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2019版)
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特殊用药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AMS)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并注重围术期疼痛管理。
(五)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六)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回报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
(三)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保安全注射。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和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
(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
(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
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安全的医疗照护”。
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七、提升管路安全
(一)建立管路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
(二)建立管路事件的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三)建立管路事件的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的发生。
(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和处置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管路安全的培训,鼓励和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管路安全管理。
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照护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信息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协助其正确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
(三)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操作部位确认、输液输血、药物使用、患者转运等诊疗过程。
(四)引导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相关信息,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五)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和指导患者建立更好的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确保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及时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的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的设置、修改和响应流程,评估医务人员对警报的敏感性及警报对临床工作流程的影响。
(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十、 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
(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错误。
(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登录和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四)确保录入内容的标准、完整及准确,避免由于复制、粘贴所致的错误。
(五)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的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利用诊断、检验结果进行细致核查和有效提示,并将处方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至临床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