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血管迷走神经晕厥

2022-12-20 19:26|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993| 评论: 0

摘要: 血管迷走性晕厥本词条由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医学科 肖敏审核认证转自百度词条概述概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 ...

血管迷走性晕厥

本词条由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医学科 肖敏审核认证



转自百度词条

  • 概述


概述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造成血压下降、心动过缓、肌无力、站立不稳而摔倒、一过性黑蒙、意识丧失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一般预后较好,老年患者要多加重视,预防摔倒。

就诊科室
心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Vasovagal Syncop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骨折、头颅外伤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的长短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改变
临床症状

血压下降、心动过缓、肌无力、一过性黑蒙、意识丧失

好发人群
学龄期儿童
常用药物
美托洛尔、氟氢可的松、肾上腺素
常用检查
直立倾斜试验、脑电图、心电图、生化检查
病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发生在健康人群中,常因立位或卧位立即起身、劳累、精神紧张、饥饿、剧烈疼痛等诱发。这是由于重力或者脏器运动等需供给其他组织,使回心血量减少,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而发生晕厥、黑蒙等症状。

主要病因

贝-亚反射

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中较为经典的神经反射机制,是由各种诱因引起的血管抑制和心脏抑制而产生的一过性意识和位置张力的丧失。当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回心血量的减少会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此时心率会增快,心室收缩力较强,而过度过快的心室收缩会导致左心室回心血量的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心室处于相对排空的高收缩状态。同时过度刺激左心室下后壁的机械感受器会引起迷走神经活性的增强,最终引起外周血管扩展、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脑灌注不足、出现脑部短暂性缺血,进而出现晕厥或近乎晕厥的发生。

压力感受器反射

人体反射作用最强的大动脉压力感受器主要包括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窦神经及主动脉神经将神经冲动传人下丘脑及延髓,进而调节心血管活动。当人体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在重力作用下可使1000ml的血液流向下肢和腹部脏器,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压力感受器兴奋,进而对外周血管阻力及心率、心搏量进行调节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压力感受器反射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无法对外周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适当的反应,完成有效的机体平衡调节,进而导致晕厥的发生。

交感神经活性

交感神经及对血流动力学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增加心率、外周血管的阻力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通过I-间位碘代苄胍闪烁显像试验结果表明心脏交感神经缺失可能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

遗传因素

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率在19%~90%之间。遗传学研究证实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血管活性物质

腺苷

腺苷对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直立倾斜实验结果呈阳性者发生晕歐时血浆腺苷浓度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且腺苷水平越高晕厥出现越早,心率越慢;而外源性的给予腺苷拮抗剂可避免晕厥的发生。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抗交感剂能有效降低心脏对交感神经的反应,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实验证实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较高,表明一氧化氮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有关。

其他

五羟色胺、β-内啡肽、血浆内皮索等血管活性物质也可能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的过程。

流行病学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很常见,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好发于年轻女性,其发生机理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多于男孩。

好发人群

学龄期女孩

学龄期女孩有月经可能会引起血容量的减少、回心血量减少,根据Bezold-Jarisch反射学说,导致心动过缓、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变黏稠、血容量减少,更容易发生立位或卧位立即起身发生晕厥等情况,从而出现回心血量减少、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

症状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大多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黑蒙、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等先兆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尿失禁、醒后乏力、头晕等不适,严重者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

典型症状

疾病特点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19岁以下的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疾病呈如此发病趋势的原因为青少年颈动脉窦兴奋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生理机能随之下降,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对直立性心率及血压升高反应能力降低;女性的直立耐受能力、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均低于男性。成人低体质量和低BMI亦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感因素。

晕厥前兆

大多数患者在晕厥发生前会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出汗、流涎、视觉及听觉下降、耳鸣、站立不稳抽搐、胃部不适等先兆症状,严重者先兆持续时间可达10 ~ 20s;少数病例发作前无任何前驱表现。

晕厥发作时

晕厥常于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发作之初心跳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之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黑朦、大汗,面色苍白、听觉下降、肌无力等症状,患者往往无法维持自主体位而发生晕厥,少数患者可出现小便失禁;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亦有少数病例血压长时间不升、心率持续减慢.甚至发生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晕厥后症状

晕厥发作后患者转醒可伴有乏力、头昏,全身酸痛等不适,严重者清醒后可出现遗忘头痛、神志模糊、言语不清、精神恍惚等症状,持续1 ~2天后消失。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并发症

血管迷走性晕厥通常会因为突然地黑蒙、晕厥而导致摔伤、骨折,严重者可能会并发颅脑外伤。

摔伤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病时意识不清、站立不稳易摔倒受伤。

骨折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跌倒后易发生骨折。

颅脑外伤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病时无意识易磕碰头部,严重者可致颅脑外伤。

就医

对于有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先兆症状的患者,如头晕伴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出汗、流涎、视觉及听觉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入院治疗,并进一步做相关检查已明确诊断,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预防并发症。

就医指征
  • 发生立位或坐位起立时晕厥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现站立不稳、头晕、大汗等先兆症状及时就医。

  • 发生剧烈疼痛、情绪激动和体位改变后意识不清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出现短暂的头晕、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症状去神经内科就诊。

  • 出现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出现了哪些症状?

  • 什么时候会觉得头晕?

  • 头晕、恶心、呕吐严重吗?什么时候会出现加重的情况?

  • 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样的?

  • 是否进行过治疗?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 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直立倾斜试验检查

主动脉瓣狭窄者、重度二尖瓣狭窄伴晕厥者、已知有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伴晕厥者、严重脑血管病变者以及孕妇不适宜进行此项检查,谨遵医嘱进行操作实施。

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前不能剧烈运动,如有运动者需先休息5~10分钟,平静后再测量血压;测量血压时切勿和他人讲话;测量血压时不要紧张,放松心态。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前保持安静,切勿进行剧烈运动;身上不可携带手表、手机、钥匙、刀具等,以防干扰操作,影响检查结果。

诊断标准

血管迷走性晕厥可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出现体位改变、情绪激动等情况时出现晕厥、黑蒙的症状,以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并且排除心、脑器质性病变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脑血管病

也可能出现晕厥症状,可检查头颅CT或血管造影等来排除。

低血糖

也可能出现晕厥症状,可通过检测血糖来鉴别。

心源性晕厥

也可能出现晕厥症状,可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心电图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癫痫

可通过晕厥发作时患者有无特殊临床表现,如抽搐、口吐白沫等,以及脑电波是否出现癫痫发作时的电流波动改变作出鉴别。

癔病性昏厥

可通过心理干预以及直立倾斜试验、脑电图等检查作出鉴别诊断。癔病性昏厥的环境多较为安全,常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发病,平常多有忧郁、焦虑等心理活动。

直立调节障碍

晕厥多发生在晨起时或久站时,易疲乏、易晕车,多发生在7~14岁学龄儿童,可与血管迷走性晕厥作鉴别。

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一部分没有先兆症状,经常突然出现晕厥、摔倒的患者,尤其是摔倒后反复发生外伤或经常暴露在易受伤的环境中的人,预防性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治疗周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治疗周期不同。
一般治疗
  • 疾病宣教和改善生活方式,不要在立位或卧位时立即起身。

  • 保持心情愉悦,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等。

  • 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环境中,避免诱发晕厥。

  • 晕厥先兆症状一经出现,患者应立即躺平缓解。

  • 增加液体和钠盐的摄入,增加血容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使血压升高,有助于脑血管灌注,防止发生晕厥。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等,降低左心室机械感受器的敏感性。避免引起“矛盾性”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减少晕厥发生。

氟氢可的松

可促进水钠潴留,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脏射血量,使脑血管供血充足,防止晕厥发生。

血管收缩药物

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使血压升高,晕厥发作频率减少,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能调节自主神经的活性,可能减少晕厥的发生。

手术治疗

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观察到,大约1/3的病人在晕厥时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对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以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防止晕厥发生,进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心理治疗

对于那些容易受情绪刺激诱发疾病的患者,积极进行适当心理治疗,也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其他治疗

健康教育

是血管迷走性晕厥行之有效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讲解发病原因、控制易感因素、适当的日常水盐摄入、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活习惯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教会患者在发生晕厥先兆时进行自我调整,进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运动;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情绪均可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嘱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减小精神压力。

抗压治疗

适应于出现前驱症状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晕厥前驱症状发生时,嘱患者进行双下肢交叉并且臀部收缩或手臂收缩,通过对抗压力的动作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防止血压下降发生晕厥。

倾斜训练

通过反复的倾斜试验来提高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性,以增强对直立体位的耐受性,达到减少晕厥复发的目的。

预后

总体来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预后较好。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无先兆症状的患者,晕厥发生突然,引起的并发症危险性较高,应更加引起重视。

能否治愈

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可完全治愈,应以预防疾病发生为主。

能活多久

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不影响生存寿命,除非晕厥后发生不可挽回的外伤。

复诊

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期复诊,以便观察疾病演变,积极治疗。

饮食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不能吃一些兴奋性食物,以免诱发晕厥,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饮食调理
  • 生活习惯应规律,饮食习惯应合理,营养搭配应均衡。

  • 避免接触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

  • 不要过度节食,宜给予足够量的蛋白质、糖及维生素。

  • 先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渐过渡到半流质。宜少食多餐,吃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等。

  • 鼓励饮食中适当增加盐和水份的摄入,能减少由于体位变化而引起的血压改变。

护理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护理应以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为主。

日常护理
  •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 保持健康体重,适当的体育运动,避免立位或坐位时立即起身。

  • 避免熬夜、劳累,改善饮食结构,忌兴奋性饮料。

心理护理

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切忌心情的大起大落。

特殊注意事项

若血管迷走性晕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患者可能会突发晕厥、意识丧失等恶性事件,而造成摔倒、骨折、颅脑外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对患者,尤其是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多加注意。

预防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预防至关重要,应调整心态以及生活方式,如保持平常心,遇事不要暴躁、慌张,应平静处理。不要随意改变体位,一旦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以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应及时就医,还有注意改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早期筛查

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发病有先兆症状,有时没有,一旦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以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应及时就医,积极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预防措施
  •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立位或坐位时立即起身,可进行直立或训练(靠墙站立数分钟,待适应后逐渐增加持续时间)等。

  • 调整心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及时缓解不良情绪。

  • 调整饮食习惯,饮食中增加盐和液体的摄入,忌饮酒、饮咖啡、饮浓茶等饮料。

4381点赞

参考文献

[1]申强,于小亮,唐烨晖,艾庆.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04).

[2]黄敏,陈秀玉,王健怡,杨思源.直立倾斜试验诊治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4).

[3]林利,杜忠东.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进展[J].中国医刊.2006(11).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华儿科杂志.2016,54(4):246-260.

[5]谢春香等主编.神经内科急症诊断与治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271-27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