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医院评审须注重六大创新 来源:清华大学医卫研究中心 刘庭芳 不久前,卫生部网站发布了《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在于,体现评审机制与制度的全面创新,解决传统评审管理方式、标准、方法存在的不足。在新一轮医院评审的全面创新中,我认为还应正视六个方面的问题。 加快开展第三方评审评价 当前,在国内尚无足够真正相对独立,成熟的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医院评审机构存在的情况下,今后若干年内,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领导、组织与主导医疗机构评审的工作仍不可或缺。但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及行业内外形势的快速变化,政府有必要进一步认真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从理论、政策、制度、专业等多个层面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建议邀请全国人大、政协有关委员会或由卫生部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对医疗机构评审体制、机制,分别开展多方调查研究。同时对海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胆改革并已取得较明显成效的第三方或准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医院评审、评价机构进行专项考证,对有些确实已经规范、有效的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机构的模式与做法进行推广,以便加速培育、建立并形成与国际接轨,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医院评审评价机构。 主动转变医院评审理念与模式 首先要摒弃旧制结构式评审理念和一次性、大团队、突击式的评审方式。其次是要革除既仰仗外部评审又将其视为“麻烦制造者”的偏颇之见。可考虑适当借鉴国内“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模型及评价导向手册化的有效做法,将医院评审、评价理解为动态、关联、耦合、联动、持续循环的复杂系统工程。“围评价期”可分为评价前期、评价期和评价后期,而强化评价前期的自建自评和坚持评价中、后期的以评促改和质量持续改进,则是真正构建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软着陆的有效模式和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要明确评审不是评先进,不是对临床技术项目的专门评估,更不是对某些超细节部位的刻意挑剔,而是以现代评审、评价的理念、视角、标准、流程、方式和工具。以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五大要素横向关联性及纵向逻辑性进行科学评价与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评审、评价。 重视追踪方法学评价的应用 《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在新一轮医院评价活动中应用追踪方法学等创新性的评价工具。这是医院评价模式的重大创新,可以避免出现传统医院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保证医院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追踪方法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手段,其核心思想和操作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评价者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与专业要求。因此,在新一轮医院评价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该主导推行该方法的应用,从各方面严格规范和管理,避免在医院评价过程中因误解或把握不准确,造成应用不当。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对追踪方法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制定科学的、可行的、符合中国医院评价工作实际的追踪方法学评价操作方法。二是主导追踪方法学评价专家库与专家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三是主导追踪方法学业务培训和专家培训,形成科学、有效、稳定的培训机制,确保培训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可从台湾地区聘请追踪方法学评价专家和培训师资。 大力推广及应用多重品管工具 虽然我国公立医院推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已经多年,但是真正将其理论和理念落实到位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不少医院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乃至操作层对国际上早已普遍应用的多重品管工具理论、理念和实务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区。因此,有相当部分的医院,实际上仍停留在规制管理、概念管理,甚至经验管理的阶段,缺乏现代医院多重品管工具的理论与应用技巧,同时又缺失自觉性和外力推动。 多重品管工具包括十大系列近50种左右,如追踪方法学(TM)、根本原因分析(RCA)、品管圈(QCC)、基准标杆管理(BMK)、失效模式效果分析(FMEA)。例如,追踪方法学评价是评价专家以病人和评审者的双重身份,在身临其境中,逆向对病人经历过的优先区块、诊疗过程和整个系统进行多元评价。它的基本作用是发现系统内的主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并伴随开展质量环活动。这些工具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医疗质量改进工作中应联合使用。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医院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中,强化包括追踪方法学评价在内的各种医疗质量改进管理工具的行政推动力,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形成医疗安全长效机制。 开展医院评价研究工作 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为提高医院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的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建议加强医院评审的研究工作。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成立或委托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或部门从事医院评审研究工作,跟踪医院评审的国际进展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医院评审制度。二是建立医院评审信息数据平台,收集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各类信息和数据,对评审工作、医院评审前中后期绩效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等,为医院评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开展我国医院运行绩效、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国际比较研究,查找我国医院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医院评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切实提高医院质量和服务水平。 正视设置三级特等医院的合理性 新评审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评审的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合格、不合格,没有“特等”。目前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众多,这些医院虽属同一等级,但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服务功能参差不齐。医院评审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为医院树立行业的标杆,使广大医院以之为目标加强建设和发展并逐步实行分级医疗服务。 因此,笔者认为卫生主管高层对业内提设“三特”医院的合理诉求应有必要的考量与回应,可否在评审办法中明确中心城市、原大行政区所在地城市的“区域医疗中心”与其他“三甲”医院之间的功能、服务、价格等政策及制度安排上有所区别。另外,为鼓励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应从经济政策上加强评审结果(等级)的应用,例如可以将医疗收费价格与评审结果挂钩,实现广义的优质优价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