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肺炎患儿护理案例高分回答注意事项 一、紧扣 “教材 + 循证” 双依据,强化专业性(基础分保障)1. 教材理论精准落地 ◦ 必须明确标注第七版《儿科护理学》核心依据,如 “婴儿肺炎呼吸监测标准”“对乙酰氨基酚用药剂量(10-15mg/kg)”“输液速度(5-8ml/kg/h)” 等,避免模糊表述(如 “遵医嘱用药” 需补充 “符合儿科用药规范”); ◦ 护理诊断需严格遵循 NANDA-I 分类,诊断依据需 “症状 + 病理机制” 双关联,例如 “气体交换受损” 需同时写明 “R60 次 /min、发绀”(症状)与 “肺部炎症致肺泡通气障碍”(机制),缺一不可。 1. 循证依据规范引用 ◦ 近年循证需标注 “年份 + 文献名称 + 核心观点”,如 “2022 年《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建议 SpO₂<92% 启动氧疗”,不可仅写 “据指南”; ◦ 循证需与案例结合,如用 “2021 年《Pediatrics》生理盐水雾化研究” 支撑 “婴儿痰液稀释方案”,体现 “理论 - 研究 - 临床” 的逻辑闭环,避免循证与内容脱节。 二、聚焦 “婴儿特殊性”,体现个体化护理(加分核心)1. 紧扣 “6 个月婴儿” 生理特点 ◦ 避免套用成人 / 年长儿护理方案:如体温监测优先腋温(婴儿肛温刺激大)、吸痰负压更低(0.02-0.04MPa,成人 0.04-0.06MPa)、喂养需 “抬高头部 30-45° 防呛咳”(婴儿吞咽反射未成熟); ◦ 关注婴儿代偿能力弱的风险:如 “心率>180 次 /min 警惕心衰”(成人>100 次 /min)、“尿少标准<1ml/kg/h”(成人<0.5ml/kg/h),需明确标注婴儿特异性指标,体现对儿科细节的掌握。 1. 病情观察突出 “优先级” ◦ 按 “危及生命→重要症状→一般状态” 排序:先写 “呼吸功能(R、SpO₂、三凹征)”“循环功能(心率、血压、肝肋下)”(危及生命),再写 “体温、痰液”,最后写 “进食、尿量”,避免观察内容杂乱无章; ◦ 每个观察点需含 “正常范围 + 患儿异常值 + 警惕风险”,如 “呼吸频率:6 个月正常 30-40 次 /min,患儿 60 次 /min,需警惕呼吸衰竭”,体现 “对比 - 判断 - 预警” 的临床思维。 三、护理措施 “可操作 + 闭环化”,规避空泛表述(失分避雷)1. 措施需 “具体参数 + 执行细节” ◦ 拒绝模糊表述:如 “氧疗” 需写 “鼻导管 0.5-1L/min、氧温 37℃、每小时查导管通畅”,而非 “给予吸氧”;“拍背” 需写 “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力度以患儿不哭闹为宜”,而非 “协助拍背排痰”; ◦ 用药护理需含 “剂量 + 频次 + 不良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 “10-15mg/kg,每 4-6 小时 1 次,观察皮疹 / 呕吐”,避免仅写 “遵医嘱服药”。 1. 形成 “评估 - 措施 - 评价” 闭环 ◦ 每个护理模块需含效果评价:如 “体温管理” 需写 “服药后 30 分钟 - 1 小时测体温,观察退热效果及出汗情况”;“雾化护理” 需写 “雾化后观察痰液黏稠度是否降低、咳嗽是否减轻”,体现护理的动态调整,避免只写 “做什么”,不写 “做后看什么”。 四、结构 “分层清晰 + 逻辑连贯”,降低阅卷难度(形式分保障)1. 答题框架按 “题干问题” 对应 ◦ 题干问 “观察重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回答需分三大板块,每板块用 “#### 1.XXX”“- 具体内容” 分层,避免标题混乱(如不将 “护理措施” 混入 “观察重点”); ◦ 护理诊断用表格呈现(如原回答),清晰列出 “诊断 - 依据”,比大段文字更易阅卷,表格需标注 “依据 NANDA-I 分类”,体现规范性。 1. 逻辑衔接用 “过渡句 / 关联词” ◦ 如护理措施中 “改善气体交换” 与 “清理呼吸道” 间可加 “呼吸道通畅是改善气体交换的前提,需同步做好痰液稀释与排出”,体现措施间的关联性; ◦ 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对应:如 “观察到痰液黏稠→采取雾化 + 拍背”“警惕心衰→控制输液速度 + 镇静休息”,体现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临床逻辑,避免两者割裂。 五、规避常见失分点(底线要求)1. 避免 “诊断与依据不匹配” ◦ 如 “营养失调” 诊断依据需含 “高热消耗 + 进食减少”,不可仅写 “精神萎靡”(精神萎靡也可能是缺氧导致);“焦虑(家属)” 需写 “家属频繁询问病情、担忧预后”,不可仅写 “家属焦虑”。 1. 不遗漏 “潜在并发症” 护理 ◦ 题干中患儿 “P160 次 /min、肝肋下 2cm”,需明确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并对应 “控制输液速度、镇静休息” 等预防措施,避免只写现存问题,忽略潜在风险。 1. 语言专业且简洁,拒绝口语化 ◦ 禁用 “宝宝”“生病” 等口语,改用 “患儿”“病情”;避免 “可能”“大概” 等模糊词汇,用 “需警惕”“提示”“应立即” 等临床术语,体现专业严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