在,再确定责任的大小轻重。如果是因为下属的执行不力,那么作为下属,应当主动地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和工作原则,也是责任感的表现,因而不能称之为“背黑锅”。否则,这不仅体现了责任意识淡薄,也让领导和周围人对自己的人品评价大为降低,很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而只有勇于担当,并努力将功补过,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也才会让领导认为“孺子可教”。
当然,如果错不在己,在于领导的决策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领导却要求下属承担责任,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即使“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也很难让下属心服口服。
让下属“背黑锅”很有可能会激起下属的不满,对领导失去应有的尊敬,为工作开展带来阻碍。
“黑锅”能不能背
当然,也有个别下属主动“请命”,为领导“背黑锅”,让领导能保持原有的威严和优越感。这种为领导解困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让领导深受感动,并获得领导的某种扶植和信任。但是作为下属,也切忌被盲目的“热情”所驱动,以致不分是非黑白、轻重缓急,一律为领导“背黑锅”,这种做法其实相当危险。如果因为责任重大而受到严厉的惩罚,就只会让自己欲哭无泪、悔之莫及。因而,即使是跟领导私交甚好,也不可丧失应有的原则和立场,千万不可轻易“背黑锅”。
当然,如果试图通过给领导“背黑锅”来换取个人的某种利益,这并不是一种光彩的做法,也未必会“合算”,闹不好还可能让自己叫屈无门,最终只能“哑巴吃黄连”。而只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脚踏实地的努力换来的成功,才会让自己真正心安理得,即使不能“大获全胜”,但稍许进步,都是一种踏实和由衷的快乐。
怎样与同事相处
同事是一道看似柔弱、实则无坚不摧的“水”,既可运载自我,也可颠覆自我。与同事友好相处是实现职场顺风顺水不可或缺的前提。
以“尊重和真诚”铺垫“相处”的厚实根基,以“理解和善意”面对“相处”的某些不和谐。既团结合作,又彼此独立;既为同事的成功喝彩,也为自己加油,从而弹奏出与同事相处的优美音符。
君子坦荡荡
“坦荡”是一种胸怀,一种处事态度。
“坦荡”有助于构建和谐与友好的工作空间。
如何看待“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善意的谎言可让世界增添一份美好与期待。
人潮如涌,不少人都感叹人心叵测,人与人之间被筑起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可是,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对他人表达了多少真诚?需要明白的是,诚实待人、坦诚相见并不是一种闲适的“聊资”,要获得他人的真诚,首先得对他人倾注真诚。
“坦荡”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
领导、同事之间在构建真正和谐友好的工作空间时,坦诚相待永远处于第一位。在面对某一具体事态的分析处理上,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或支持,首先得亮出自己全部正确的想法,以及周围所了解的一切情况。如果有任何的保留,都可能让对方有所疑虑,不免犯嘀咕,也会影响最后的决定。即使在事后,对方也难免不会耿耿于怀,从而降低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时为了让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地被对方所接受,而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可左可右,令对方感觉不清不楚,同意也不是,拒绝也不好。这同样是一种不坦诚的做法,不管对方如何决定,都可能会让他感觉不舒服。试想,当一个人把他人推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时,又何以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回报呢?对方甚至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可见,坦荡是一种胸怀、一种处事态度。与人接触交往中,首先自己要坦荡,要透明。只要自己先做到,至于对方如何回应,或接受或拒绝,都由对方决定。任何对对方决定有所“指向”的做法都是一种不坦诚的做法。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之人终会受到他人的尊敬与喜爱。坦荡也是个人行走社会、安身立命以及建功立业最为宝贵的资本之一。
善意的谎言不否定“坦荡”的重要
当然,坦荡也不见得就是要“透明”到底。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这些谎言的存在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是为了让他人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肯定。善意的谎言不会构成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还会对对方有所帮助。说“慌”的人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听“慌”的人也会有一种被善意包围的感觉,这恰好是增进彼此感情所需要的一种润滑剂。
从某种意义上说,善意的谎言让世界增添了一份美好和期待。 |
| 本文内容由 libingccmb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