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痰热内壅、风热表虚证) 一、思考题 (1):诊断的辨证依据、首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诊断的辨证依据(紧扣第五版《中医护理学》哮病辨证要点)1. 痰热内壅证依据 ◦ 症状:憋闷、喉中哮鸣有声、咳痰黏色黄量多(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道壅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的典型舌脉,第五版 P118 痰热证辨证标准)。 ◦ 病史:既往吸入花粉、生冷后诱发哮喘,本次受凉后痰量增多且色黄,提示痰浊郁而化热。 1. 风热表虚证依据 ◦ 症状:恶寒发热、汗出较多(风热表邪侵袭,表虚不固,正邪交争致发热,表虚失于固摄则汗出,第五版 P102 表虚证特点);动则喘甚(表虚耗气,肺气虚弱,活动后气耗加重)。 ◦ 诱因:20 日前受凉,为外感表邪诱发,符合 “外感引动内伏痰浊” 的哮病发病机制(第五版 P117 哮病病因病机)。 (二)首要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与痰热壅肺、气道痉挛、肺失宣降有关 (依据:患者核心症状为憋闷、喉中哮鸣、动则喘甚,是影响呼吸功能的首要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缺氧,符合第五版 “急则护其标” 的护理原则) (三)首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病情监测(核心保障) ◦ 呼吸监测:每 1-2 小时观察呼吸频率(正常 16-20 次 / 分)、节律、深度,听诊双肺哮鸣音及湿啰音变化;若呼吸>24 次 / 分、哮鸣音加重或出现 “三凹征”,提示病情恶化,立即报告医生。 ◦ 血氧与痰量监测:监测血氧饱和度(目标>95%),记录痰液色、质、量(若痰量骤增、色变深或呈脓性,提示感染加重)。 2.体位与氧疗护理(改善通气) ◦ 体位: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若尚可平卧,抬高床头 30°-50°),减轻肺部压迫,促进气体交换(第五版 P119 体位护理要点)。 ◦ 氧疗:若血氧<93%,遵医嘱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用鼻导管吸氧,保持导管通畅;避免高浓度吸氧(防氧中毒,哮喘患者多伴 CO₂潴留倾向)。 3.中药护理(清热化痰平喘) ◦ 方药服用:定喘汤加减(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具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功效,药液宜温凉适宜(忌过烫,防刺激气道加重喘憋),饭后 30 分钟服用,服药后观察 30 分钟,记录喘憋缓解情况。 ◦ 中药雾化:遵医嘱用鱼腥草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清热化痰中药雾化吸入,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2-3 次;雾化后及时漱口(防中药残留刺激口腔黏膜)、拍背排痰。 4.穴位护理(辨证选穴) ◦ 按摩:选取定喘穴(平喘要穴)、膻中穴(理气宽胸)、肺俞穴(宣肺化痰)、丰隆穴(化痰要穴) ,用拇指按揉,每穴 3-5 分钟,力度以患者感酸胀为宜,每日 2-3 次,促进化痰平喘(第五版 P166 穴位按摩标准)。 ◦ 贴敷:若患者喘憋明显,可将清热化痰中药膏(如麻杏石甘膏)贴于肺俞、膻中穴,每次贴 4-6 小时,每日 1 次,避免皮肤过敏。 5.用药监护(中西药协同) ◦ 氨茶碱:严格按医嘱服用(0.1g,3 次 /d),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如心慌)等副作用,避免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 C)同服(影响吸收)。 ◦ 泼尼松:告知患者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激素需逐渐减量,防撤药反应),观察有无面部潮红、血糖升高等,每周复查血糖、血压(第五版 P203 激素用药护理)。 二、思考题 (2):起居护理注意事项1. 环境调护(避诱因、保舒适)• 空气与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恶寒,防再受凉);室内不摆放鲜花、毛绒玩具,避免花粉、粉尘刺激(既往花粉诱发哮喘);温湿度控制在温度 18-22℃、湿度 50%-60% (湿度过低则气道干燥,加重黏痰不易咳出)。 • 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如大声喧哗、机器轰鸣),防止情绪紧张诱发气道痉挛。 2. 休息与活动(防劳累、护肺气)• 休息: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动则喘甚,活动加重气耗),病情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站立→室内步行),以不引起喘憋为宜(第五版 P119 活动指导)。 • 避免劳累:禁止剧烈活动(如跑步、爬楼梯),日常动作(如穿衣、洗漱)需缓慢,必要时协助,减少体力消耗。 3. 保暖与防汗(固表虚、避外感)• 保暖:患者平素畏寒,现伴恶寒,需重点保暖背部、颈部(肺主皮毛,背部为肺之对应部位),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受凉;外出时戴口罩、围巾,防气候变化刺激。 • 防汗出当风:汗出较多时,及时用干毛巾擦净汗液,更换干燥衣物(忌湿衣裹身),防止汗出受风加重表虚(第五版 P102 表虚证起居要点)。 4. 诱因规避(切断发病源头)• 饮食诱因:室内不存放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避免患者接触诱发(既往进食生冷诱发哮喘);厨房油烟及时排出,防刺激性气体吸入。 •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熬夜耗伤肺气,加重表虚),每日保证 7-8 小时睡眠。 三、思考题 (3):护理问题及护理计划1. 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黏色黄量多、气道分泌物黏稠、排痰能力减弱有关目标:患者能有效咳出痰液,痰量减少(每日<50ml),肺部湿啰音减轻 护理措施: • 排痰护理:协助翻身(每 2 小时 1 次),翻身时行空心掌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避开肾区),力度适中(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宜);指导有效咳嗽(深吸气后屏气 3 秒,用力咳嗽 2-3 次,将痰咳出)。 • 水分补充: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 1500-2000ml,温开水为宜),稀释痰液(避免生冷饮品,防诱发哮喘);若进食差,遵医嘱静脉补液。 • 观察记录:每日记录痰液色、质、量,若出现痰中带血、脓性痰,及时报告医生(提示感染加重)。 评价:患者能有效排痰,痰量减少,肺部湿啰音减轻或消失。 2. 护理问题 2:体温异常(发热) 与风热表邪侵袭、正邪交争有关目标: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7.3℃),恶寒症状缓解 护理措施: • 体温监测:每 4 小时测体温 1 次,记录体温变化(若出现寒战,提示体温即将升高);观察有无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 • 降温护理:体温<38.5℃时,用温水擦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患者汗多防脱水);体温≥38.5℃,遵医嘱服清热解表中药(如银翘散加减),服药后观察降温效果及汗出情况(防大汗虚脱)。 • 饮食调护:给予清淡流质 / 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蔬菜汤),补充热量与水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助热生痰)。 评价: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恶寒缓解,无发热反复。 3. 护理问题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纳差、疾病消耗增加有关目标:患者食欲改善,每日进食 3-4 餐,体重维持稳定(每周波动<0.5kg) 护理措施: • 饮食原则:遵循 “清热化痰、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诱发哮喘)、辛辣(助热)、油腻(生痰)、发物(如海鲜、羊肉,防过敏诱发)(第五版 P232 饮食调护原则)。 • 食物选择: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羹、瘦肉粥、冬瓜汤(清热化痰)、丝瓜(润肺化痰));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减轻脾胃负担,防腹胀加重喘憋)。 • 食欲促进:进食前避免喘憋发作(可先雾化或服药缓解);创造舒适进食环境(如温湿度适宜、无异味);若纳差明显,遵医嘱用陈皮、茯苓泡水代茶饮(健脾开胃)。 评价:患者食欲改善,能正常进食,体重无下降。 4. 护理问题 4:睡眠形态紊乱 与喘憋、咳嗽、身体不适有关目标:患者每晚睡眠时间≥6 小时,入睡时间<30 分钟,夜间醒来≤1 次 护理措施: • 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柔和(用暖光灯),温度 18-20℃;睡前关闭门窗,防冷风直吹;床单位整洁舒适,枕头高度适宜(15-20cm)。 • 睡前护理:睡前 1 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用温水泡脚(15-20 分钟,水温 38-40℃),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若睡前喘憋明显,遵医嘱服 1 次平喘药或短时间雾化,缓解后再入睡。 • 体位舒适:协助取半坐卧位(背部垫软枕),减轻喘憋,提高睡眠舒适度;避免睡前大量饮水(防夜间起夜影响睡眠)。 评价:患者睡眠时长达标,入睡困难、夜间醒来次数减少。 5. 护理问题 5:知识缺乏 与对哮喘诱因、自我护理、用药知识不了解有关目标:患者及家属能说出 3 种以上哮喘诱因、2 种自我护理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 • 诱因指导:告知常见诱因(花粉、受凉、生冷食物、气候变化),指导规避方法(春季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天冷及时添衣;饮食忌生冷海鲜)。 • 自我护理:教患者监测病情(观察喘憋、痰量变化)、有效咳嗽 / 叩背方法、雾化吸入操作;告知病情加重预警信号(喘憋加重、呼吸急促、痰量骤增),出现时立即就医。 • 用药指导:讲解氨茶碱(副作用:恶心、心慌,不可过量)、泼尼松(不可自行停药,需逐渐减量)的用法;指导随身携带急救药(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演示使用方法(哮喘急性发作时喷 2-3 次,5 分钟不缓解可再喷 1 次,仍不缓解就医)。 评价:患者及家属能正确回答诱因、自我护理及用药知识,掌握急救药使用方法。 6. 护理问题 6:焦虑 与哮喘反复发作、担心病情预后有关目标:患者焦虑情绪缓解,能主动表达感受,情绪稳定 护理措施: • 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释哮喘可通过规范护理控制,减轻心理负担;用成功案例(如同病情患者通过护理减少发作)增强信心。 • 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行 “腹式呼吸放松法”(吸气 4 秒,屏气 2 秒,呼气 6 秒),每日 2 次,每次 10 分钟,缓解焦虑、改善通气。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缓解,能主动配合护理,情绪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