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复训练1;肢体障碍病人关节活动训练频率和时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康复训练1;肢体障碍病人关节活动训练频率和时长
            护理之声  外科专家团队整理
确定肢体障碍病人主动关节活动的训练频率和时长,核心是 **“个体化适配—— 需结合病人的肌力水平、病情稳定度、疲劳耐受度 ** 三大核心因素动态调整,避免 一刀切式方案,既要保证训练效果,又要防止过度疲劳或损伤。以下是具体的确定逻辑和实操方案:
一、确定训练频率与时长的 核心依据(先评估,再定方案)
在制定方案前,需先明确 3 个关键前提,这是频率和时长的 基础标尺
1. 肌力分级(最核心依据):主动关节活动依赖肌肉自主发力,肌力越强,可承受的频率和时长越高(肌力分级参考:2 = 能轻微主动活动但不能对抗重力;3 = 能对抗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4 = 能对抗轻度阻力);
2. 病情阶段:急性期(如脑出血后 1-2 周、骨折术后早期)需 低频率、短时长;恢复期(病情稳定 2 周后)可逐步增加;
3. 疲劳耐受度:以 训练后 24 小时内疲劳感完全缓解为标准,若次日仍肌肉酸痛、乏力,需降低频率或缩短时长。
二、不同肌力水平的 频率 + 时长具体方案(可直接落地)
按肌力分级制定差异化方案,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每组动作重复次数、组间休息时间需同步匹配:
肌力分级
训练频率(每日)
单次训练总时长
每组动作设计(以单个关节为例,如屈肘)
核心原则
2 级(弱肌力):能主动收缩肌肉,但不能对抗重力(如患侧屈肘仅能抬离床面,无法举至胸前)
2-3 次(如早、中、晚各 1 次,避开饭后 1 小时内)
15-20 分钟
每组重复 5-8 次,每次动作 3-5 秒完成(慢起慢落),组间休息 2 分钟;每次训练覆盖 2-3 个关键关节(如上肢:肩 + + 腕,下肢:髋 + + 踝),每个关节练 1-2
维持关节活动度、轻微激活肌肉为主,不追求强度,避免肌肉拉伤
3 级(中等肌力):能对抗重力主动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如患侧屈肘能举至胸前,不能握重物)
3 次(早、中、晚各 1 次)
20-25 分钟
每组重复 8-10 次,动作节奏同前,组间休息 1.5 分钟;每个关节练 2 组,可加入 轻辅助训练(如用健侧手轻扶患侧腕部,辅助完成更大幅度动作)
逐步提升肌肉耐力,动作幅度可接近正常生理范围(如肩外展至 80°
4 级(接近正常肌力):能对抗轻度阻力主动活动(如患侧屈肘能握 0.5kg 重物举至胸前)
3-4 次(可增加 1 次下午训练)
25-30 分钟
每组重复 10-12 次,可加入 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套在患侧肘部,对抗弹力带阻力屈肘),组间休息 1 分钟;每个关节练 2-3 组,可结合日常动作(如用患侧手抓毛巾、拧瓶盖)
提升肌力、恢复自主生活能力为主,强度可轻微增加,但不超过 无疼痛范围

三、特殊情况的 调整原则(动态适配,避免风险)
1.急性期 / 病情不稳定病人(如脑出血后 1 周内、术后恢复期早期):
频率:每日 1-2 次(仅练关键关节,如下肢踝泵运动、上肢腕关节活动);
时长:单次 10-15 分钟,每组重复 3-5 次,动作幅度减半(如肩外展仅至 45°);
核心:以 维持基础功能、不加重病情为目标,避免任何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动作。
2.训练后出现 过度疲劳的病人(如疲劳感持续超过 24 小时、肌肉酸痛明显):
调整频率:减少 1 / 日(如从 3 次减至 2 次);
调整时长:单次缩短 5-10 分钟,每组重复次数减 2-3 次(如从 10 次减至 7 次);
必要时暂停 1 天,待疲劳缓解后再恢复训练,避免 疲劳累积导致损伤。
3.关节有炎症 / 疼痛的病人(如关节炎、关节术后恢复期):
仅训练 无疼痛的关节,疼痛关节暂停主动活动,改为被动活动;
若疼痛轻微,可减少该关节的训练频率(如从 3 次减至 1 次),动作幅度控制在 无痛范围内(如膝关节炎病人屈膝仅至 90°,不超过疼痛点)。
四、通用注意事项(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1.碎片化融入日常:不必集中完成所有训练,可拆分到日常场景(如:
早餐前:练患侧握球 5 次(1 分钟);
穿衣时:练患侧伸肘、伸腕(配合穿衣动作,2-3 分钟);
睡前:练患侧踝泵运动 10 次(1 分钟);
碎片化训练更易坚持,且不易引发疲劳。
2.记录与反馈:每次训练后简单记录(如 患侧屈肘 10 / 组,无不适;踝泵运动 12 / 组,稍累),对比前 1-2 天的完成情况,若动作幅度增大、完成次数增加,可逐步加量;若出现退步,需排查是否疲劳或病情变化。
3.避免 单一关节过度训练:如仅练上肢不练下肢,或反复练同一关节(如握球练 10 组),易导致肌肉失衡(如上肢肌力强、下肢弱),需保证 上下肢均衡训练,每个关键关节(肩、肘、腕、髋、膝、踝)都覆盖。
总结:频率与时长的 核心逻辑
肌力决定基础量,病情决定上限,疲劳决定调整度”—— 始终以 病人能安全完成、训练后无不适、逐步提升功能为目标,不盲目追求高频率、长时间。若病人为偏瘫、截瘫等复杂障碍类型,建议结合康复师的个体化方案,定期调整频率与时长,确保训练更精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