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资讯] 外媒:中国临终关怀供给服务缺口巨大 跟不上老龄化速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7:5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媒:中国临终关怀供给服务缺口巨大 跟不上老龄化速度2016-10-09 09:49: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张程

核心提示: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指的是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辅导员、社工等各领域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临终病人的疼痛,以及减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


核心提示: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指的是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辅导员、社工等各领域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临终病人的疼痛,以及减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 外媒称,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日,今年的主题是“无痛的人生旅程”,目的是要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9日报道,临终关怀将死亡看成是正常过程,不促进也不延迟死亡,而是通过减轻疼痛和心理辅导来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里路。

这项目服务在中国,至今已经实践了近30年,但也还未普及化。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700万人走向生命终点,但社会上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却只能满足约15%的需求。

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的报告也认为,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的2015年“死亡素质指数”,中国在80个国家当中排名倒数第10。

《联合早报》记者日前走访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了解中国临终关怀行业的现状,以及业者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

张贞娥17岁那年在工厂工作时不慎从高处跌落,从此瘫痪在床,一躺就是超过半世纪。在病床上度过花样年华的张贞娥(75岁)没有结婚,过去一直都由母亲和妹妹们照顾。张贞娥是家中老大,下有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母亲照顾我40多年,她去世后,我就由妹妹们照顾。然后她们一个个结了婚、有了家庭,照顾起来也不太方便,所以到了后期,家里就请了保姆。”

然而,保姆毕竟不是专业护理员,难免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张贞娥的弟妹们在网上搜索,找到了位于北京东部的松堂关怀医院,九年前决定将大姐送到那里由专人来照料。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

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指的是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辅导员、社工等各领域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临终病人的疼痛,以及减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

专家认为,人在临终前,心理痛苦其实远大于生理疼痛,因为患者要接受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现实。因此,临终关怀更关键的一环,通过心理辅导让患者逐渐接受和冷静面对死亡,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里路。

医院不见消极沮丧氛围

松堂关怀医院院办主任静佩君告诉本报,医院成立的近30年里就送走了三万多名病人,平均每天有两到三人离世。她说:“在这里,我们和病人畅谈生命、毫无顾忌地谈论死亡。每个人都有临终的时刻,我们希望病人都能坦然面对死亡,快乐、有尊严地离去。”

确实,松堂医院虽然是临终病人“等待死亡”的地方,但医院处处都散发着正能量,而不是消极和沮丧的氛围。

静佩君介绍,松堂医院的病患平均年龄为80多岁,最年长的有102岁,病人主要患上“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脑梗,或癌症等疾病。

她说:“各大医院都有床位资源紧缺的问题,当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最后,他不可能始终占着医院床位。院方会劝他回家,或到临终关怀医院来。”

静佩君指出,随着中国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识不断提升、以及养老和健康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医院和社区也开始设立临终关怀护理院或部门。她表示,这些护理院设施更齐全,为临终病人提供了更舒适的环境。

不过静佩君提醒,临终关怀服务的重点还是“关怀”。她说:“希望其他临终关怀医院会妥善照顾到病人的心理需求,这才是我们办临终关怀的最大目标。”

普及临终关怀服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让人畏惧、“不能说”的禁忌话题。

松堂关怀医院院办主任静佩君向《联合早报》介绍,该医院最初在北京香山脚下创办,但过去29年来被迫搬迁七次,最终落户在北京市东部五环外的现址。她表示,被迫搬迁的原因除了租金上涨,更大的因素是广大社会还未能接受同与死亡沾上边的临终关怀医院成为邻居,“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晦气”。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说,中国民众传统思想观念认为,让父母以临终护理方式离世是不孝,因为子女没尽全力去抢救垂死的父母。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直言:“中国人对医疗的态度是‘死马当活马医’,这造成了很大的医疗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病人和家属的痛苦。”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是非盈利组织,成立于2006年,旨在提高公众对生命质量和生命预期服务的认识,以及培训、提高生命关怀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专家:临终关怀应纳入医保范围

罗冀兰认为,临终关怀服务还未能在中国扎根,除了因为公众的认识度不高,更大程度上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放力度不够。

她说:“从1992年到现在,卫计委对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置、服务、审核等都没有定下明确标准。目前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都是民营医院,这个领域还没有规范化。”

资金方面,临终关怀也还未纳入国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病人无法报销服务项目,也限制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

专家建议,临终关怀以独立医疗服务项目归入医保范围,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临终关怀业也面对专业人员短缺的窘境。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国内的医学院还未将临终关怀学科普及化,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临终关怀医院只能从普通医学院招聘人员,再进行培训。

再者,病人临终期的医疗服务技术标准及操作也还未规范化。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医生并不了解如何使用吗啡。

业者看好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老龄化,公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只会与日俱增。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预计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近两成。

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相继出现临终关怀医院或护理院。其中,上海从2012年起就在所辖的县区内,各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并把临终关怀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都是令人鼓舞的进展。

不过即使有了硬件设施和政策支持,夏学銮说,最重要还是要改变人们对死亡和临终护理的观念。他说:“政府要根据民众的认知程度,力所能及地为临终关怀做宣传。同时,也要注意拿捏,不能操之过急。”

【延伸阅读】中国富人最关注什么?港媒:临终关怀胜过投资理财

参考消息网8月17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最富的人群将注意力从投资转向了临终关怀,很快健康、退休和葬礼安排就将成为大问题。

据香港《南华早报》8月16日报道,在今年泰康人寿携手《胡润百富》进行的调查中,健康保健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问题,而去年最受关注的投资降到了第三位。

《胡润百富》的董事长胡润说,中国最富的人群中许多人都年过40,对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的不足“越来越感到担心和焦虑”,此外他们还对在步入老龄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其他问题也倍感关注。

报道称,中国有1300万人的净资产至少有1000万元人民币,他们的喜欢受到了各类商品与服务提供机构的关注,它们想要从这些富人的购买力中牟利。

据这份调查报告称,今年参加调查的1125名受访者中一半的人选择卫生保健为他们的“兴趣主题”,而去年的比例为42%,选择体育的比例为44%。

他们平均每个月锻炼16次,而去年为14次,其中跑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体育锻炼方式,之后是游泳、瑜伽、徒步和高尔夫。

由于股市不景气,监管机构加强了它们的控制,因此今年金融投资作为核心兴趣的比例由去年占受访者的53%下降了到39%。

大部分受访者说,未来三年他们很有可能会购买人寿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报告说,父母退养的偏好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约有63%的人说,他们宁愿在家中安度退休岁月,而去年的比例为85%,而对高端养老机构的兴趣提升了一倍。

报告说:“造成这一偏好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年纪的父母如果呆在家中,就无法得到所需要的医疗服务。”

受访者表达了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趣,这项目服务结合了姑息治疗和心理治疗,并满足了宗教的需求。他们还对他们将为下一代留下的遗产感兴趣。

报道称,在过去一年中,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但是随着一线城市房价的持续攀升,中国富人的数量也在继续快速递增。截止到5月,估计有1340万人资产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比去年提高了10.7%。资产至少为1亿元人民币的人群的数量约为8.9万,比去年增加了14.1%。(编译/郭明芳)


【延伸阅读】专家呼吁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不能让“死”不如“生”

“将善终关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接受这种治疗模式。”8月10日,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秘书长王健妹在参加“善终关怀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时,呼吁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

“善终关怀”是“临终关怀”在粤港一带更为普遍的叫法。

王健妹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可以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据澎湃新闻了解,这不是医疗界首次呼吁将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纳入医保。

2016年1月24日,《长江日报》曾报道,华中科大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教授刘莉呼吁,“如今国家对‘生’的保障已有生育保险,但对于人们进入生命末期的保障还有缺失。”刘莉认为,舒缓关怀作为独立的医疗服务项目进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迫在眉睫。

2015年年初,《南方都市报》就曾披露,深圳市人社局表示可考虑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保计划,为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资金支持,减轻临终关怀病人的经济负担。参加此次活动的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教授林勇强透露,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关注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全国政协也专门围绕这个话题主持召开了座谈会”。

据王健妹介绍,临终关怀是安宁疗护的一部分,安宁疗护的时间界定是患者有三至四年生存期,而患者在还有约半年生存期时接受的安宁疗护就属于临终关怀。安宁疗护是舒缓关怀在业界的另一种叫法。

澎湃新闻查阅网上公开信息了解到,2016年4月21日,全国政协专门围绕“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举行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与会代表认为,目前,安宁疗护工作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不足、专业队伍尚未建立、安宁疗护的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延伸阅读】北京四环内最后一家临终关怀 100多张床2千人等待

“‘请做好患者死亡的准备,说不好什么时候,也许一年,也许就在明天……’每个患者入住前,我都要跟家属面谈一次,有时候短到只说这三句话就够了。”翟平说,这就是“临终关怀”的特殊之处,它既是医院,也是养老院,它随时面对着死亡。

在北京东南二环护城河边上,有一所特殊的医院,医院不大,才100多张床位,但排队等着入住病房的却有2000多患者。其实,它更像一家养老院,入住的患者直到死亡也不会再离开,他们把这里当成了最后的家。

这是北京四环以内仅剩下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现场

临终病床“人满为患”

与大观园东侧一墙之隔有个大院子,从周一到周日都很冷清,要不是大门上挂着红十字牌子,人们都不知道这里是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走进病房才发现,外面看似冷清的证仁医院,居然已没有一张空床位——“人满为患”了,就连楼下的一部分办公室都被腾了出来,挤满了老年患者。

早晨9点正是病房最忙的时候,查房的医生,忙碌的护士,还有照顾病人的护工守在病床边。这时,一位脑血管患者突然颅压增高,呕吐物喷在了病床上,溅了正在插胃管的护士一身。护工林珍赶忙跑过来跪在地上用毛巾把病人的脸擦干净,医生也赶过来,为病人输液救治,20分钟后,病人的情况才稳定住……

“这样的事我们司空见惯了,这里的医务人员清楚,患者和患者家属也明白。就在这几个月,已经有好几位患者离世了。”副院长翟平告诉记者,“做临终关怀,成本太高、利润太低,很多小医院都不做这种模式了。但老百姓欢迎,我们也就知足了。证仁目前是四环内惟一的一家了。”

从事10年临终关怀医疗服务的翟平分析,“临终关怀”比较特殊,患者大多是老人,90%以上平均年龄达到了70岁。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又是生活困难的家庭,而且多是脑血管后遗症患者,不仅瘫痪在床,而且多是老年痴呆。养老院不收,大医院又住不起,即使住得起,也因病床周转率等因素不能长期入住。可他们又是一个需要医疗服务的特殊群体,在家没有人能照顾。

现状

很多患者等不到住院那一天

“很多病人没有等到病床就离世了。”翟平回忆,5月11日,一位患者家属来登记后说,90岁的老父亲刚做完脑血管手术,现在病情虽然稳定,但老人需要插食管、胃管,家里没有条件,希望尽快转到证仁来。10天后,病房的一位老人走了,腾出了一张床。翟平给患者家属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对方就哭了,说老人刚刚去世。

从2014年3月至今,翟平的登记册已记录了两大本2000多名患者的信息,每翻过几页,就会发现有一两条信息后面圈注着“亡”字。他说,排队的2000多人当中,最后能住进医院的,最多不超过15%。

100张床相比2000多人的需求量,可谓一床难求。

难题

临终关怀为何“一床难求”?

翟平给这里“养老”的患者算了一笔账,包括住院、护理、饭费以及治疗费用,平均每人每月8000多元,医保部分可以报销4000多元,实际上自费部分才3000多元,这比住养老院还划算,比起大医院费用就更低了。

翟平说,春节前,一对小两口赶到医院,说70岁的老父亲几个月前突发脑溢血,光ICU病房就住了一个多月,30万元的医保额度已用完,现在自费住院一个月要几万元,家里负担太重了,希望能转到“养老院”来。但翟平告诉他们,住养老院的所有费用只能自费,加起来要万把块钱,也是不少。但小两口一商量,还是愿意让老人搬过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级医院取消住院病床,”翟平说,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二级医院床位空闲过多,可以节省医疗资源浪费。但正是因为二级医院住院费用高于一级医院,把部分低收入患者和一些长期需要住院医治、临终医疗服务的老年群体挡在了门外。从证仁医院的患者看,绝大部分是原来陶然亭、前门、大栅栏三家一级医院的住院患者,住院价格的门槛抬高了,证仁就成了他们的选择。但小医院床位太少显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为何不能多增加一些床位呢?翟平给医院算了一笔账,100张床位,每个患者每月平均报销4500元。一年下来540万,加上房租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开销,每年1000万的保额所剩无几。医院还要适当增加员工待遇,更新设备,还要承担房租涨价带来的压力。

探索

“养老院”+“临终关怀”

翟平告诉记者,其实证仁有很多次机会转型。近十年中,来寻求合作的投资方有很多家,皮肤科、妇科、产科……无论哪种专科医院,利润都是目前的数倍。“可是看到这么多躺在病床上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看到他们家属的期待,我们都忍了下来。”

去年,面对数以千计的待入住病人,面对家属的恳求,医院最终想了一个折中办法,把一层的部分办公用房、药品仓库腾出来办了个能住60多人的“特殊养老院”,让更多患者先住到“养老院”里排队,等楼上的病床腾出来再按先后顺序住进去。“养老院”采取了包干形式,每张病床5600元,当然这笔费用里不含治疗费、护工费和餐费。即便是这样,床位也基本住满了。

现在,走进证仁就能看到一个“特殊”现象:一层是“养老院”,二层是“医院病房”;来这里的患者先住“养老院”,再过渡到“病房”。

“这种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的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临终关怀这种特殊的医疗体制,都希望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救治和照顾。但医保报销的保额限制,限定了医院的规模。”翟平说, 能否适当调剂医保额度,向一级小医院倾斜,鼓励更多的小医院加入到“临终关怀”的序列中?让我们这些小医院不再用“养老院”来解燃眉之急。

故事

在医院“养老”16年

在医院里躺了16年的刘恺(化名),今年已57岁了。“我这后半辈子就在这里养老了。”刘恺对记者说。

刘恺说,17年前,他开车出了车祸,抢救了3天才醒过来,医生告诉他颈椎以下骨头全断了,能保下一条命已是奇迹。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随后一年多,北京的大医院他都住遍了,但仍然改变不了瘫痪在床的命运。积蓄花光了,当年才41岁的他病退了,每月工资才几百元,妻子也因家里纠纷走了。

刘恺住进了前门医院,一住就是7年,可一级医院改社区医院以后,病房没了。正好照顾他的老护士长调到了证仁,顺便把他这个老病号也带来了。考虑到他的困难,医院给他减免了护工费。现在,刘恺一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免去护工费,医院费用是4000元,不足的2000元由他三个姐姐为他补上。

“家里老人还健在,我是不能尽孝心了,能有这样的归宿,我已很满足。”已住了16年医院的刘恺说着低下了头。手中拿着的手机屏保上显示的是他和女儿的合影,自他车祸后,女儿一直陪伴着他……

24岁小姑娘仅住了7天

小玲(化名)13岁患脑神经纤维肿瘤,10余年来,脑部大手术7次,其他小手术做了无数次。妈妈为照顾她辞去了工作,爸爸也调离了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重要岗位。在一家人知道她生命无多时,选择了临终关怀医院,为她减轻痛苦,陪她走完最后一程。

小玲来到证仁医院的那天,翟平永远忘不了。翟平回忆,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小玲的爸妈带她来到了医院,当时小玲已没有听觉和视觉,人瘦得皮包骨头,长年的恶疾让她的身量比同龄人小得多。脑压增高等病痛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病痛已让小玲变得麻木。妈妈拒绝了护工的照顾,亲自住进了病房。没有听觉和视觉的小玲能感受到妈妈的呼喊,妈妈也能从她麻木的表情、细微的变化上了解女儿的想法。

小玲从住院的第一天起就放弃治疗,不吃,不喝,更拒绝用药。医生和护士想尽一切办法,为她减轻痛苦。7天后,她还是在父母和医护人员的泪水中走了。

离开医院前,小玲的爸爸告诉翟平,来医院前,就知道小玲要走了,也感觉到小玲要放弃治疗,但还是找了“临终关怀”医院,就是想让女儿的痛苦尽量少一点……

(2016-06-06 17:20:41)

中新网郑州5月18日电(记者 门杰丹)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医学的发展,患者生存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郑州,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临终关怀治疗却颇为尴尬,运行近4年来,床位仅30张,不仅专业医护人员缺乏,而且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对此,医疗专家疾呼:“临终关怀”亟需被关怀。

5月18日,记者在河南唯一一家开设临终关怀治疗的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治疗暨安宁疗护病区看到,走廊上整洁空旷,与其它科室人满为患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病房内,一些护士在为患者做理疗,环境安静,颇为温馨。

“我父亲把这里当家了,把这些护士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只要天天看到她们,他就高兴,就安心,就会觉得自己的病没有什么可怕的。”中年市民梁女士看着躺在床上做理疗的父亲,十分欣慰,她说,虽然知道父亲的病不可治了,但在这里,护士照顾得很好,父亲的病痛也减轻很多。

据了解,住在这里的40位病人大多是各种疾病的末期患者,日常治疗主要以舒缓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是一种治疗,更是一种关爱。

“不单针对治疗方面,而是包括全方位的,特别是心理的,病人的舒适程度,还有家属心里的理解程度,还有陪护的心理变化,等等,护士都必须去了解。”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卞雅萍介绍说,临终关怀护理工作相对复杂。

而此病区,从2011年11月份运行以来已经将近4年,到如今床位也才30张。记者在医院随机走访中发现,很多人对临终关怀治疗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情。

“前几年我妈因肺癌病去世时,特别痛苦,放疗、化疗做得整个身体就受不了,家人也很痛苦,可是根本不知道有临终关怀治疗,要知道,也不会让我妈临终时还受那么大的罪。”市民薛力山说,要是早点知道有这种治疗,也可以让自己母亲走得舒服些。

对此,医院姑息治疗暨安宁疗护专业负责人李玲也十分感慨。

“临终关怀做到的就是,即便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样有医生有护士,有一群人在为她服务,陪伴着她,让她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对逝者,对家庭都有深远的意义。”李玲说,可惜,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队伍却偏小,所以就需要更多的专业医生和护士接受到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培训,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服务,这是当务之急。让一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知道,有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这样的专业,这样的场所,这样的医生和护士,为这需要的患者和家庭提供帮助。”

另外,李玲还遗憾地表示,虽说她们是河南第一家开设临终关怀治疗的,目前也将近4年了,但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和临终关怀的意义,“临终关怀也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关怀。”(完)


(2015-05-18 18:57:0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