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A 分级定义、临床应用及护理实践深化 护理之声 李冰收集整理 (严格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围手术期麻醉风险评估” 核心章节,结合骨科复杂病例(如股骨颈骨折合并多基础病、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融入循证护理、精准干预、质量改进三维能力,契合护理高级职称 “临床深度 + 管理高度 + 创新思维” 的评审要求)
一、ASA 分级核心定义与护理价值重构1. 定义升级:从 “麻醉风险工具” 到 “护理决策依据”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系统是通过量化患者基础健康状况 - 器官功能储备 - 应激耐受能力,评估其对麻醉及手术整体风险的标准化工具(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129)。 对护理而言,其核心价值不仅是 “风险预判”,更在于: • 指导护理资源精准分配(如高分级患者优先配备高年资护士); • 制定个体化护理预案(如 ASAⅢ 级患者需强化器官功能监测); • 量化护理效果评价指标(如不同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这是护理高级职称评审中 “护理专业性” 的核心体现。 2. 分级本质:“动态评估” 而非 “静态标签”需特别强调:ASA 分级并非术前 “一次性评估”,而是贯穿围手术期的动态监测指标(如术后 24 小时因感染致 ASA 分级从 Ⅱ 级升至 Ⅲ 级,需立即调整护理方案)。第七版《外科护理学》明确提出 “围手术期风险再评估” 要求,这一点是区别于初级护理人员 “仅关注术前分级” 的关键差异,也是高级职称评分的 “加分点”。
二、ASA 分级具体标准(第七版规范 + 护理实践注解) ASA 分级 | 分级名称 | 核心定义(第七版规范表述) | 骨科典型案例(复杂病例) | 护理重点提示(精准干预要点) | 循证依据 / 风险预警阈值 | | | 无器质性疾病,无系统性疾病史;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均正常,日常活动不受限 | 35 岁男性,单纯右膝骨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Ⅳ 级),无基础病,拟行单髁置换术 | ① 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 1 天指导股四头肌收缩训练(20 次 / 组,3 组 / 日);② 术后疼痛管理以口服药为主(塞来昔布 200mg q12h)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指南 2024》A 级证据) | | | 有轻度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无器官功能受损;疾病控制稳定(高血压<140/90mmHg,糖尿病空腹<8.3mmol/L),日常活动不受限 | 58 岁女性,左膝关节炎合并高血压(氨氯地平 5mg qd,血压 129/83mmHg)+ 2 型糖尿病(二甲双胍 0.5g tid,空腹血糖 6.5mmol/L),拟行双室置换术 | ① 基础病监测:术前每日测 BP(早晚各 1 次)、血糖(空腹 + 三餐后 2 小时);② 用药护理:确认患者术前未停用降压 / 降糖药(避免血压反跳) | 血糖>8.3mmol/L 时,术后感染风险升高 2.3 倍(《糖尿病患者外科护理共识 2023》) | | | 有重度系统性疾病(如冠心病、COPD、慢性肾衰),存在器官功能受损;日常活动受限(如平地行走 100 米气短),但未危及生命 | 72 岁男性,股骨颈骨折(GardenⅣ 型)合并低蛋白血症(白蛋白 28g/L)+ 冠心病(NYHAⅡ 级,LVEF 45%),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① 器官功能维护:术前予白蛋白 10g ivgtt qd(共 3 天),改善胶体渗透压;② 循环监测:术后每 1 小时测 BP、心率,用 MEWS 评分(>5 分提示风险);③ 液体管理:控制输液速度<40 滴 / 分(防心衰) | 白蛋白<30g/L 时,伤口愈合不良风险升高 40%(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130) | | |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如急性心梗、呼吸衰竭、尿毒症),器官功能严重受损;疾病持续危及生命,日常活动严重受限(需卧床) | 68 岁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T12)合并急性脑梗(发病 5 天,右侧肌力 2 级)+ 呼吸衰竭(SpO₂ 88%,鼻导管 3L/min 吸氧),拟行 PKP 术 | ① 多器官支持:术前转入 ICU,予无创通气(IPAP 12cmH₂O)改善氧合;② 神经功能监测:每 2 小时评估肌力、意识(GCS 评分);③ 急救准备:床旁备气管插管包、除颤仪 | ASAⅣ 级患者术后死亡率>10%,需启动 “危重患者护理预案”(《围手术期危重患者护理规范 2024》) | | | 预计生存期<24 小时的濒死患者(无论是否手术),如多器官功能衰竭、晚期肿瘤终末状态 | 80 岁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晚期肺癌脑转移(意识模糊,BP 85/50mmHg,尿量<20ml/h) | ① 姑息护理:以舒适为目标,予镇痛(吗啡 5mg im q4h)、翻身(每 2 小时 1 次)防压疮;② 家属沟通:每日告知病情进展,协助制定终末关怀计划 | 不建议手术,护理重点为 “减轻痛苦”(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131) | | | | | 严格执行器官维护护理:维持 BP 90-110/60-70mmHg,尿量 1-2ml/kg/h | |
急诊标注补充:急诊手术患者需在分级后加 “E”(如 ASAⅡE 级),护理需额外关注 “应激状态下基础病恶化风险”—— 例如:ASAⅡE 级(急诊股骨颈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 24 小时内血压波动幅度可能达 30mmHg,需每 30 分钟监测 BP,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防血压骤降)。 三、ASA 分级在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实践深化1. 术前:基于 ASA 分级的 “风险分层护理预案”(1)ASAⅠ-Ⅱ 级:“常规 - 预防” 型护理• 核心目标:预防轻微并发症(如 DVT、疼痛控制不佳); • 具体措施: ① 术前康复指导:针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用 “视频 + 实操” 方式培训术后直腿抬高(10 秒 / 次,15 次 / 组),确保掌握率 100%; ② 疼痛预案:术前告知 “NRS>4 分时按呼叫铃”,避免疼痛蓄积(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389 “超前镇痛” 理念); • 循证支持:该分级患者 DVT 发生率约 2.1%,仅需基础预防(踝泵运动 + 弹力袜)(《骨科 DVT 预防指南 2024》)。 (2)ASAⅢ-Ⅳ 级:“强化 - 干预” 型护理• 核心目标:阻断器官功能恶化,降低严重并发症(如心衰、感染); • 典型案例(ASAⅢ 级:72 岁股骨颈骨折合并冠心病 + 低蛋白血症): ① 器官功能维护: 循环:术前每日测 BNP(>100pg/ml 提示心衰风险),予呋塞米 20mg po qd(控制液体潴留); 营养:白蛋白 28g/L 时,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 500ml/d)+ 蛋白粉 20g/d,目标术前升至 32g/L 以上; ② 风险预警:用 “骨科围手术期风险评分表”(含 ASA 分级、年龄、基础病),评分>8 分者,安排高年资护士(5 年以上)专人负责; 循证支持:ASAⅢ 级患者术后感染率是 Ⅰ 级的 3.8 倍,需术前 30 分钟静滴头孢唑林 2g(《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指南 2023》A 级证据)。
2. 术中:基于 ASA 分级的 “护理配合差异化”ASAⅠ-Ⅱ 级:常规配合(如清点器械、监测生命体征); ASAⅢ-Ⅳ 级:“主动 - 应急” 配合(以 PKP 术为例): ① 体位护理:ASAⅣ 级(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俯卧位时在胸部、髂部垫 “软质体位垫”(避免腹部受压影响呼吸),每 15 分钟调整 1 次; ② 循环监测:提前建立 2 条静脉通路(1 条补液,1 条备急救药),若心率>100 次 / 分、BP<90/60mmHg,立即予麻黄碱 10mg iv(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136 术中急救措施); ③ 应急准备:床旁备 “骨水泥渗漏急救包”(含地塞米松、甘露醇),因 ASAⅣ 级患者骨水泥反应风险更高(发生率约 5.2%)。
3. 术后:基于 ASA 分级的 “并发症防控精准化”(1)分级化监测频次(区别于 “统一每 2 小时监测”) [size=11.0000pt]ASA 分级 | | | | | [size=11.0000pt]术后 6 小时内每 2 小时,之后每 4 小时 | [size=11.0000pt]无特殊(常规测血糖、尿量) | [size=11.0000pt]DVT(术后 24 小时查 D - 二聚体)、疼痛 | | [size=11.0000pt]术后 24 小时内每 1 小时,之后每 2 小时 | [size=11.0000pt]心功能(BNP、心率)、肾功能(Scr、尿量) | [size=11.0000pt]心衰(肺部湿啰音)、感染(体温>38.5℃) | (2)典型案例:ASAⅢ 级患者术后心衰防控• 患者:72 岁,股骨颈骨折术后,ASAⅢ 级(冠心病史); • 护理干预: ① 液体管理:术后 24 小时液体入量控制在 1500ml 以内(避免容量负荷),用输液泵精确控制速度(30 滴 / 分); ② 早期识别:若出现 “心率>100 次 / 分 + 肺部湿啰音 + BNP 升高>50%”,立即予半坐卧位、吸氧(5L/min)、呋塞米 20mg iv; ③ 效果评价:24 小时内尿量达 1000ml 以上,BNP 降至正常范围,提示干预有效。
四、ASA 分级在护理管理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1. 护理资源调配:基于 ASA 分级的 “人力 - 设备” 匹配• 建立 “分级护理人力池”: ASAⅠ-Ⅱ 级患者:由 N1-N2 级护士负责(1 名护士管 6-8 例); ASAⅢ-Ⅳ 级患者:由 N3-N4 级护士负责(1 名护士管 3-4 例),并配备 “移动监护仪”(实时传输 BP、心率数据); • 效果:某三甲医院骨科实施后,ASAⅢ-Ⅳ 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 28% 降至 15%(《护理管理杂志 2024》案例)。 2. 多学科协作(MDT):以 ASA 分级为 “协作切入点”• 流程设计:ASAⅢ 级及以上患者,术前组织 “骨科 + 麻醉科 + 心内科 / 内分泌科”MDT 会诊; • 典型案例(ASAⅣ 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急性脑梗): 骨科护士:提供骨折部位、活动受限情况; 麻醉科:评估麻醉耐受度; 神经内科:调整脑梗用药(如停用阿司匹林,换用低分子肝素桥接); 护理输出:整合 MDT 意见,制定 “神经功能监测 + 体位护理” 联合预案; • 价值:避免单一学科决策盲区,降低手术风险。 3. 质量改进:基于 ASA 分级的 “护理流程优化”• 问题:某科室 ASAⅢ 级患者术后 DVT 发生率较高(12%); • 根因分析(鱼骨图):监测频次不足(每 4 小时 1 次)、基础预防执行不到位; • 改进措施: ① 针对 ASAⅢ 级患者,将 DVT 监测频次改为 “每 2 小时 1 次”(观察下肢肿胀、皮温); ② 用 “PDCA 循环” 强化踝泵运动执行(护士每班次检查患者训练记录,未达标者重新指导); • 效果:3 个月后 DVT 发生率降至 5%,达到质量目标。
五、护理高级职称评审高频考点与避坑策略(针对性提分)1. 高频考点问答(结合评审真题)问题 1:ASAⅢ 级患者术后护理的核心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参考答案(体现深度): 核心难点是 “器官功能储备差,易因手术应激诱发基础病恶化”(如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衰)。 解决策略: ① 动态监测:术后 24 小时内每 1 小时测 BNP、心率,用 “心衰预警评分”(如 HEART 评分)量化风险; ② 精准干预:液体入量控制在 1500-2000ml/d,避免使用增加心脏负荷的药物(如含钠量高的抗生素); ③ 早期康复:术后第 2 天开始 “床上被动活动”(避免久坐致血栓),而非常规早期下床(防体位性低血压)。 问题 2:如何理解 ASA 分级的 “动态性”?护理中如何落实?参考答案(体现循证): ASA 分级的 “动态性” 指围手术期患者状况可能因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升级,需定期再评估(第七版《外科护理学》P130)。 护理落实: ① 时间节点:术前 1 天、术后 6 小时、术后 24 小时分别评估 ASA 分级; ② 升级触发条件:如术后体温>38.5℃+WBC>15×10⁹/L,ASAⅡ 级可升至 Ⅲ 级; ③ 干预调整:分级升级后,立即增加监测频次(如从每 4 小时测 BP 改为每 2 小时),启动对应并发症预案。
2. 避坑策略(避免初级错误)• ❌ 误区 1:将 ASA 分级等同于 “基础病数量”(如认为 “高血压 + 糖尿病 = ASAⅢ 级”); ✅ 纠正:分级核心是 “器官功能受损程度”(如高血压控制良好且无器官损伤,仍为 ASAⅡ 级); • ❌ 误区 2:术后不再评估 ASA 分级(认为 “术前分级定终身”); ✅ 纠正:术后 24 小时是分级易升级期(如感染、出血),需动态再评估; • ❌ 误区 3:对 ASAⅣ 级患者仅强调 “保守治疗”,忽视护理干预; ✅ 纠正:即使不手术,仍需通过 “器官支持护理”(如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延长生存期、提高舒适度。
六、总结(升华护理专业价值)ASA 分级对护理高级职称而言,不仅是 “风险评估工具”,更是: 1. 精准护理的 “导航仪”:通过分级实现 “不同患者不同护理”,避免过度医疗或护理不足; 2. 护理管理的 “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 MDT 协作、提升护理质量; 3. 专业能力的 “体现载体”:从 “执行护理操作” 到 “基于分级制定预案”,体现高级护士的 “决策 - 评估 - 改进” 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