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胃镜手术案例术后核心护理程序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一、1 例多重基础疾病(高血压 + 糖尿病 + 冠心病)合并结肠多发息肉患者 EMR 术(一)术后护理问题及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 | 护理诊断 | 相关因素(依据文件核心信息) |
| | EMR 创面渗血、高血压骤升(术后应激)、冠心病抗血小板药与止血药平衡难度大 |
| | 术后疼痛刺激、降压药未按时服用、情绪焦虑(担心基础病加重) |
| | 术后静脉补液含葡萄糖、胰岛素剂量未随应激调整、禁食致代谢紊乱 |
| | 出血致血容量不足、血压波动诱发冠脉供血不足、术后活动不当 |
| | 肠道牵拉刺激、创面炎症反应、冠心病患者对疼痛耐受度低 |
| | |
(二)术后针对性护理措施1.首优问题(有出血的风险)干预
监测:每 1 小时测量血压(目标<140/90mmHg)、心率(>110 次 / 分提示出血可能),每 2 小时查看大便颜色(黑便 / 鲜血便需留样送检),术后 24 小时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10g/L 提示活动性出血);
体位与饮食:术后平卧 6 小时(减少腹压对创面的牵拉),24 小时内严格禁食(避免肠道蠕动刺激创面),24 小时后过渡至温凉流质(如米汤,每次 50ml,每 2 小时 1 次,避免过热食物);
用药管理:遵医嘱予氨甲环酸 0.5g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共 2 天),高血压药物(如缬沙坦 80mg 口服,每日 1 次)与止血药间隔 1 小时服用,避免血压骤升致创面渗血加重。
2.中优问题(血压 / 血糖 / 心肌缺血)干预
血压控制:血压>150/90mmHg 时,予拉贝洛尔 100mg 口服,每 30 分钟复测血压,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舌下含服),防止血压骤降诱发冠脉缺血;
血糖管理:每 4 小时监测指尖血糖(目标 4.4-8.3mmol/L),血糖>10mmol/L 时,予速效胰岛素 4U 皮下注射,静脉补液优先选择生理盐水(避免单纯输注葡萄糖),需补糖时按 “1U 胰岛素配 4g 葡萄糖” 比例配置;
心肌缺血预防: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共 24 小时),每 2 小时评估有无胸骨后压榨痛(冠心病患者术后易出现隐性缺血),床头备硝酸甘油(胸痛时 0.5mg 舌下含服,5 分钟未缓解可重复 1 次,最多 3 次)。
3.次优问题(疼痛 / 焦虑)干预
疼痛管理:采用 NRS 评分,评分<4 分时,通过听舒缓音乐、深呼吸训练(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分散注意力;评分≥4 分时,予对乙酰氨基酚 1g 口服(每 6 小时 1 次,避免使用布洛芬影响冠脉血流);
焦虑疏导:每日与患者沟通 2 次(每次 15 分钟),告知出血监测结果及基础病控制情况,邀请家属参与护理(如协助记录大便情况),减轻患者对 “未知预后” 的担忧。
(三)术后并发症专项护理并发症 | 预防措施(依据文件规范) | 应急处置(文件推荐流程) |
| ① 严格控制血压<140/90mmHg;② 术后 3 天予乳果糖 15ml 口服(每日 1 次,软化大便,避免用力排便);③ 24 小时内禁止下床活动 | ① 立即协助患者平卧,开通两路静脉通路(一路快速输注平衡盐液 500ml,一路备浓缩红细胞);② 遵医嘱予生长抑素 250μg/h 持续泵入;③ 联系内镜中心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如金属夹夹闭创面) |
| ① 术后 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护(重点监测 ST 段变化,抬高≥0.1mV 提示缺血);② 避免疼痛、焦虑等应激因素;③ 控制输液速度<30 滴 / 分(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 ① 立即予硝酸甘油 0.5mg 舌下含服,吸氧 5L/min;② 嚼服阿司匹林 300mg + 氯吡格雷 300mg;③ 启动心梗急救流程,联系心内科评估是否需溶栓或介入治疗 |
| ① 每 4 小时监测血糖,>13.9mmol/L 时增加监测频次至每 2 小时 1 次;② 静脉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避免单纯输注高糖液体;③ 术后 24 小时后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每次 50ml) | ① 予胰岛素 10U 静脉推注,后续按 0.1U/kg/h 持续泵入;② 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00ml/2 小时,纠正脱水);③ 监测血气分析,及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血钾<3.5mmol/L 时静脉补钾(浓度<0.3%) |
二、1 例高血压合并 OSA 行结直肠息肉 EMR 术患者(一)术后护理问题及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 | 护理诊断 | 相关因素(依据文件核心信息) |
| | OSA 致睡眠低氧、术后镇静药使用(如镇痛时)、平卧位气道阻塞 |
| | EMR 创面渗血、高血压骤升(OSA 患者夜间血压波动大)、术后腹压增加 |
| | OSA 本身睡眠结构异常(AHI=25 次 / 小时)、术后疼痛影响睡眠质量 |
| | |
| | |
(二)术后针对性护理措施1.首优问题(呼吸抑制 / 出血)干预
呼吸管理:术后 6 小时持续监测 SpO₂(目标≥92%),每 30 分钟记录呼吸频率(<12 次 / 分或>20 次 / 分需立即干预);取侧卧位(床头抬高 30°,减轻舌后坠阻塞气道),禁止仰卧;术后当晚恢复 CPAP 治疗(压力 8-10cmH₂O,与术前设定一致),每 2 小时检查面罩贴合度(避免漏气影响通气效果);
出血管理:每 4 小时查看大便颜色(鲜血便 / 黑便需警惕),术后 24 小时复查血红蛋白(下降>5g/L 需进一步评估);控制血压<130/80mmHg(OSA 患者术后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血压>140/90mmHg 时,予厄贝沙坦 150mg 口服,避免血压骤升致创面渗血。
2.中优问题(睡眠紊乱 / 血压)干预
睡眠改善:创造安静暗室环境(温度 22-24℃),睡前避免饮水>100ml(防止夜尿打断睡眠);若患者对 CPAP 不耐受,改用鼻导管吸氧(4L/min),记录睡眠中 SpO₂最低值(<85% 需调整通气方式);
血压监测:夜间每 4 小时测量血压(OSA 患者夜间血压易升高),血压>150/90mmHg 时,唤醒患者服用降压药,避免晨起血压峰值与创面出血风险叠加。
3.次优问题(知识缺乏)干预
健康指导:发放图文版《OSA 术后护理手册》,重点讲解 “侧卧位的重要性”“CPAP 正确使用方法”“出血识别要点”(如大便颜色对比图);
实操培训:示范大便观察方法(使用白色便盆,便于识别异常颜色),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调整 CPAP 面罩,确保居家护理落实。
(三)术后并发症专项护理
并发症 | 预防措施(依据文件规范) | 应急处置(文件推荐流程) |
| ① 术后 6 小时内专人守护(禁止患者独自入睡);② 睡前避免使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③ 床头备无创呼吸机、负压吸引器(防止呕吐误吸) | ① 立即唤醒患者,协助取坐位并拍背(促进气道开放);② 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IPAP 12cmH₂O,EPAP 6cmH₂O);③ SpO₂<80% 时,予球囊面罩通气,联系麻醉科评估是否需气管插管 |
| ① 控制夜间血压<130/80mmHg;② 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腹部(减少腹压);③ 术后 3 天予乳果糖软化大便 | ① 立即协助患者侧卧位(避免血液误吸),测量血压、心率(血压<90/60mmHg 提示休克前期);② 快速输注平衡盐液 500ml,遵医嘱予氨甲环酸 0.5g 静脉滴注;③ 出血持续时,紧急行内镜下止血 |
三、1 例冠心病合并结直肠息肉 EMR 术高龄(78 岁)患者(一)术后护理问题及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 | 护理诊断 | 相关因素(依据文件核心信息) |
| | EMR 创面渗血、高龄患者凝血功能减退、抗血小板药与止血药平衡难度大 |
| | 出血致血容量不足、高龄冠脉储备差、术后活动不当诱发缺血 |
| | |
| | 高龄消化吸收功能差、术后禁食、担心出血不敢正常进食 |
| | 冠心病致心功能储备不足、高龄肌肉萎缩、术后能量摄入不足 |
(二)术后针对性护理措施1. 首优问题(出血 / 心肌缺血)干预
出血监测:每 2 小时查看大便颜色(高龄患者可能隐瞒少量出血,需主动观察),术后 12 小时、24 小时分别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20g/L 提示大量出血,易诱发心肌缺血);遵医嘱予氨甲环酸(止血)与阿司匹林 100mg(抗血小板)间隔 2 小时服用,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心肌缺血监测:术后 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护(重点监测 ST-T 段变化),每 1 小时评估有无 “隐性缺血症状”(如乏力、大汗、胸闷,高龄患者可能无典型胸痛);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共 48 小时),避免情绪激动(心率>100 次 / 分需及时干预)。
2.中优问题(体位性低血压 / 营养)干预
体位管理:术后 48 小时内协助患者坐起(分三步:卧位→半坐卧位 30 秒→坐位 30 秒→站立,每步停留 30 秒),首次站立时护士在旁搀扶,测量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 立即协助平卧);
营养支持:术后 24 小时予温凉流质(如米汤、去油肉汤,每次 50ml,每 2 小时 1 次),48 小时过渡至半流质(小米粥、蒸蛋羹),每日评估白蛋白水平(<32g/L 时,予肠内营养制剂如能全力 500ml/d,分 2 次服用)。
3.次优问题(活动无耐力)干预
活动计划:术后 24 小时内,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促进静脉回流);48 小时后,协助床上坐起(每次<10 分钟,每日 2 次);72 小时后,在护士陪同下室内散步(每次 5-10 分钟,每日 2 次,心率控制<90 次 / 分);
能量补充:活动前 30 分钟予少量流质(如 50ml 米汤),避免空腹活动(防止低血糖加重耐力不足)。
(三)术后并发症专项护理
并发症 | 预防措施(依据文件规范) | 应急处置(文件推荐流程) |
| ① 严格控制活动量(术后 72 小时内避免下床);② 疼痛评分>3 分时立即干预(避免应激);③ 输液速度<25 滴 / 分(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 ① 立即协助患者平卧,吸氧 5L/min,予硝酸甘油 0.5mg 舌下含服;② 急查心肌酶谱(CK-MB、cTnI)及心电图;③ 联系心内科会诊,必要时予多巴胺 5μg/kg/min 静脉泵入(提升冠脉灌注) |
| ① 每 2 小时测量血压、心率(心率>110 次 / 分 + 血压<90/60mmHg 提示休克前期);② 术后 24 小时内保证液体入量(1500ml/d);③ 备浓缩红细胞 2U | ① 快速输注平衡盐液 1000ml(30 分钟内),开通两路静脉通路;② 予去甲肾上腺素 0.05μg/kg/min 静脉推注(维持收缩压≥90mmHg);③ 紧急行内镜下止血,暂停抗血小板药物 |
| ① 每 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空心掌,从下向上);② 术后 48 小时指导有效咳嗽(先深呼吸 3 次,第 3 次屏气 3 秒后用力咳嗽);③ 避免长期卧床 | ① 予氨溴索 30mg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促进痰液排出);② 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20ml + 布地奈德 2mg,每日 2 次);③ 复查胸部 X 线,必要时予头孢哌酮舒巴坦 2g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 |
四、1 例合并代谢异常(肥胖 + 2 型糖尿病 + 高脂血症)并发胃窦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患者(一)术后护理问题及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 | 护理诊断 | 相关因素(依据文件核心信息) |
| | 肥胖致免疫力下降、糖尿病高糖环境(空腹血糖 9.2mmol/L)、术后胃黏膜修复差 |
| | 术后禁食致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剂量未调整、补液不当诱发高渗 |
| | 高频电切创面愈合慢、肥胖致腹压高、剧烈咳嗽增加胃内压力 |
| | |
(二)术后针对性护理措施1.首优问题(创面感染 / 血糖酮症)干预
感染预防:术后 24 小时严格禁食(减少胃内食物残留,降低感染风险),恢复饮食后予温凉无糖流质(如米汤,每次 50ml,每 2 小时 1 次);每日测量体温 4 次(>38.5℃时,复查血常规 + 血培养),观察胃管引流液(若留置)有无脓性分泌物;遵医嘱予头孢唑林 2g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共 2 天);
血糖管理:术后每 2 小时监测指尖血糖(目标 4.4-10mmol/L),血糖<3.9mmol/L 时,予 50% 葡萄糖 20ml 静脉推注(防止低血糖诱发酮症);血糖>13.9mmol/L 时,予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基础率 0.1U/kg/h);静脉补液选择 “生理盐水 + 胰岛素”,避免单纯输注生理盐水致高渗或单纯输糖致血糖升高。
2.中优问题(胃穿孔 / 营养)干预
穿孔预防:术后 6 小时平卧,避免弯腰、剧烈咳嗽(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上腹部,减少腹压);每 4 小时评估有无突发上腹痛、腹肌紧张(胃穿孔典型表现);每日测量腹围(增加>2cm 提示腹腔积液,需进一步检查);
营养支持:术后 24 小时予无糖流质(每日热量 500kcal),48 小时过渡至低脂半流质(如小米粥、蒸蛋羹,每日热量 800kcal),每日计算蛋白质摄入量(目标 1.2g/kg,如 60kg 患者每日 72g,可通过鸡蛋、牛奶、鱼肉补充)。
2.次优问题(焦虑)干预
血糖教育:每日向患者展示血糖监测记录,讲解 “高糖环境延缓创面愈合” 的机制,说明当前血糖控制情况,减轻 “怕血糖高” 的焦虑;
息肉知识普及:告知患者 “胃底腺息肉复发率低(<5%)”,术后 6 个月复查胃镜即可,同时讲解代谢异常与息肉的关联(如高糖致胃黏膜修复不良),强调长期控糖的重要性。
(三)术后并发症专项护理
并发症 | 预防措施(依据文件规范) | 应急处置(文件推荐流程) |
| ①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② 控制血糖<10mmol/L(高糖环境易滋生细菌);③ 术后 3 天予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感染风险) | ① 取胃管引流液 / 创面分泌物做培养 + 药敏试验;② 更换抗生素为美罗培南 1g 静脉滴注(每 8 小时 1 次);③ 延长禁食时间,予肠外营养(葡萄糖 + 脂肪乳 + 氨基酸) |
| ① 术后避免禁食>24 小时(超过需静脉补糖 + 胰岛素);② 每 2 小时监测血糖 + 尿酮(尿酮阳性提示酮症);③ 术后 24 小时后鼓励患者少量饮水 | ① 予胰岛素 0.1U/kg 静脉推注,后续按 0.1U/kg/h 持续泵入;② 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00ml/1 小时,纠正脱水);③ 静脉补钾(血钾<5.5mmol/L 时,浓度<0.3%) |
| ① 术后 6 小时内绝对平卧;② 避免剧烈活动、呕吐(术后恶心时予甲氧氯普胺 10mg 肌内注射);③ 监测腹围变化 | ① 立即禁食水,行胃肠减压(负压 50-100mmHg);② 急查腹部 X 线(膈下游离气体可确诊);③ 联系外科紧急手术修补,暂停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
五、1 例脑震荡后综合征合并胃息肉切除术患者(一)术后护理问题及优先级排序优先级 | 护理诊断 | 相关因素(依据文件核心信息) |
| | 脑震荡后眩晕(体位变化时加重)、术后体位调整、疼痛诱发头痛跌倒 |
| | |
| | 脑震荡后头痛加重、胃创面刺激、术后胃肠蠕动恢复引发腹痛 |
| | 脑震荡后恶心、术后胃动力不足、卧床体位增加误吸概率 |
| | |
(二)术后针对性护理措施1.首优问题(受伤 / 出血)干预
受伤预防:床栏双侧拉起,地面铺防滑垫,呼叫器置于患者随手可及处;术后首次坐起 / 下床需护士协助(分三步:卧位→半坐卧位 1 分钟→坐位 1 分钟→站立 1 分钟),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加重眩晕);眩晕发作时,立即协助患者平卧,避免自行起身;
出血监测:每 4 小时查看呕吐物(咖啡样物提示胃出血)、大便(黑便),术后 24 小时复查血红蛋白(下降>5g/L 需警惕);术后 24 小时禁食,避免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胃创面)。
2.中优问题(疼痛 / 呕吐误吸)干预
疼痛管理:头痛时予对乙酰氨基酚 0.5g 口服(每 6 小时 1 次,避免阿司匹林致出血),配合前额冷敷(40℃温水毛巾,每次 15 分钟);腹痛(NRS<4 分)时,予腹部热敷(38℃,每次 20 分钟);腹痛>4 分时,予山莨菪碱 10mg 肌内注射(解痉止痛);
呕吐预防:术后 6 小时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 30°),避免平卧(减少呕吐误吸风险);恶心时予维生素 B6 10mg 口服,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清理口腔,记录呕吐物量、颜色(便于判断是否出血)。
2.次优问题(睡眠紊乱)干预
睡眠环境优化:保持病房安静(夜间关闭不必要的监护仪报警声)、光线柔和(夜间开地灯,避免强光刺激),温度控制在 22-23℃;
睡前护理:睡前 1 小时避免进食、饮水(防止夜尿打断睡眠),可播放轻柔白噪音(如海浪声),避免使用镇静药物(防止加重脑震荡后意识模糊)。
(三)术后并发症专项护理
并发症 | 预防措施(依据文件规范) | 应急处置(文件推荐流程) |
| ① 术后 24 小时内专人陪护;② 禁止患者独自如厕、下床;③ 眩晕发作时,立即协助平卧,避免突然站立 | ① 跌倒后立即评估意识状态(GCS 评分)、头部有无血肿;② 急查头颅 CT(排除新发脑出血);③ 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头痛是否进行性加重、呕吐是否呈喷射性 |
| ① 术后 24 小时内禁食,恢复饮食后予温凉流质;② 避免服用刺激胃黏膜的药物(如布洛芬);③ 密切监测呕吐物及大便颜色 | ① 立即禁食水,行胃肠减压;② 遵医嘱予奥美拉唑 40mg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抑酸止血)、氨甲环酸 0.5g 静脉滴注;③ 出血持续时,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如止血夹夹闭创面) |
| ① 术后 6 小时取半坐卧位;② 呕吐时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③ 术后 24 小时指导有效咳嗽 | ① 予吸氧 4L/min,协助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② 复查胸部 X 线,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1.2g 静脉滴注(每 8 小时 1 次);③ 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20ml + 氨溴索 30mg,每日 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