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急诊预防措施(健康教育) 一、强化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确保血压长期稳定1. 规律服药管理: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报告中出院后长期方案的氨氯地平 + 缬沙坦),避免 “间断服药”(患者既往存在的核心问题)。制作 “用药时间表”(标注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氨氯地平 5mg qd 晨起、缬沙坦 80mg qd 晨起),贴于床头;家属协助监督服药,确保不漏服、不错服,禁止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如因 “无明显不适” 擅自减量)。 2. 药物效果监测:出院后每日固定时间监测血压(晨起空腹静息 10 分钟后、睡前各 1 次),记录血压值,若连续 3 天血压>145/90mmHg 或<120/80mmHg,及时就医调整用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诱发急症。 二、规避高血压急诊诱发因素,减少血压骤升风险1. 情绪管理: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与人争吵、过度紧张焦虑)—— 患者此次脑梗死发病与应激状态相关,需指导患者通过听戏曲(报告中患者爱好)、深呼吸、散步等方式缓解情绪;家属多给予情感支持,避免提及易引发患者情绪激动的话题。 2. 避免生理应激:① 防止过度劳累,保证每日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重体力活动;② 避免用力动作,如用力排便(报告中溶栓后曾预防的风险点),每日多吃膳食纤维(芹菜、菠菜等),必要时用乳果糖口服液软化大便,防止排便时腹压升高致血压骤升;③ 避免突然体位变化,从卧位→坐位→站立需各停留 30 秒,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间接避免血压反跳性升高)。 3. 控制基础病协同影响:同步管理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症)—— 按出院方案注射预混胰岛素(早 12U、晚 10U 餐前 30 分钟),控制空腹血糖 4.4-7.0mmol/L,避免高血糖(空腹>8mmol/L)加重血管损伤,间接导致血压控制难度增加;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每 3 个月 1 次),维持在 7.0% 以下。 三、强化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改善血压控制基础1. 饮食管控:严格执行低盐、低脂饮食(报告中饮食指导核心)——① 低盐:每日盐摄入<2g,避免咸菜、酱肉、腌制品,用醋、葱、姜调味;② 低脂:避免肥肉、动物内脏,每日植物油<25g,优先选择橄榄油、菜籽油;③ 控糖:避免蛋糕、含糖饮料,水果选苹果、梨(每日 200g,两餐之间食用),避免高糖饮食间接影响血压。 2. 戒烟限酒与运动:① 戒烟(30 年吸烟史为高危因素):家属监督患者彻底戒烟,避免接触吸烟环境;② 限酒:禁止饮用啤酒(患者既往每日 200ml),若无法完全戒除,需严格控制饮酒量(每周酒精摄入<20g,约相当于红酒 50ml);③ 适度运动:结合肢体康复情况(出院后右侧肌力 4 级),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每日扶助行器散步 20 分钟(从 5 米逐步增加)、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致血压骤升。 四、加强自我监测与应急识别,早发现早处理风险1. 症状预警识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高血压急诊先兆症状,如突发剧烈头痛、头晕加重、视物模糊、心悸、恶心呕吐(类似本次脑梗死发病前的部分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卧床休息、测量血压,若血压>180/110mmHg,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 120),同时含服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 10mg 舌下含服,需医生提前开具备用),等待救援。 2. 应急物品准备:居家备用血压计、急救药物(医生指导下的短效降压药)、吸氧装置(必要时),并告知家属急救药物的使用方法,避免急症发生时慌乱延误处理。 五、定期复查与专业指导,动态调整预防方案出院后严格遵循复查计划(报告中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复查项目除血压、血糖外,需额外关注脑血管情况(如 3 个月复查脑血管 MRA)、肝肾功能(监测降压药副作用),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降压方案或预防措施(如血脂不达标时调整阿托伐他汀剂量),确保预防方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以上措施完全基于护理报告中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控制情况、合并症及生活习惯制定,未涉及其他文件内容,可直接用于该患者出院后高血压急诊的长期预防,同时与报告中 “基础病精细化管理”“健康指导” 模块形成呼应,确保护理延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