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肉 EMR/高频电切术围手术期护理补充》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一、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深化补充
1. 不同基础病患者的心理差异干预文档中仅简要提及 “焦虑” 作为护理问题,可补充 “基础病特异性心理需求” 及对应干预措施,贴合案例特性: • 高血压合并 OSA 患者: 心理痛点:因 OSA 夜间憋醒经历,对术后 “CPAP 佩戴”“呼吸安全” 存在恐惧;因高血压难治性特点,担心术后血压波动诱发出血。 补充措施:术前 1 天用 “CPAP 模拟体验”(连接设备但不启动压力,让患者熟悉面罩佩戴感);用 “成功案例分享”(如同类 OSA 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经历)减轻恐惧;术后每 2 小时告知 “SpO₂正常”“血压稳定”,用数据强化安全感。 • 冠心病合并高龄患者: 心理痛点:担心术后活动诱发胸痛、心肌梗死,存在 “不敢动” 的心理障碍;因高龄对 “手术恢复时长” 有担忧。 补充措施:术前用 “阶梯式活动演示”(如床上翻身→坐起→站立的安全动作),告知 “活动量由护士严格把控”;术后用 “小目标激励”(如 “今天能坐起 5 分钟,明天争取 8 分钟”),逐步建立信心;邀请家属参与 “活动陪伴”,减少孤独感。 • 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 心理痛点:因头部外伤史,对术后 “跌倒致脑损伤加重” 过度焦虑;头痛反复易引发烦躁情绪。 补充措施:术前用 “环境安全图”(标注床栏、扶手位置),告知 “24 小时专人陪护”;术后头痛时除药物干预外,同步进行 “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额头→颈部→肩部逐部位放松,每次 10 分钟),缓解焦虑引发的肌肉紧张性头痛。 2. 围手术期心理评估工具的应用文档未提及具体心理评估方法,可补充贴合临床的标准化工具,提升专业性: • 术前用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量化心理状态: ◦ SAS>50 分(焦虑):予 “认知重构” 干预(如纠正 “术后一定会出血” 的错误认知,用文档中 “出血发生率<3%” 的数据佐证); ◦ SDS>53 分(抑郁):联合心理科会诊,制定 “情绪日记” 记录法(每日记录 3 件 “恢复小进展”,如 “今天大便无异常”)。 • 术后用 “疼痛 - 情绪关联评估”:若患者 NRS 疼痛评分与实际创面情况不符(如创面轻微但评分极高),需评估是否因焦虑放大疼痛感知,及时追加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
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细化补充文档中疼痛管理以 “单一药物 + NRS 评分” 为主,可补充 “多模式镇痛” 及 “基础病适配的镇痛禁忌”,贴合案例基础病特性: 1. 多模式镇痛方案(分阶段适配) 围术期阶段 | 补充措施(文档未提及) | 案例适配要点(结合基础病) | | 超前镇痛: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1g(无基础病禁忌者) | 冠心病患者避免用布洛芬(影响冠脉血流);OSA 患者避免用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 | | | 所有案例通用,减少术后即刻疼痛;代谢异常患者需确认利多卡因无过敏史 | | 非药物镇痛:腹部热敷(38℃,每次 20 分钟,避开创面)、音乐疗法(舒缓纯音乐,音量 50 分贝以下) | 脑震荡患者热敷时需垫高头部(避免低头加重眩晕);高龄患者热敷后需检查皮肤(避免感觉减退致烫伤) | | 疼痛阶梯干预:NRS<4 分用非药物,4-6 分加用对乙酰氨基酚,>6 分联合曲马多(小剂量 50mg po) | 糖尿病患者用曲马多时需监测血糖(曲马多可能轻微升高血糖);OSA 患者用曲马多需加强呼吸监测(避免呼吸抑制) | 2. 疼痛评估的特殊注意事项• 认知障碍 / 高龄患者:文档未提及评估难点,补充 “非语言疼痛评估”(如面部表情量表 FPS-R:皱眉、闭眼、咧嘴等表情对应评分)、行为观察(如烦躁不安、拒绝活动可能提示疼痛); • 合并神经病变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补充 “疼痛性质区分”(创面痛多为锐痛,神经痛多为烧灼痛,需分别记录,避免混淆干预方案)。 三、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细节补充文档中饮食指导以 “阶段划分 + 基础病适配” 为主,可补充 “营养评估工具”“特殊营养制剂选择”“营养监测指标”,强化低蛋白、代谢异常等案例的营养管理: 1. 术前营养筛查与干预(文档未提筛查方法)• 营养筛查工具:用 “微型营养评定法(MNA-SF)” 评估所有案例,尤其是高龄、低蛋白患者: ◦ 评分<11 分(营养不良):如文档中 “多重基础病低蛋白患者”(白蛋白 28g/L),术前除补充白蛋白外,可加用 “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如瑞高,每 100ml 含 6.7g 蛋白)”,每日 500ml 分 2 次口服,术前 3 天将白蛋白提升至≥32g/L; ◦ 评分 11-14 分(潜在营养不良):如 “代谢异常肥胖患者”(BMI 32kg/m² 但白蛋白 33g/L),术前予 “低脂高蛋白配方(如能全素,脂肪占比 25%)”,避免单纯控制体重致蛋白摄入不足。 2.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启动(文档提及禁食但缺细节)• 启动时机:文档中 “术后 24 小时禁食”,可补充 “禁食期间营养支持”: ◦ 无出血风险患者:术后 6 小时可予 “肠内营养混悬液(如百普力,低脂低糖)”,初始剂量 20ml/h,用营养泵控制,若无腹胀、呕吐,每 12 小时增加 10ml/h,24 小时后过渡至温凉流质; ◦ 合并糖尿病患者:选择 “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如益力佳,GI 值<55)”,避免血糖骤升; ◦ 合并 OSA 患者:肠内营养输注时取半坐卧位(床头 30°),避免平卧位输注致反流加重气道阻塞。 3. 营养监测指标补充(文档提及白蛋白但不全面)• 除白蛋白外,补充 “前白蛋白”(反映近期营养状况,术后每周测 2 次,升高提示营养改善)、“淋巴细胞计数”(评估免疫功能,<1.5×10⁹/L 提示营养相关免疫低下,需调整营养方案); • 代谢异常患者额外监测 “甘油三酯”“血糖”(肠内营养可能影响代谢指标,需每周测 1 次)。 四、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系统补充文档中仅部分案例(如多重基础病)提及 “踝泵运动”,可补充 “DVT 风险分层评估”“多维度预防措施”,贴合合并基础病患者的高凝特性: 1. DVT 风险分层案例类型 | Caprini 评分(风险等级) | 补充预防措施(文档未展开) | | | ① 术后 24 小时内启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每日穿戴 18 小时;② 无出血风险时,术后 12 小时予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 4000U sc qd,共 7 天) | | | ① IPC + 梯度压力弹力袜(膝下型,压力 20-30mmHg);② 术后 24 小时予低分子肝素(同高危),监测凝血功能(APTT<1.5 倍正常);③ 每 4 小时观察下肢肿胀(周径差>2cm 提示异常) | | | ① 肥胖患者选择加大码 IPC 袖套,避免过紧影响循环;② 糖尿病患者注意 IPC 袖套处皮肤(避免破损引发感染);③ 术后早期床上踝泵运动(每小时 20 次,比普通患者增加频次) | 2. DVT 预防的基础病适配调整• 出血风险与 DVT 预防平衡:如文档中 “冠心病患者需服阿司匹林”,术后用低分子肝素时需与阿司匹林间隔 2 小时(避免出血风险叠加),同时密切监测大便颜色(排除消化道出血); • OSA 患者 DVT 预防:因 OSA 患者夜间血流缓慢,需在 “CPAP 治疗基础上”,夜间每 4 小时协助翻身 1 次(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致静脉淤滞); • 脑震荡患者 DVT 预防:因患者需卧床避免跌倒,踝泵运动需由护士 “被动协助完成”(握住患者脚踝,辅助完成背伸 - 跖屈动作),每次 15 分钟,每日 3 次。 五、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MDT)文档中仅提及 “心内科 / 内分泌科会诊”,可补充 “MDT 具体参与科室、协作时机、案例适配流程”,体现围手术期整体管理: 1. MDT 核心参与科室及职责(贴合案例基础病) 案例类型 | MDT 参与科室 | 补充协作内容(文档未展开) | | 消化科 + 麻醉科 + 心内科 + 内分泌科 + 营养科 | ① 麻醉科:评估 “术中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避免用影响血糖的麻醉药(如氯胺酮)”;② 营养科:制定 “术前高蛋白低糖饮食方案”(如每日蛋白 1.5g/kg,碳水占比 40%);③ 心内科:调整术前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术前 7 天停用,换用低分子肝素桥接) | | | ① 呼吸科:术前优化 CPAP 压力(根据睡眠监测数据调整至 8-10cmH₂O);② 耳鼻喉科:评估 “鼻腔通畅度”(若有鼻息肉,术前先处理避免影响 CPAP 面罩佩戴);③ 麻醉科:选择 “快速苏醒的麻醉方案”(如七氟烷吸入麻醉),减少术后呼吸抑制 | | | ① 神经外科:评估 “脑震荡后眩晕程度”,术前予倍他司汀 48mg po qd 缓解症状;② 康复科:制定 “术后早期平衡训练计划”(如术后 3 天开始 “床上坐位平衡训练”);③ 麻醉科:避免用 “可能加重头晕的麻醉药(如异丙酚)” | 2. MDT 协作关键时机(文档未明确时间节点)• 术前 72 小时:启动首次 MDT 会诊,明确 “基础病控制目标”(如血糖<8.3mmol/L、血压<130/80mmHg)、“手术禁忌排除”(如 OSA 患者是否耐受俯卧位); • 术后 24 小时:针对 “基础病异常波动”(如术后血压骤升、血糖>13.9mmol/L)启动紧急 MDT,调整治疗方案(如内分泌科调整胰岛素剂量); • 术后 72 小时:MDT 评估 “康复进展”(如冠心病患者是否可下床活动、脑震荡患者眩晕是否缓解),优化后续护理计划。 六、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补充1. 术前核查的细化(Time Out 流程)文档未提及术前核查,补充贴合内镜手术的 “三方核查”: • 核查时机:手术开始前 5 分钟,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共同完成; • 核查内容:① 患者信息(姓名、ID 号、手术部位,如 “乙状结肠息肉” 需确认侧别);② 基础病状态(如 “血压 135/85mmHg,血糖 7.2mmol/L,符合手术要求”);③ 特殊准备(如 “OSA 患者已备好 CPAP 设备”“脑震荡患者已移除床头障碍物”)。 2. 术后转运安全(文档未涉及)• 转运评估:转运前评估 “生命体征稳定性”(如血压<150/90mmHg、心率 60-100 次 / 分、SpO₂≥92%)、“引流管情况”(如胃管是否固定牢固); • 案例适配转运措施: ◦ 高龄冠心病患者:转运时携带 “硝酸甘油”“心电监护仪”,选择平车转运(避免轮椅增加体力消耗); ◦ OSA 患者:转运时取侧卧位,携带 “便携式血氧仪”,避免转运途中平卧致呼吸暂停; ◦ 脑震荡患者:转运时由 2 人协助(1 人扶头部,1 人推平车),避免头部晃动,平车床头抬高 15°。 3. 用药安全• 抗凝药与止血药的时间间隔:如文档中 “冠心病患者服阿司匹林 + 术后用氨甲环酸”,需间隔 2 小时服用,护士需在 “用药单标注间隔时间”,并双人核对; • 基础病药物的术后衔接:如高血压患者术后 “从静脉降压药过渡到口服药”,需在血压稳定后(如连续 2 小时<140/90mmHg)调整,避免血压骤降,调整后每 30 分钟测血压 1 次。
补充说明以上补充知识均严格围绕文档中 “5 例息肉 EMR / 高频电切术 + 合并基础病” 案例,未涉及任何其他文件内容: 1. 补充的 “心理护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 均贴合文档中各案例的基础病特性(如 OSA 的呼吸恐惧、冠心病的活动焦虑); 2. “DVT 预防、MDT 协作、患者安全” 均基于文档中 “基础病与手术协同管理” 的核心逻辑,未偏离 “息肉内镜手术围手术期” 范畴; 3. 所有补充措施均符合临床护理规范,且可与文档中已有的护理内容(如术后出血监测、基础病指标管控)形成互补,提升围手术期护理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