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制度环节 | 核心要求 | 基层实践要点(适配基层患者特点:老年多、慢病多、认知弱) | 风险防控重点(基层高频风险) |
| 1. 核查医嘱合法性(执业医师签字)、准确性(患者 / 药物信息);2. 疑问医嘱暂停执行,反向核对;3. 抢救时口头医嘱 “复述 - 确认 - 补记”。 | 1. 电子医嘱需护士 + 医生双人核对,重点核查儿童用药剂量换算(按体重计算)、肌注 / 静脉药途径区分;2. 疑问医嘱查阅药品说明书 + 咨询药师,避免 “先执行后确认”;3. 抢救后 1 小时内补记书面医嘱,标注核对人。 | 1. 剂量换算错误(如儿童用药超量);2. 口头医嘱滥用(非抢救场景使用);3. 医嘱漏记 / 错记。 |
| 1. 取用前 “三查”:有效性、适用性、配伍禁忌;2. 调配中 “双核对”:药物 / 剂量 / 溶媒;3. 标注调配人、核对人及时间。 | 1. 近效期药品(距失效<3 个月)优先核查,避免使用过期药;2. 过敏史 “双确认”:查病历 + 问家属(老年患者记忆差);3. 多药联合时用 “配伍禁忌表 + 说明书” 核对,中药注射剂单独输注。 | 1. 抗生素与钙剂 / 维生素混合输注(理化反应);2. 溶媒选择错误(如生理盐水溶解脂溶性维生素);3. 过敏史遗漏(青霉素类药物)。 |
| 1. 操作前 / 中 / 后全流程 “三查”(患者 / 药物 / 过敏史);2. 精准 “八对”:床号 / 姓名 / 药名 / 浓度 / 剂量 / 时间 / 方法 / 过敏史。 | 1. 操作前 “双向确认”:“您是张 XX 大爷吗?今天输降压药,对吗?”(减少老年患者身份核对错);2. 操作后记录穿刺时间 / 操作者,“一人一卡一记录”;3. 首次用高致敏药(青霉素),备好肾上腺素。 | 1. 身份核对错误(同名患者混淆);2. 滴速设置错误(抗生素滴速过快 / 过慢);3. 过敏史未再次确认。 |
| 1. 依据年龄 / 病情 / 输液时长 / 药物性质选择;2. 特殊人群(儿童 / 老年)差异化选择;3. 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 | 1. 老年患者:选前臂粗直静脉,穿刺前温水热敷(血管扩张),避免关节附近 / 硬化血管;2. 长期输液者:“轮换穿刺法”(每 3-5 天换部位),用留置针(72-96 小时更换);3. 高渗药(甘露醇):选肘正中静脉,防外渗。 | 1. 老年患者血管反复穿刺(致静脉炎);2. 特殊药(脂肪乳)用手背小血管(外渗致组织坏死);3. 儿童穿刺选择不当(增加痛苦)。 |
| 1. 操作前:环境 / 人员无菌(手卫生、防护用品);2. 穿刺中:皮肤消毒(直径≥5cm)、输液器防污染;3. 输液中:接口消毒、剩余药液处理。 | 1. 环境:输液室每日通风 2 次 + 紫外线消毒 1 次,操作时拉隔帘(防飞沫);2. 皮肤消毒:安尔碘螺旋式擦拭,待干后穿刺(防酒精刺激血管);3. 穿刺失败:立即换输液器针头,严禁重复使用。 | 1. 手卫生不规范(操作前后未洗);2. 消毒范围过小(<5cm);3. 单剂量药物多次使用(污染)。 |
| 1. 通俗化讲解注意事项 / 异常识别;2. 特殊人群(老年)个性化指导;3. 告知药物名称 / 输注时间。 | 1. 用方言 + 生活化语言:“不要调滴速,太快会心慌”“打针处红了就叫护士”(避免 “静脉炎” 等专业词);2. 老年患者:发图文卡(“滴速禁忌”),让家属一同听(协助监督);3. 糖尿病患者:告知 “输葡萄糖时加胰岛素,需监测血糖”。 | 1. 健康指导太专业(老年患者听不懂);2. 未告知异常症状(患者不知如何呼叫);3. 慢病患者基础病管理遗漏(如糖尿病血糖监测)。 |
| 1. 分级巡视频次(常规 / 特殊患者差异化);2. 巡视内容:看穿刺处 / 问不适 / 查滴速 / 记情况;3. 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 1. 常规患者:每 30 分钟巡 1 次,“责任护士分区管理”(1 人管 10-15 人,防人力不足);2. 特殊患者:首次输液前 30 分钟每 10 分钟巡 1 次(查过敏),硝普钠输液每 5-10 分钟测血压;3. 渗液处理:立即拔针,硫酸镁湿敷。 | 1. 巡视间隔过长(>30 分钟);2. 未查穿刺处(外渗未及时发现);3. 特殊药(降压药)未监测生命体征。 |
| 1. 全周期观察:即时(输液中 - 后 30 分钟)/ 延迟(24-72 小时)反应;2. 发生后:紧急处理、告知家属、记录;3. 按规定上报(15 日内 / 24 小时内)。 | 1. 即时反应:过敏(皮疹 / 呼吸困难)→ 停药 + 吸氧 + 肾上腺素;急性肺水肿→ 端坐位 + 吸氧;2. 延迟反应:告知患者 “回家后不适 24 小时内联系社区”,留联系电话;3. 上报:严重反应(过敏性休克)24 小时内报系统,留存药液 / 输液器。 | 1. 过敏反应未及时发现(前 30 分钟未密切观察);2. 不良反应瞒报 / 漏报;3. 延迟反应未告知(患者回家后不知如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