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一).卫生行政机构
1.从卫生部直至基层卫生行政部门均由医政部门负责辖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落实专人兼管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
2.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各级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医院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护理、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疾病控制、妇幼等方面的专家。
(二).医院
1.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科与临床科室的三级NI管理系统,引导全院医务人员都参与医院感染监控的实践工作。
2.加强和充实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队伍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改进 1986年开始全国采取全面综合性监测即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随着医院条件的改善,医院感染综合控制能力的加强,在消毒灭菌方面的监测将重点放在消毒灭菌药械的效能、无菌物品再污染和手的卫生学监测方面,空气、物体表面污染监测在流行期必须进行外,平时可以不定期或延长监测的间隙期。 对于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为了及时发现疫情,已从回顾性监测转为前瞻性监测;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在全面综合性监测上,部分医院逐步转向目标性监测,如ICU的监测、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监测;为了使感染率更为准确,集中更多力量投入临床感染控制工作,将逐步以现患率调查代替目前的每月全院性感染病例监测。 三.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管理 除常规监测外,对于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包括口腔科、输血科、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新生儿室等)和控制重点环节(如一次性医疗物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内镜消毒灭菌、安全注射、医疗废弃物处理等)进行重点管理,不断完善控制措施,不仅降低医院感染率,也使医院内暴发感染明显减少。 第二节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一.监测的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包括发病率、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是医疗机构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监测是发现问题及其严重性,评价感染控制效果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监测本身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过程。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监测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其最终目的是减少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 二.监测的意义 (一)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医院环境卫生学状况。实施内环境质量控制。 (三)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第三节 监测的内容及标准 一.监测的内容 (一)发病率监测: 发病率的监测包括感染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率的监测。 发病率、医院感染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家经济能力,也就是能够投入医院感染控制事业的经济力量;二是医院和社会人群的文化素质即人们对医院感染了解的程度。东地中海发病率11.8%,东南亚10.0%,欧洲7.7%,西太平洋9.0%,平均8.7%。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国家经济,更使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的人群增加并导致耐药菌株扩散。全球约60亿人口,每年3亿人住院,15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150万人死于医院感染,延长4500万个住院日,支出15亿美元.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医院每月对手术室、ICU、产房、血液透析中心、供应室、治疗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若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包括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紫外线消毒、血液净化系统等。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则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辐照强度应每半年监测一次。血液净化系统每月一次。 二.监测的标准 (一)发病率:7%(100张病床以下)、8%(100—500张病床)、10%(500张病床以上)。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0.5%。 (二)环境卫生学: 表10—1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范 围 标准 空气 物表 医务人员手 Cfu/m3
cfu/cm2
cfu/cm2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普通手术室、产房、供应室无菌区、ICU等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儿科病房 传染病科及病房 ≤10
≤5
≤5 ≤200
≤5
≤5 ≤500
≤10
≤10 -
≤15
≤15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母婴同室、早产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三)消毒灭菌
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 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2.灭菌剂:必须无菌。
3.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对温度、压力、装锅容量、物品摆放等因素进行监测。
(2)化学监测:化学指示胶带—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化学指示卡—指示蒸汽温度以及温度持续时间,用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B—D 试验— 检测脉动真空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果。
(3)生物监测: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将其置于标准实验包经过一个灭菌 周期,取出后放入560C培养48h,溴甲酚紫培养基颜色不变,表示灭菌合格。
4.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1)工艺监测:对气体浓度、温度、装锅容量、物品摆放等因素进行监测。
(2)化学监测:化学指示胶带—灭菌过程的标志。
化学指示卡—指示灭菌效果。
(3)生物监测:指示菌株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在环氧乙烷剂量为600mg/L,作用温 度为540C,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取出后接种于含有复方中和剂的0.5%的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60C 培养,结果为阴性生长,表示灭菌合格。每次灭菌均应进行程序监测。每个灭菌物品的外包装应粘贴包外化学指示胶带, 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 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作为灭菌效果的参考。每月应做生物监测,环氧乙烷测试包分挑战性测试包和常规测试包,前者主要用于对灭菌器的考核,后者作为平时的常规生物监测之用。
5.紫外线消毒: 进行日常监测、辐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1)日常监测:记录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2)辐射强度:可用物理监测法和化学监测法。方法不同,要求一样,30W普通紫外线灯 出厂强度在灯管中央下方垂直1米处辐射强度应≥9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辐射强度应≥70μw/cm2。
(3)生物监测:监测对空气和物表上自然菌的杀灭效果。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即为合格。
6.血液净化系统透析液:透析器入口液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l,出口液细菌菌落总数 ≤2000 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第四节 监测的评价及反馈 通过监测,对实施的控制措施效果以及发病率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临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隐患提出新的控制措施,使其进入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良性循环。 图10—2
监测是个循环过程
1监测的执行:明确目标,监测资料的收集
4通过监测(趋势)或其他
研究评价医院感染的影响
2
2反馈和分发:资料分析 解释、比较、讨论
3预防:决定和修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