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事项。会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养老看似一份夕阳的事务,在中国却是朝阳的产业。不过在实践中,无论是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还是技术水平都与现实需求有较大的距离。一方面,中国的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另一方面,应对老龄化的设施和措施都明显不足。当前的养老机构明显不足,适应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活设施都相当欠缺,养老护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还缺乏必要的培训。
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最近也有不少对策,包括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这将会在二十年后有效地缓解老龄化的危机,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的政策,这也可能化解部分老龄化的压力。
不过,这些举措并不能扭转老龄化的趋势,尤其是中国的老龄化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他们是未老先富,而我们是未富先老。在社会保障和个人收入上面,应对老龄化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财富。正因如此,现在着手解决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有顶层设计,为三五十年后的中国深谋远虑。
11月11日的常务会议已经在给老龄化开药方,制定养老方面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促进医养融合对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毫无疑问,这些举措确实是针对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全社会对迎接老龄化挑战还远没有做好准备。
近年有一批打着“养老地产”旗号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但这些开发商圈地卖房子是真,提供养老服务是假。比如一些设计就不符合养老的需求,那些老年公寓里的电梯都放不下一张救护担架车,如果有紧急的医疗需求,难道还需要找人背着乘电梯?当然,这背后可能是经验不足,也可能是养老设施标准的缺失。
此外,整个社会的养老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尽管中华民族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是从事养老服务业却不是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这倒并不完全是工资收入不高所致,还有一些社会偏见存在。哪怕有市场需求,也有一些人愿意从事这些行业,但他们往往缺乏技术,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护理培训机构。
在一些发达城市,“月嫂”很吃香,有经验有资质的“月嫂”月收入上万元乃至更高,但没有看到护理老人的职业成为“香饽饽”。护理婴儿诚然需要技术,但是护理老人也需要技能。中国正在面临少子化的压力,哪怕全面开放二孩,对“月嫂”的需求也远不及对于老人护理的用工需求。
正因如此,政府部门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所需要做的工作恐怕相当多,不仅仅是要建立养老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还要建设和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不仅是需要专门机构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还需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尤其是临终关怀方面,还是有太多的服务空白。要想统筹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一份顶层设计,规划三五十年的养老服务,既为了现在的老人,也为了将要老去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