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循环系统核心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科护理学第七版・循环系统核心内容梳理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基于教材的核心思考题(聚焦临床重点与教材高频考点)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 + 下肢凹陷性水肿,结合教材中 心功能分级标准,如何通过护理评估划分心功能等级?针对不同等级患者,活动指导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2. 对比急性左心衰竭与慢性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类型、水肿部位),依据教材护理原则,两类患者的体位护理、液体管理重点有何不同?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作时出现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结合教材急救流程,护士需立即采取哪些干预措施?如何通过心电图动态变化区分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4. 高血压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期间,教材强调需重点观察哪些不良反应?针对 老年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风险,如何制定安全防护的护理预案?
5.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实施同步电复律治疗,依据教材诊疗技术护理要求,术前需完成哪些准备工作
6. 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患者易并发 肺部感染,结合教材并发症护理章节,分析感染的诱发因素(如肺淤血、机体抵抗力下降),提出 3 项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
二、常见疾病首优护理问题及依据(锚定教材核心病理机制)1. 慢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为主)
首优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 与左心收缩功能减退致肺循环淤血、肺泡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依据:
a. 教材明确左心衰竭核心表现为 肺循环淤血,患者典型症状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
b. 肺淤血直接导致氧合功能下降,若不优先干预,可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符合 首优问题危及生命的教材排序原则;
c. 该问题贯穿心衰护理全程,与体位、氧疗、利尿剂使用等核心护理措施直接相关,解决后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2. 急性心肌梗死
首优护理问题:急性疼痛(胸痛) 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依据:
a. 教材指出急性心梗典型表现为 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疼痛剧烈且持续>20 分钟,可引发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致命性并发症;
b. 疼痛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加重心肌耗氧,形成 疼痛心肌耗氧增加缺血加重的恶性循环,优先缓解疼痛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
c. 教材将 疼痛缓解作为心梗病情监测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关联溶栓、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估。
3. 高血压急症
首优护理问题:有器官灌注不足的危险 与血压急剧升高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缺血有关
依据:
a. 教材强调高血压急症(血压≥180/120mmHg)可引发急性左心衰、脑出血、肾损伤等靶器官损害,属于 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
b. 靶器官灌注不足的早期识别(如头痛、视物模糊、少尿)是护理重点,直接决定急救干预的时效性,符合首优问题 优先预防致命性风险的原则。
三、主要护理问题(覆盖生理、心理、安全维度,贴合教材诊断标准)1. 慢性心力衰竭
护理问题
相关因素
教材依据
体液过多
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
患者表现为下肢水肿、腹水、颈静脉怒张,教材强调 液体管理为核心护理措施
活动无耐力
心排血量减少致组织供氧不足,机体能量代谢障碍
与心功能分级直接相关,教材推荐 循序渐进式活动计划改善耐力
焦虑
呼吸困难反复发作,担心病情进展为急性心衰,影响生活质量
心衰为进展性疾病,患者易因症状反复产生恐惧,教材纳入 心理护理常规内容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
下肢水肿致皮肤组织缺氧、营养不良,长期卧床压迫局部皮肤
教材要求加强水肿部位护理,预防压疮与皮肤破损
2.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问题
相关因素
教材依据
焦虑 / 恐惧
剧烈胸痛引发濒死感,对介入治疗效果不确定,担心预后
教材明确心梗患者心理反应与预后相关,需早期干预
有便秘的风险
卧床休息致肠蠕动减弱,排便时屏气增加心肌耗氧风险
教材强调 预防便秘为心梗护理关键,避免排便用力诱发心律失常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坏死致心电活动紊乱,尤其是 24 小时内高发室性心律失常
教材要求持续心电监护,早期识别室早、室速等危险信号
知识缺乏
对心梗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二级预防措施不了解
教材将 健康教育作为降低再梗死率的核心手段
3. 原发性高血压
护理问题
相关因素
教材依据
知识缺乏
对高血压诊断标准、药物长期服用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干预认知不足
教材指出 患者依从性差多因知识缺口,需系统健康指导
有受伤的风险
血压波动引发头晕、视物模糊,或降压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
教材强调老年高血压患者需重点预防跌倒,制定体位改变护理预案
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超标(BMI≥24),加重血压升高
教材将 体重管理纳入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核心内容




四、针对性护理措施(严格遵循教材护理流程与操作规范)1. 慢性心力衰竭1)首优问题:气体交换受损
体位护理: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急性肺水肿时),减少回心血量,改善肺泡通气;
氧疗干预:鼻导管吸氧(流量 2-4L/min),急性肺水肿者采用高流量面罩吸氧(6-8L/min),并加入 30%-50% 乙醇湿化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病情监测:每 1-2 小时评估呼吸频率、节律,听诊肺部啰音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95%),若<90% 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氧疗方案。
2)体液过多护理
液体管理:每日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严格控制入量(轻症<1500ml / 日,重症<1000ml / 日),输液速度≤20-30 / 分;
水肿护理:每日测量体重(晨起空腹、穿同衣物),若 1 日内体重增加>0.5kg 提示水钠潴留;下肢水肿者抬高患肢 15-30°,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用药配合: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观察尿量及电解质(尤其血钾),低钾者补充香蕉、橙子等含钾食物,避免低钾性心律失常。
2. 急性心肌梗死1)首优问题:急性疼痛
药物镇痛:立即遵医嘱肌内注射吗啡 5-10mg(或哌替啶 50-100mg),观察呼吸及血压变化,避免呼吸抑制;
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训练,播放舒缓音乐分散注意力,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减少探视);
病因干预:配合医生实施溶栓(如尿激酶)或冠脉介入治疗,监测溶栓效果(胸痛缓解时间、心肌酶峰值前移)。
2)心律失常预防与护理
心电监护:入科后立即连接 12 导联心电监护,重点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尤其警惕室性早搏(>5 / 分)、室速等先兆;
急救准备:床边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一旦出现室颤立即非同步电除颤;
活动限制:急性期(12 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翻身、进食等活动增加心肌耗氧,减少心律失常诱因。
3. 原发性高血压1)血压监测与用药护理
监测规范:每日固定时间(晨起空腹、静息 5 分钟后)测量血压,采用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连续测量 3 次取平均值,记录变化趋势;
用药观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者观察面部潮红、踝部水肿;服用 ACEI 类药物(如卡托普利)者警惕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出现不适及时调整用药;
依从性指导:强调 血压正常后不可擅自停药,采用分装药盒、手机闹钟提醒等方式帮助患者规律服药。
2)有受伤的风险护理
体位护理: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 缓慢过渡(卧位坐位站立,每步停留 30 秒),避免突然起立引发直立性低血压;
环境安全:病房地面保持干燥,走廊安装扶手,患者活动时穿防滑鞋,头晕发作时立即扶物坐下或平卧;
病情预警:告知患者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为血压波动信号,出现时立即停止活动并测量血压。
五、并发症预防(聚焦教材高频并发症,强调 早期识别 + 主动干预1. 慢性心力衰竭1)呼吸道感染
预防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湿度维持在 50%-60%;避免患者接触上呼吸道感染人群,流感季节接种疫苗;
早期识别:监测体温(每日 2 次),观察痰液颜色(白痰转黄痰提示感染),若出现咳嗽加重、气促加剧立即送检血常规与痰培养。
2)心源性肝硬化
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肝功能(每 1-2 个月 1 次),观察有无黄疸、肝区胀痛;遵医嘱使用利尿剂时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防止电解质紊乱加重肝损伤;
饮食干预:给予低脂、高蛋白饮食(如瘦肉、豆制品),避免油腻食物增加肝脏负担。
2. 急性心肌梗死1)心肌再梗死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7.0mmol/L),避免情绪激动、便秘等诱因;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不可擅自停药;
早期识别:若胸痛缓解后再次出现剧烈疼痛,伴大汗、血压下降,立即复查心电图与心肌酶谱。
2)心力衰竭
预防措施:急性期严格限制液体入量,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恢复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以 不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为度;
早期识别:监测肺啰音、下肢水肿变化,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左心功能恶化,立即报告医生。
3. 心律失常1)猝死
预防措施: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
急救准备:病房常备除颤仪,护士熟练掌握 识别室颤立即除颤心肺复苏流程,确保发作后 3 分钟内启动急救。
六、健康教育内容(贴合教材健康指导原则,兼顾 认知 - 行为 - 监测1. 疾病认知教育
病因解读:用通俗语言讲解疾病机制(如 心衰是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心梗是心脏血管堵塞,心肌缺血坏死),避免专业术语晦涩难懂;
症状预警:教会患者识别危险信号(心衰:夜间憋醒、咳粉红色痰;心梗:持续性胸痛伴大汗;高血压:头晕伴视物模糊),强调 出现症状 120 分钟内就诊的重要性。
2. 生活方式指导1)饮食管理
心衰患者:低盐饮食(每日<5g),避免咸菜、腌制品,少食多餐(每日 5-6 餐),避免过饱增加心脏负担;
心梗患者: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急性期(1 周内)予流质 / 半流质(如米汤、藕粉),恢复期过渡至软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蕉)预防便秘;
高血压患者:限盐(每日<6g)、限油(每日<25g),增加钾摄入(如菠菜、橙子),戒烟限酒(白酒每日<50ml)。
2)运动指导
心衰患者:心功能 级可散步(15-20 分钟 / 日),心功能 级可做太极拳(10 分钟 / 日),心功能 级以上需卧床休息,活动时以 不出现气促为度;
心梗患者:急性期(12 小时)绝对卧床,第 2 周可床上活动肢体,第 4 周可室内散步,避免跑步、搬重物等剧烈运动;
高血压患者: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选择快走、慢跑等中低强度运动,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时运动。
3. 用药与复查指导
用药教育:发放 药物手册,标注每种药物的作用(如 呋塞米是利尿药,帮助消肿”“阿司匹林预防血管堵塞)、剂量、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复查计划:心衰患者每 1-2 个月复查心功能、电解质;心梗患者出院后 136 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高血压患者每周自测血压并记录,每月复诊调整用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