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为何势在必行? 文/李婷婷 导读:一个新政策的出现,必然有其出现的理由,绝不是所谓的“领导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论证,由多名专家共同商讨拟定的。我们的护理队伍中,从来不缺抱怨和跟风,缺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有效的实践!
2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网发布了《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通知和解读(点击文后“阅读原文”查看),引起了业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不同的声音纷纷涌出,以“卫计委引爆重磅炸弹”“护士也将进入规培时代”“护士也要规培,这下热闹了”为题的评论文章满天飞。
实际上,只要是了解护理专业或者正在从事护士工作的人,对于“新护士培训”并不陌生。每一位护士在结束实习、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前,必然要经历“新护士岗前培训”,而在其独立承担值班任务或担任责任护士之前,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缓冲期,在真正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之后,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合格护士。
所以说,本次《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的发布,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政策,而是对原来全国各地各医院形式及水平均参差不齐的新护士培训的一种统一和规范,通过政策推动,使各级医疗机构更加重视对新护士的培养。
那么,为什么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势在必行?首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2010年底,我国的注册护士总量约为218万人, 2011年底,这一数字为224.4万人,2012年底为249.7万人, 2013年底为278.3万,而到了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超过300万,比2010年增加了95万余人,增长率超过50%,也就是说,在不到5年间,我国护士总量已增长一半,呈井喷式增长!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卫计委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规定医院的床护比必须达到1:0.4的标准有关,也与公立医院床位快速扩张有关,最重要的,是与人民群众确实增长的就医需求有关。
这么多新护士短时间大量涌入临床,伴随而来的问题自然不容忽视。2013年,卫计委委托第三方,对全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112所重点联系医院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对护士最不满意的一项就是操作技术。而护士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与工作经验密切相关的。新护士经验不足,也为病房管理和患者安全带来风险,有限的人手更令护士长在排班时大伤脑筋,如果更好地新老搭配以降低护理风险,是护士长头疼的问题。
2013年8月,北京市医管局借鉴国外新毕业护士培训模式,在市属22家三甲医院中启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护理管理》2015年2期杂志特别策划栏目发表了一组5篇文章,特别对该规培的背景、模式、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全国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当期杂志被抢购一空。可见,新护士规培是一个受到全国护士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者希望解决的问题。
医生规培,和新护士培训差别很大。一个是在培训基地,一个是在自己医院;一个是想从医的医学生(或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一个是新入职护士。新护士培训更加有针对性,护士也更加有归属感。至于政策中没有提到、护士普遍关注的培训期间绩效问题,对于同步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试点医院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岗位管理提倡护士绩效由护理部垂直管理,护士分层定岗,按照层级和岗位拿奖金。对于新护士来说,统一归入相应的层级,根据科室岗位的不同分配绩效,一目了然。而对于还未实施岗位管理,靠科室内部分配奖金的医院护理管理者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个推进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契机。在绩效的管理上,各地各医疗机构均有很大的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约束。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也欢迎各地医院护理同道加强交流,互相监督,传授经验,共同为新护士谋福利,使其得到客观公平的对待。
近40页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可谓够详细、够认真,笔者在其中看到,对于新护士专科能力的培养,不同专科都提到了护士对常见疾病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和处理原则的掌握和识别,甚至规定了新护士在各专科所需全程护理的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病人人数。相信如果各医院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实施新护士培训,必将取得应有的效果。这对新护士来说,是一种职业上的推进和保护;对患者来说,是更加负责任的表现;对医院来说,也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可以说,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好政策!
《中国护理管理》也欢迎各地医院护理同道,在实施这一政策时注意收集培养前后新护士核心能力相关指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新护士离职率、患者满意度等数据,结合优秀的做法和经验,撰文来稿与全国护士分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