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2025 版《老年综合评估(CGA)指南》核心内容解析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一、指南核心定位与更新亮点1. 定义重构:从 “疾病评估” 到 “能力整合”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被定义为多学科协作的动态评估体系,核心目标从 “识别疾病” 升级为 “优化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与功能能力(Functional Ability)”。其中: • 内在能力:涵盖肌力、平衡、认知、情绪、感官(视 / 听)等生理心理核心能力; • 功能能力:强调内在能力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结果(如独立进食、社区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核心指标。
2. 2025 版三大突破性更新
更新方向 | 具体内容 | 临床价值 | | 从传统医院场景,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照护、长期护理机构等全场景 | 实现 “预防 - 干预 - 康复” 全周期管理,减少急诊住院率达 30% | | 纳入电子健康档案(EHR)整合、远程评估工具,支持跨机构数据互通 | | | | 针对卒中患者优化运动 / 语言评估,干预后功能恢复率提升 25% | 二、七维度核心评估框架(含标准化工具与操作要点)1. 内在能力评估(核心维度)(1)生理机能评估
评估项目 | 标准化工具 | 操作要点(2025 版新增) | | | 含 3 个子测试:①平衡测试(单腿站立 10 秒);②4 米步行速度;③椅子起立测试(5 次无支撑起立),总分<10 分提示功能受限 | | | 男性握力<27kg、女性<16kg 提示肌力下降;步态异常(如划圈步态)需联动康复干预 | | | 视力<0.5 或听力需>60dB 才能听清,需配置助视 / 助听设备并改造环境(如放大标识) | (2)认知与心理状态评估 评估项目 | 标准化工具 | 阳性判断标准 | | | MoCA<26 分提示轻度认知障碍;卒中患者需加测执行功能(如画钟测验) | | | GDS≥5 分提示抑郁;焦虑合并睡眠障碍(PSQI>7 分)需同步干预 | | | 重点筛查卒中后幻觉、易激惹,避免误诊为 “性格改变” | 2. 功能能力评估(生活实践维度)能力层级 | 评估工具 | 2025 版新增关注要点 | | | 卒中患者需细化 “转移能力”(如床椅转移是否需辅助)、“如厕自理”(含清洁能力) | | | 新增 “用药管理”“智能设备使用” 评分,反映社区独立生活能力 | | | 评估志愿服务、亲友互动频率,独居老人需加测 “社交隔离风险” | 3. 躯体健康评估(基础医学维度)• 慢性病与共病管理:采用 “共病指数(CCI)” 量化疾病负担,卒中患者需重点评估血压变异性(BPV)、血糖波动幅度; • 营养状态:MNA 微型营养评估量表(≥17 分正常,10-16 分风险,<10 分营养不良),卒中吞咽障碍者需同步测血清白蛋白(<35g/L 提示风险); • 疼痛管理:NRS 数字评分法(0-10 分),区分卒中后中枢痛与肌肉骨骼痛,避免盲目用止痛药。 4. 药物评估(安全用药维度)• 核心工具:2025 版 Beers 标准 + STOPP/START 标准,重点筛查三类问题: a. 不适当用药(如痴呆患者用抗胆碱药); b. 药物相互作用(如卒中后抗凝药与胃黏膜保护药联用合理性); c. 用药依从性(采用 Morisky 量表评估,<6 分需用分药盒 / 闹钟提醒)。
5. 社会支持与环境评估(外部保障维度)
评估模块 | 关键指标 | 干预建议(2025 版新增) | | | 照护者负荷>20 分需链接社区照护资源;医保类型决定康复项目可及性 | | | 必查项目:地面防滑、扶手安装、照明亮度(≥200lux),卒中患者需加查 “无障碍通道宽度”(≥80cm) | | | |
6. 康复潜力评估(预后导向维度)• 适用人群:卒中、术后等功能障碍者,采用 “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量化康复潜力; • 核心内容:评估肌力恢复预期(如 Brunnstrom 分期)、语言康复窗口(发病 3-6 个月黄金期),制定阶段性目标。 7. 终末期需求评估(人文关怀维度)• 采用 “生前预嘱(AD)” 访谈,明确医疗决策偏好(如是否接受有创抢救); • 评估临终关怀需求(疼痛控制、心理陪伴),避免过度医疗。
三、五步骤标准化实施流程(全场景适配)1. 评估前准备(启动阶段)• 团队组建:核心成员(医生 + 护士 + 康复师),扩展成员(药师、社工、营养师),根据场景灵活配置; • 知情同意:用通俗语言说明评估目的(如 “帮您制定安全的居家方案”),认知障碍者需家属陪同签字; • 工具选择:社区场景优先 “快速筛查包”(SPPB+MoCA+FRAT),住院场景用 “完整版评估”(含实验室检查)。 2. 多维度评估实施(核心阶段)• 流程优化:按 “简单→复杂” 顺序:先测基本生命体征→再评 ADL→最后查认知 / 情绪,单次评估不超过 60 分钟; • 信息来源:患者自述(占 60%)+ 家属补充(30%)+ 现场观察(10%),卒中失语者用图片卡辅助沟通; • 动态记录:采用电子评估表,自动生成风险预警(如 “SPPB<8 分→跌倒风险红色预警”)。 3. 多学科团队(MDT)研判(整合阶段)• 会议频率:急性期每日 1 次,稳定期每周 1 次; • 研判重点:解决跨领域问题(如 “卒中患者营养不足 + 吞咽障碍” 需营养师与言语治疗师协同); • 输出成果:《个体化干预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如护士负责用药指导,康复师制定运动方案)。
4. 分层干预实施(行动阶段)风险等级 | 干预策略 | 实施主体 | | | | | | | | | MDT 团队(每 2 周随访 1 次,急性期可每日干预) |
5. 随访与再评估(闭环阶段)• 触发条件:①定期随访(低风险 6 个月 / 次,高风险 1 个月 / 次);②急性病后(如卒中复发);③环境变化(如更换居所); • 评估重点:对比干预前后指标(如 “干预前 SPPB 7 分→干预后 9 分”),动态调整计划; • 终止标准:功能状态稳定 6 个月以上,转为常规健康管理。
四、质量控制与伦理规范(2025 版新增)1. 质量监测核心指标• 评估完成率(≥95%)、工具信效度(如 MoCA 量表一致性系数≥0.85); • 干预落实率(如环境改造建议采纳率≥80%)、功能改善率(如 ADL 评分提升≥10 分)。 2. 伦理四大原则• 自主性:认知清晰者可拒绝不必要评估(如终末期拒绝有创检查); • 无伤害性:避免过度评估(如衰弱老人不强制做高强度运动测试); • 公平性:社区与机构采用统一评估标准,避免资源分配偏差; • 隐私保护:电子评估数据加密存储,仅授权 MDT 成员访问。
五、特殊人群专项评估(以脑卒中患者为例)1. 新增评估模块专项问题 | 评估工具 | 干预衔接 | | | 1-2 级需言语治疗师每日训练,3-4 级用沟通板辅助交流 | | | | | | | 2. 评估时机要求• 急性期(发病 72 小时内):快速筛查生命体征 + 出血风险; • 康复期(发病 2 周后):全面评估功能能力 + 康复潜力; • 稳定期(发病 6 个月后):重点评估社会参与 + 居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