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诊断依据、护理问题优先顺序及护理措施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子宫破裂的诊断要点与临床依据子宫破裂是产科致命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晚期或分娩期,需结合 “症状体征 + 辅助检查 + 高危因素” 综合诊断,重点识别 “先兆子宫破裂” 与 “完全性子宫破裂” 的差异化表现。 (一)先兆子宫破裂:诊断依据(早期识别关键)1. 症状与体征(核心诊断依据)• 腹痛特征:出现 “病理性缩复环”—— 子宫体部肌肉强烈收缩呈球形,下段肌肉拉伸变薄呈凹陷,凹陷处与脐平或脐上,形成环状隆起(腹部视诊可见明显环形凹陷,触诊质硬),伴 “持续性腹痛 + 阵发性加剧”(不同于正常宫缩的间歇性疼痛); • 产程异常:宫缩过强、过频(宫缩间隔<2 分钟,持续>60 秒),或宫缩乏力突然转为强直性宫缩,胎头下降停滞(阴道检查发现胎头位置异常,如高浮、嵌顿); • 胎儿窘迫:胎心监护出现 “晚期减速、变异减速”(胎心<110 次 / 分或>160 次 / 分,基线变异消失),因子宫肌层过度挤压胎儿,致胎盘血供受阻; • 母体体征:产妇表现出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并出现“血尿”(膀胱受压或损伤,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此外,血压在早期升高,心率加快(代偿期表现)。 2. 高危因素(辅助诊断依据)• 既往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瘢痕子宫破裂风险是无瘢痕子宫的 10-20 倍); • 胎位异常(如横位、忽略性肩先露,胎体对子宫下段压力不均); • 滥用宫缩剂(如未按剂量使用缩宫素,导致子宫强直性收缩); • 产道梗阻(如骨盆狭窄、胎儿过大,胎头下降受阻,子宫下段过度拉伸)。 (二)完全性子宫破裂:诊断依据(紧急抢救指征)1. 症状与体征(典型 “三联征”)• 腹痛骤减后加剧:先兆子宫破裂的持续性腹痛突然缓解(子宫肌层完全断裂,肌纤维松弛),随后出现 “全腹持续性剧痛”(腹腔内出血刺激腹膜,伴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即 “板状腹”); • 休克表现:快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90/60mmHg)、心率>120 次 / 分、意识淡漠或昏迷,阴道出血量与休克程度不成正比(部分出血积聚于腹腔,外出血量少但腹腔内出血多); • 胎心消失 + 胎体触及:胎心监护显示 “胎心消失”(胎儿死亡),腹部触诊可扪及 “子宫轮廓不清”(子宫破裂后肌层断裂,子宫缩小),胎体位于子宫外(腹腔内可直接触及胎儿肢体,听诊无胎心音)。 2. 辅助检查(确诊依据)• 超声检查(首选):可见 “子宫肌层连续性中断”(破裂口清晰显示,如瘢痕子宫下段肌层厚度<2mm 且连续性消失),腹腔内游离液体(出血),胎儿位于子宫腔外; • 血常规 + 凝血功能:血红蛋白(Hb)<100g/L(提示出血),严重时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早期表现); • 阴道检查:若破裂口累及宫颈或阴道,可触及 “宫颈裂伤” 或 “子宫下段破口”,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出血,仅在超声无法明确时进行)。 二、子宫破裂的护理问题优先顺序及相关因素按 “危及生命优先、症状缓解其次、康复支持最后” 的原则排序,结合 “生理 - 心理 - 社会” 整体护理理念,明确各护理问题的核心相关因素。 (一)1 级优先问题:危及生命的紧急问题(立即干预)1. 组织灌注不足 与子宫破裂致大量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有关• 相关因素: ① 子宫肌层完全断裂,血管破裂致腹腔内出血(出血量可达 1000-3000ml,远超阴道出血量); ② 休克代偿期后,外周血管收缩失效,血压下降,组织器官(脑、肾、心脏)灌注不足; • 风险提示:若未及时纠正,可在 30 分钟内进展为不可逆性休克,死亡率高达 15%-20%(产妇)、胎儿死亡率近 100%。 2. 胎儿有窒息的危险 与子宫破裂致胎盘血供中断、胎儿缺氧有关• 相关因素: ① 子宫破裂后,胎盘与子宫壁分离,胎儿失去血液供氧,出现急性缺氧; ② 腹腔内出血挤压胎儿,进一步加重缺氧,胎心迅速消失(从异常到消失仅需 5-10 分钟); • 优先级依据:胎儿缺氧不可逆,需与产妇休克同步抢救,优先保障胎儿娩出(如紧急剖宫产)。 (二)2 级优先问题:缓解急性症状(休克纠正后立即干预)1. 急性疼痛 与子宫肌层断裂、腹腔内出血刺激腹膜有关• 相关因素: ① 先兆子宫破裂时子宫强直性收缩,肌纤维过度拉伸致疼痛; ② 完全性破裂后,血液刺激腹膜,引发全腹剧痛(疼痛评分 NRS 8-10 分,剧烈难忍); • 护理逻辑:疼痛可加重产妇烦躁、心率加快,间接影响循环稳定,需在抗休克同时合理镇痛(避免掩盖病情)。 2. 有感染的危险 与子宫破裂后宫腔开放、腹腔内积血、手术操作有关• 相关因素: ① 子宫破裂后,宫腔与腹腔相通,阴道内细菌上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链球菌); ② 腹腔内积血为细菌良好培养基,易引发腹膜炎、盆腔炎; ③ 紧急手术(如子宫修补术、子宫切除术)增加医源性感染风险; • 风险时间窗:休克纠正后 24-72 小时为感染高发期,需提前预防。 (三)3 级优先问题:康复与心理支持(病情稳定后干预)1. 焦虑 / 恐惧 与突发剧烈腹痛、担心自身及胎儿生命安全有关• 相关因素: ① 产妇对 “子宫破裂” 认知不足,突发剧痛与休克症状引发恐慌; ② 胎儿死亡或需紧急抢救时,产妇出现 “丧失感”,情绪崩溃; • 特殊人群:瘢痕子宫产妇可能因 “再次子宫破裂风险” 出现持续性焦虑,影响产后康复。 2. 知识缺乏 与产妇及家属对子宫破裂的诱因、预防措施、术后康复认知不足有关• 相关因素: ① 孕前未接受 “瘢痕子宫妊娠风险” 教育(如剖宫产术后 2 年内再次妊娠风险高); ② 分娩期对 “宫缩剂使用注意事项”“异常腹痛识别” 知识欠缺,延误先兆子宫破裂就医时机; • 长期影响:知识缺乏可能导致产妇再次妊娠时重复高危行为(如忽视产检),增加复发风险。 三、子宫破裂的分阶段专业护理措施(结合抢救流程)(一)紧急抢救期护理(先兆 / 完全性子宫破裂确诊后 1 小时内)1. 抗休克与循环支持(核心措施)• 快速补液:建立 2 条以上静脉通路(首选 16-18G 留置针),快速输注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500-1000ml,随后输注胶体液(羟乙基淀粉)及同型红细胞(Hb<70g/L 时输注,目标 Hb 维持在 90g/L 以上); • 生命体征监测:每 5-10 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O₂),监测尿量(留置导尿管,维持尿量>30ml/h,提示肾灌注良好); • 纠正酸中毒:若血气分析提示 pH<7.2、BE<-6mmol/L,遵医嘱输注 5% 碳酸氢钠,改善组织缺氧代谢。 2. 胎儿抢救与分娩配合• 胎心监护:持续胎心监测,若胎心<110 次 / 分或出现晚期减速,立即做好 “紧急剖宫产” 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备好新生儿复苏设备); • 手术配合:完全性子宫破裂需立即行剖宫产术(同时修补子宫或行子宫切除术),护理人员快速备皮、留置导尿管、术前核对,协助医生在 15-30 分钟内启动手术(“黄金抢救时间”); • 新生儿复苏:若胎儿娩出后无呼吸、心率<100 次 / 分,立即按 “ABCDE” 复苏流程操作(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胸外按压),做好新生儿转科准备(如 NICU)。 3. 病情观察与记录• 腹部体征监测:每 15 分钟触诊腹部,观察 “病理性缩复环” 是否消失(完全破裂后)、腹围是否增加(提示腹腔内出血增多); • 出血量评估:准确记录阴道出血量(称重法:湿纱布重量 - 干纱布重量 = 出血量,1g=1ml),同时观察腹腔引流液量(若手术放置引流管),警惕隐匿性出血。 (二)病情稳定期护理(术后 24-72 小时)1. 感染防控护理• 切口护理:观察腹部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压痛,每日换药 1 次(严格无菌操作),若切口感染(如渗液浑浊、体温>38.5℃),及时拆除缝线引流,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 + 甲硝唑); • 呼吸道护理:术后 6 小时协助产妇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避免切口疼痛不敢咳嗽,可按压切口减轻疼痛),预防肺部感染; • 口腔护理:每日 2 次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尤其禁食期间,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2. 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 镇痛方案:术后采用 “多模式镇痛”,如静脉自控镇痛(PCA,药物为芬太尼 + 氟哌利多),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避免影响子宫收缩),将疼痛评分控制在 NRS≤3 分; • 体位护理:术后 6 小时取去枕平卧位,6 小时后改半卧位(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部张力),协助产妇在床上活动下肢(预防深静脉血栓); • 饮食指导:术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如米汤、藕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粥、面条)、普食,补充高蛋白(鱼、蛋、奶)及铁剂(纠正贫血)。 (三)康复与心理支持期护理(术后 1 周至出院)1. 心理干预• 情绪评估:采用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估产妇情绪,若 SAS>50 分、SDS>53 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 沟通支持:向产妇及家属解释子宫破裂的原因(如瘢痕子宫、胎位异常),说明术后康复计划(如子宫修补术后需避孕 2 年),缓解 “自责” 或 “恐惧” 情绪; • 家庭参与:鼓励家属陪伴,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如喂奶、换尿布),增强产妇 “角色认同”,减少产后抑郁风险。 2. 健康指导(重点预防复发)• 避孕指导:瘢痕子宫修补术后需严格避孕 2 年(避免短时间内再次妊娠致子宫瘢痕破裂),推荐避孕方式(如避孕套、宫内节育器,避免口服避孕药影响哺乳); • 产检提醒:告知产妇再次妊娠时需 “尽早产检”(确认孕囊位置,排除瘢痕妊娠),孕晚期加强胎心监护与超声检查(监测子宫下段厚度); • 异常识别:教会产妇识别 “再次子宫破裂先兆”(如孕晚期持续性腹痛、阴道流血、胎心异常),强调 “立即就医” 的重要性。 3. 出院随访计划• 短期随访:出院后 1 周、2 周电话随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恶露量、有无腹痛发热; • 长期随访:术后 1 个月、3 个月门诊复查(超声检查子宫恢复情况、血常规评估贫血纠正情况),瘢痕子宫产妇需每年复查子宫下段厚度,为再次妊娠提供指导。 四、护理高级职称评审答题适配要点1. 诊断依据需 “分层清晰”:答题时需明确 “先兆子宫破裂” 与 “完全性子宫破裂” 的差异化依据,结合 “症状体征 + 高危因素 + 辅助检查”,避免笼统表述(如仅答 “腹痛、出血”); 2. 护理问题排序需 “逻辑严谨”:按 “1 级(休克、胎儿窒息)→2 级(疼痛、感染)→3 级(心理、知识缺乏)” 排序,每个问题需标注 “相关因素”,体现 “循证护理思维”; 3. 护理措施需 “分阶段落地”:结合 “紧急抢救→稳定期→康复期”,突出 “时间节点”(如 “黄金抢救 30 分钟”“术后 24 小时感染防控”),引用指南依据(如 “按《产后出血指南》推荐输注红细胞目标 Hb>90g/L”); 4. 风险预见性需 “突出”:答题时需提及 “隐匿性腹腔内出血”“瘢痕子宫再次破裂风险” 等易忽视点,体现 “高危因素评估” 与 “长期随访” 的重要性,符合高级职称 “整体护理与风险防控”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