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疾病名称 | 急症症状及 判断依据 | 急症处理措施 (基层优先) | 核心护理措施 | 健康教育要点 (通俗指导) |
| | 1. 突发咳嗽、喘息,伴胸闷;2. 肺部闻及哮鸣音;3. 无发热或低热(区别于肺炎) | 1. 立即让患者停止活动,取半坐位;2. 若有沙丁胺醇气雾剂,立即喷 2 揿;3. 监测呼吸,若>25 次 / 分联系上级医院 | 1. 卧床休息,避免冷空气刺激;2. 遵医嘱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3. 多饮水(1500-2000ml/d) | 1. 平时避免接触花粉、油烟;2. 感冒后及时用药,别拖成支气管炎;3. 冬季出门戴口罩保暖 |
| | 1. 高热(38.5-39℃)、咳黄脓痰;2. 肺部闻及湿啰音;3. 无呼吸困难(区别于重症) | 1. 物理降温(温水擦额头、腋窝);2. 立即遵医嘱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3. 若咳痰困难,协助拍背排痰 | 1. 体温>38.5℃遵医嘱用布洛芬;2. 清淡饮食,补充蛋白质(如鸡蛋);3. 定时开窗通风 | 1. 感冒久咳不愈要及时就医;2. 少去人群密集处,避免交叉感染;3. 平时多锻炼增强抵抗力 |
| | 1. 接触过敏原后突发喘息、气短;2. 呼吸频率>20 次 / 分;3. 自行用沙丁胺醇后无缓解 | 1. 立即吸氧(鼻导管 2L/min);2. 再次喷沙丁胺醇气雾剂(间隔 20 分钟,最多 3 次);3. 若出现发绀,立即转诊 | 1.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紧张;2. 记录发作诱因(如宠物、粉尘);3. 雾化后漱口(防口腔念珠菌) | 1. 随身携带哮喘急救药,别漏用控制药;2. 家里别养宠物、少铺地毯;3. 发作时别慌,按步骤用药 |
| | 1. 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5 分钟),伴胸闷;2.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3. 无大汗(区别于心梗) | 1. 立即停止活动,平卧;2.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 片(无低血压者);3. 监测血压,若疼痛>20 分钟不缓解,立即打 120 | 1. 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2. 遵医嘱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3. 低脂饮食(少吃肥肉) | 1. 平时别熬夜、别喝酒吸烟;2. 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劳累;3. 胸痛超过 20 分钟一定要急诊 |
| | 1. 血压骤升>180/120mmHg;2. 伴剧烈头痛、头晕;3. 无呕吐 / 意识障碍(区别于脑病) | 1. 立即卧床,头稍抬高;2. 遵医嘱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别嚼碎);3. 30 分钟复测血压,若>190/110mmHg 转诊 | 1. 避免活动,保持环境安静;2. 记录血压变化(早晚各 1 次);3. 低盐饮食(每天<5g 盐) | 1. 降压药要按时吃,别擅自停;2. 少吃咸菜、腌肉,多吃蔬菜;3. 情绪别激动,遇事慢慢来 |
| | 1. 夜间突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缓解);2. 咳白色泡沫痰;3. 双肺底闻及湿啰音 | 1. 立即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2. 吸氧(鼻导管 3-4L/min);3. 若有呋塞米,遵医嘱口服 | 1. 记录尿量(目标>30ml/h);2. 限制饮水量(每天<1500ml);3. 避免用力排便(防加重心衰) | 1. 平时别吃太咸,控制体重;2. 走路别太快,累了就休息;3. 夜间憋醒要及时坐起来,别硬躺 |
| | 1. 进食不洁食物后突发呕吐、腹泻(3-5 次 / 天);2. 伴腹痛(脐周为主);3. 无脱水征(区别于重症) | 1. 暂禁食 1-2 小时(让肠胃休息);2. 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书冲调;3. 若腹痛明显,用热水袋热敷(温敷) | 1. 后进食米汤、面汤(清淡流质);2. 遵医嘱用蒙脱石散(止泻);3. 观察呕吐物颜色(无咖啡色为好) | 1. 不吃过期、变质食物;2. 饭前便后要洗手;3. 腹泻别乱吃药,尤其是止泻药别早用(防毒素滞留) |
| | 1. 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后诱发);2. 伴恶心,无呕吐;3. 墨菲征阳性(按压右上腹疼痛加重) | 1. 立即停止进食(尤其是油腻食物);2. 取右侧卧位(减轻胆囊牵拉);3. 遵医嘱用山莨菪碱(解痉) | 1. 清淡饮食(如粥、蔬菜);2. 局部热敷(温度<50℃,避开皮肤破损);3. 观察疼痛是否放射到肩背 | 1. 别吃肥肉、油炸食品;2. 早餐一定要吃(防胆汁淤积);3. 胆囊炎发作别扛,及时用药 |
| | 1. 黑便(柏油样),无呕血;2. 伴上腹部隐痛;3. 血压正常(区别于大出血) | 1. 立即卧床休息,暂禁食;2. 遵医嘱口服奥美拉唑(抑酸止血);3. 记录黑便次数(<3 次 / 天为稳定) | 1. 避免活动,保持情绪稳定;2. 后进食温凉流质(如藕粉);3. 观察大便颜色(转黄为好) | 1. 别吃辛辣、过烫食物;2. 按时吃饭,别暴饮暴食;3. 胃药要按疗程吃,别疼了就吃、不疼就停 |
| | 1. 突发心慌、手抖、出冷汗;2. 血糖<3.9mmol/L(基层血糖仪可测);3. 进食后缓解 | 1. 立即口服含糖食物(如 1 块巧克力、半杯糖水);2. 15 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3.9mmol/L 再补吃;3. 若昏迷,立即转诊(别喂水,防窒息) | 1. 记录低血糖发生时间、诱因(如漏餐、运动多);2. 遵医嘱调整降糖药剂量;3. 随身携带糖果 | 1. 三餐要规律,别漏吃早餐;2. 运动前吃点东西(如饼干);3. 告诉家人低血糖症状,方便帮忙 |
| | 1. 多饮多尿加重,伴恶心;2. 呼气有烂苹果味;3. 血糖>13.9mmol/L | 1.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输生理盐水(快速补液);2. 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3. 监测血糖(每小时 1 次) | 1. 多饮水(100-200ml/h);2. 记录出入量(尿量>30ml/h 为好);3. 避免剧烈活动 | 1. 降糖药别擅自停,尤其是胰岛素;2. 感冒、感染时要监测血糖(可能升高);3. 出现恶心、烂苹果味要急诊 |
| | 1. 尿频、尿急、尿痛;2. 伴下腹部坠胀;3. 尿常规示白细胞增多(基层可查) | 1. 立即多饮水(2000-3000ml/d,多排尿冲尿道);2. 遵医嘱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3. 避免憋尿(有尿就排) | 1. 保持外阴清洁(女性用温水洗,从前向后);2. 穿宽松透气内裤;3. 观察尿液颜色(无浑浊为好) | 1. 别憋尿,尤其是女性;2. 性生活后及时排尿(防细菌上行);3. 多喝水,别等渴了再喝 |
| | 1. 突发高热(39-40℃)、头痛;2. 伴肌肉酸痛、乏力;3. 近 1 周有流感患者接触史 | 1. 居家隔离(戴口罩,别传染家人);2. 物理降温(冰袋敷额头,别用酒精擦浴);3. 遵医嘱用奥司他韦(48 小时内用效果好) | 1. 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如橙子);2. 清淡饮食(如粥、面条);3. 定时测体温(早晚各 1 次) | 1. 每年秋冬打流感疫苗;2. 家人感冒别共用杯子、毛巾;3. 发烧超过 3 天要就医,别硬扛 |
| | 1. 高热(38.5℃左右)、腹痛;2. 黏液脓血便(10-20 次 / 天);3. 里急后重感 | 1. 消化道隔离(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泡 30 分钟);2. 口服补液盐(防脱水);3. 遵医嘱用诺氟沙星(抗感染) | 1. 记录排便次数、性状;2. 禁食生冷、油腻食物;3. 便后用温水洗肛门(防破损) | 1. 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2. 饭前便后洗手,尤其是处理粪便后;3. 患者餐具单独用,煮沸消毒 |
| | 1. 发热 1-2 天后出疹,皮疹呈 “斑疹→丘疹→疱疹→结痂”;2. 皮疹分布于躯干、头面部;3. 多见于儿童 | 1. 居家隔离(别去学校);2. 剪短患儿指甲(防抓挠留疤);3. 体温>38.5℃用对乙酰氨基酚(别用阿司匹林) | 1. 疱疹涂炉甘石洗剂(止痒);2. 穿宽松纯棉衣服;3. 监测体温(避免高热惊厥) | 1. 水痘患儿别串门,隔离到痂皮全掉;2. 别用手挤疱疹,会留疤;3. 家里勤通风,玩具用 84 消毒 |
| | 1. 低热,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疱疹;2. 伴口腔疼痛(患儿拒食);3. 多见于 5 岁以下儿童 | 1. 居家隔离 2 周(防传染);2. 口腔疱疹涂康复新液(止痛);3. 给患儿吃温凉流质(如凉牛奶) | 1. 观察疱疹是否增多;2. 保持皮肤清洁(别洗澡太勤);3. 记录体温、进食量 | 1. 少带孩子去游乐场、超市;2. 孩子玩具每天用开水烫;3. 出现手抖、呕吐要立即就医(重症信号) |
| | 1. 接触过敏原(如食物、药物)后突发皮疹;2. 皮疹为风团、红斑,伴瘙痒;3. 无呼吸困难(区别于休克) | 1. 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如海鲜、青霉素);2. 用冷水湿敷皮疹(止痒);3. 遵医嘱用氯雷他定(抗过敏) | 1. 避免抓挠(防感染);2. 穿宽松透气衣服;3. 观察皮疹是否扩散 | 1. 记清过敏物,以后别碰;2. 吃药前告诉医生过敏史;3. 皮疹痒别用热水烫,越烫越痒 |
| | 1. 皮肤红肿、疼痛(Ⅰ°)或起水疱(浅 Ⅱ°);2. 烧伤面积<10%(如手部、前臂) | 1. 立即用流动冷水冲 15-20 分钟(别用冰水);2. 水疱未破别挑破,用无菌纱布包;3. 已破者涂莫匹罗星软膏 | 1. 保持创面干燥(别碰水);2. 避免摩擦创面(如戴手套保护手部);3. 观察是否红肿加重(感染信号) | 1. 做饭时戴袖套,防油溅;2. 热水瓶放孩子够不到的地方;3. 烧伤别涂牙膏、酱油,用冷水冲最有效 |
| | 1. 弯腰搬重物后突发腰痛;2. 腰部活动受限(不能转身、弯腰);3. 无下肢麻木(区别于腰椎间盘突出) | 1. 立即停止活动,平卧硬板床;2. 48 小时内用冰袋冷敷(每次 15 分钟,间隔 1 小时);3. 别按摩(防加重损伤) | 1. 48 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2. 遵医嘱用布洛芬(止痛);3. 佩戴腰围(活动时) | 1. 搬重物别弯腰,要蹲下再搬;2. 平时多做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3. 腰痛没好别久坐、久站 |
| | 1. 发热(>38.5℃)时突发抽搐;2. 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持续<5 分钟;3. 多见于 6 个月 - 5 岁儿童 | 1. 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窒息);2. 解开衣领,清理口鼻分泌物;3. 抽搐时别按压四肢(防骨折) | 1. 抽搐停止后物理降温(温水擦颈侧);2. 遵医嘱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3. 记录抽搐时间、表现 | 1. 孩子发烧超过 38.5℃要及时吃退烧药;2. 发烧时别穿太多,要散热;3. 抽搐时别慌,先侧头、清分泌物,再就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