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长加强基础质量管理的原则 医院培训咨询 转载 基础医疗质量水平决定着整体医疗质量的高低,对基础医疗质量的管理是医院院长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对基础医疗质量的管理,仍然需要有一定的原则。
一、认识要明确位置要摆正 基础医疗质量问题,关系到整体医疗质量。要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就先要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要加强基础医疗质量,就必须对基础医疗质量有明确的认识。 1.加强基础质量是提高整体质量的途径基础医疗质量之所以称之为基础,就是说它是医疗质量这个结构中的根本,是组成医疗质量的基本成份,没有它就不行。如果离开基础医疗质量去讲医疗质量,就像“石板栽花无根底”一样,显匎不可能的。而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医疗质量去谈什么提高医疗质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有了基础医疗质量,才有整体医疗质量;只要打实了基础医疗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例如:某个医疗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没有一般的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诊断失误,治疗出错,基础医疗质量显然是不会高的。当然,没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不但提高基础医疗质量是很困难的,而且要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也是不可能的。 2.基础医疗质量并不等于整体医疗质量我们说基础医疗关系到整体医疗质量,促进整体医疗质量,但并不是说基础医疗质量就是医疗质量,就等于医疗质量,加强了基础医疗质量就是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基础医疗质量是整体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整体医疗质量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确。 因此,所谓的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说在整个医疗质量管理中,把基础医疗质量作为一个管理重点,并不是说只要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就行了。这个问题请各位院长不要误解。 二、基础要扎实重点要抓住 既然基础医疗质量如此重要,那么这个基础就一定要扎实。不扎实的基础,就不能称之为基础。基础要扎实,就必须要抓住打实基础的重点。 1.不实的基础医疗质量有害于整体医疗质量我们说,基础医疗质量是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疗质量决定整体医疗质量,能促进整体医疗质量。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了基础医疗质量就可以促进整体医疗质量了,必须要看看基础医疗质量的水平。如果基础医疗质量扎实,对整体医疗质量肯定就有促进。但如果基础医疗质量不扎实,则就相反了,不要说提高医疗质量,就是能把整体医疗质量维持下去也是很困难的。如果基础医疗质量不扎实,真的还不如没有这个“基础”。试想,我们盖楼房时,由于基础质量不扎实而引起楼房倒塌,是不是还不如不盖? 临床上由于基础医疗质量不扎实损害了整体医疗质量的事例并不少见。轻者引发差错,重者发生事故,不但级病人带来痛苦,还使医院的声誉一落千丈。 2.要打实基础医疗质量就要先抓住基础要素医疗质量是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益体现,医疗服务活动是人用技术和物资为病人服务的生产劳动。效益的高低,就是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其他生产劳动一样,完全取决于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生产要素)的状况。生产要素好,效益就高。同理,要想效益高,生产要素就必须好。 医疗质量就是如此,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医院的技术人员(生产者)、药品器械、仪器设备、生活设施(生产资料)和技术水平(生产力)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恰恰正好是基础医疗质量的要素。如果基础医疗质量的要素强,基础医疗质量也必然就好。基础医疗质量好,整体医疗质量也就会高。要想做到基础医疗质量扎实,就必须抓住基础医疗质量的各种要素。 因此,作为医院院长,要加强基础医疗质量,就先要在基础医疗质量生产要素上去下功夫。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添先进设备等,都是加强基础医疗质量的重点和措施。 三、要素要齐全结构要合理 基础医疗质量是由各个基础医疗质量要素形成的。一方面,哪种质量要素都不能缺少;另一方面,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也要合理。所谓基础医疗质量的形成,其实就是各种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基础质量是由各种基础质量要素形成的基础医疗质量的形成,是各种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综合作用。这些要素在基础医疗质量中所占的“分量”虽然各不相同,但离了哪一种都不行。 且不说人、物、技术是缺一不可的要素,缺少了任意一种医疗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就是时间要素你说能缺少吗?时间就是生命,在抢救病人的问题上更能得到体现。就是由于时间观念强,抓住了时间,一个濒于死亡的病人就有可能被救活。也可能就是由于时间没有抓住,使一个可以救活的病人发生死亡。像心室纤颤病人的抢救,也就是数十秒时间的功夫。 只有人、物、技术要素,没有规章制度行不行?显然也是不行的。人没有规章制度,在医疗活动中就没有“规矩”,各类工作人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没有制度的约束,工作中就会造成脱节和混乱,差错事故接踵而来,医疗质量就不可能高。有些医院基础医疗质量上不去,主要原因是技术跟不上。而有些医院基础医疗质量之所以较差,主要问题是出在了规章制度的落实上。 2.各质量要素比例合理基础质量才能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高低,各质量要素的种类固然很重要,但各要素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各质量要素比例失调,基础医疗质量仍然是不可能提高的。 所谓各质量要素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配套”,也就是各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最佳组合。这种组合产生的效益不是1+1=2,而是1+1>2。如果组合的不好,出现的效益不要说1+1>2,就是连1+1=2也达不到。 例如:人与技术、技术与设备、人与规章制度等,相互之间都必须适应、协调、配套。如果有任意一方面不配套,都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 四、决策要实际发展要适应 医院,只不过是对以防治疾病为主要任务并设有病房的医疗预防医疗机构的一个统称,各个医院的编制大小、结构组织和功能任务相差是很大的。医疗质量,也只是对于医疗服务效果的一个笼统的称谓,根据医院的状况,其项目要求、指标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相差却很大。因此,医院院长在加强基础医疗质量时的要素建设上,一定要实事求是,与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1.基础医疗质量建设决策要符合医院实际决策,是医院院长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职能。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医院院长的决策。对于基础医疗质量建设也是如此,仍然需要对各种质量要素的配备进行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质量建设。 但是,基础医疗质量建设的决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定要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我国民间所说的“看人下米”,对于院长的决策应该很在启发。做饭时如果不按“人”来下“米”,做出来的饭要么可能不够吃,要么可能就要浪费。在基础医疗质量建设的决策中,我们就是要看医院实际情况这个“人”来下基础医疗质量要素这个“米”。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米”不够而影响基础医疗质量建设,或因“米”太多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特殊,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又出现医疗资源浪费。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而更重要地还是主观上的问题。观察我国的一些医院,基础医疗质量之所以不高,并不是资源的供给不足,而主要是资源的配给不合理。这个问题在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和医学专业人才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像“小马拉大车”或“高射炮打蚊子”的局面,应该引起医院院长的重视。 2.基础质量要素的配备必须适应医院发展社会是进步的,事物是发展的,医院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近年国家推行的医院分级管理工作,就是为医院发展而规划的目标。要达到目标,首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我们所说的“质量建院”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需要相关的条件。基础医疗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础医疗质量要素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随着医院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疗质量要素也需要进一步的配备。 分析有些医院的等级为什么一直上不去,除了其他原因外,主要是基础医疗质量太差。而基础医疗质量太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医疗质量要素跟不上。据我的了解,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配备与医院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医院不在少数,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更为明显一些。 医院院长一定要避免一种倾向,即:一说到配备基础医疗质量要素时,千万不要只想到大型的医疗仪器设备,而不去思考人与专业技术;千万不要只想到医疗方面的要素,而不去配备保障方面的要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技术的配备比大型设备对医院的发展更为重要,影响医院发展的往往不是医疗,而是保障。 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出,有些医院在等级评审中,之所以发生了“马失前蹄”,主要还是“后院失火”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