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病位在表或在里。西医学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某些风湿性疾病、胶原性疾病、部分急性血液病、肿痛性疾病、中暑等引起的高热,均可参照本症护理。 【临床表现】 以突起高热(体温在39℃以上)、神昏、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护理】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可遵医嘱针剌合谷、风池、曲池等穴至微汗出。或给予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俞穴)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恶热、面赤气粗等里实证者遵医嘱行物下降温或药物降温,或针剌十宣放血,风门穴拔罐等法降温。 3.热口渴重,汗出较多时,可给予淡盐水、芦根或石斛煎水代茶饮。兼昏迷者,可用鼻饲法。 4.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输液反应。 5.高热引起神昏、厥脱、呕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征时,参照各有关章节护理。 【特殊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流质,忌油腻、煎炸、辛辣等燥热之品。鼓励患者多 饮水及饮料,如西瓜汁、梨汁、鲜桔汁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热久伤阴者,宜食滋阴健脾之品,如银耳、百合、瘦肉汤等;待热退,舌苔薄白,大便通畅时,可给高营养,细软,易消化食品,如:可选用瘦肉,猪腰,鱼,蛋等少油食品,防止食复。 3.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4.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专科用药护理】 1.汤剂一般宜温服,表热证宜热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宜偏凉服。 2.服解表药后宜多饮热开水,热汤,热粥,以助汗出,驱邪外出。 3.若汗出不止,应报告医生及时停药,以防虚脱。 4.鼻饲者应在空腹时给药,以利发挥药效。 【并发症护理】 1.严密观察神志、体温、汗出、口喝、皮肤、二便、舌苔、脉象、药效和药物副反应。如出现下列征象,立即做好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时取平卧位,立即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2)如出现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舌质紫暗或红降,苔黄燥,脉细数,热入营血者。 (3)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心烦,盗汗,口渴,口干舌裂,无苔少津,脉细欲绝等亡阴证侯者。 2.出现高热、惊厥抽搐者,在患者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用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修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