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例息肉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程序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1 例多重基础疾病(高血压 + 糖尿病 + 冠心病)合并结肠多发息肉患者 EMR 术围手术期护理(一)可能提问及答案提问模块 | 专业问题 | 参考答案(紧扣指南与临床实践) | | 该患者 “多重基础疾病 + 结肠多发息肉” 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基础病诊断: - 高血压:非同日 3 次血压≥140/90mmHg,长期服氨氯地平; -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HbA1c 7.8%,长期用二甲双胍; - 冠心病:既往冠脉支架植入史,心电图示 ST-T 段压低; 2. 结肠多发息肉: - 肠镜示:降结肠 3 枚息肉(直径 0.8-1.5cm),病理活检为管状腺瘤(非恶性),符合 EMR 术适应证(息肉直径>0.5cm、无癌变浸润)。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评估维度: - 基础病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血糖目标空腹 4.4-8.3mmol/L,心功能 NYHA 分级(需≤Ⅱ 级); - 手术耐受:血常规(Hb≥90g/L)、凝血功能(PT 11-14 秒)、肝肾功能(Scr<133μmol/L); - 心理状态:SAS 评分>50 分提示焦虑(担心手术 + 基础病风险); 2. 护理重点: - 基础病优化:术前 3 天调整降压药(避免利尿剂致电解质紊乱),改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 心肌缺血预防:术前 24 小时心电监护,避免情绪激动(心率>100 次 / 分需干预)。 | | 术前最核心的 3 个护理问题是什么?对应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护理问题 1:有血压过高的风险(相关因素:手术应激、降压药未调整) 措施:每 6 小时测血压,术前晚服长效降压药(如缬沙坦 80mg),血压>160/100mmHg 时予硝苯地平 10mg 舌下含服; 2. 护理问题 2:有血糖紊乱的风险(相关因素:手术禁食、应激) 措施:术前 1 天予低碳水饮食,术前晚 10 点后禁食,凌晨 3 点测空腹血糖,>8.3mmol/L 时予胰岛素 4U 皮下注射; 3. 护理问题 3:有心肌缺血的风险(相关因素:术前焦虑、活动增加) 措施: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予深呼吸训练(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备硝酸甘油(胸痛时舌下含服)。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优先级排序(按危及生命程度): - 首优:有出血的风险(相关因素:EMR 创面渗血、凝血功能异常、血压骤升); - 中优:血压过高(相关因素:术后疼痛、应激反应); - 中优:血糖过高(相关因素:术后静脉补液含糖、胰岛素未调整); - 次优:急性疼痛(相关因素:肠道牵拉、创面刺激); 2. 排序依据:出血可致休克(直接危及生命),基础病紊乱可诱发心肌梗死(间接致命),疼痛影响恢复但非即刻风险(马斯洛需求层次)。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重点观察: - 生命体征:每 1 小时测 BP、P、SpO₂(共 6 小时,稳定后改每 4 小时),BP>150/90mmHg 或心率>110 次 / 分需干预; - 出血指标:大便颜色(黑便 / 鲜血便提示出血)、量(称重法:1g=1ml),血红蛋白(术后 24 小时复查,下降>10g/L 提示活动性出血); - 基础病症状:胸痛(冠心病发作)、头晕(低血糖 / 高血压)、口渴多尿(高血糖) ;2. 并发症信号: - 出血:呕血、便血>50ml/h、BP 下降>20mmHg; - 穿孔: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38.5℃; - 心肌缺血:胸痛持续>3 分钟、心电图 ST 段抬高。 | | 针对首优护理诊断 “有出血的风险”,具体护理措施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创面护理:术后平卧 6 小时(避免腹压增加),禁食 24 小时(减少肠道蠕动),24 小时后予温凉流质(如米汤,避免过热刺激创面); 2. 出血防控: - 血压控制:术后继续服降压药(如氨氯地平 5mg po qd),BP>150/90mmHg 时予拉贝洛尔 100mg po; - 用药护理:遵医嘱予止血药(氨甲环酸 0.5g ivgtt q12h,共 2 天),避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术后 3 天再恢复); 3. 活动限制:术后 24 小时内床上活动(翻身、踝泵运动),避免久坐、用力排便(备乳果糖预防便秘)。 | | 该患者术后易并发 “出血 + 心肌梗死 + 高渗性昏迷”,如何预防及应急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出血预防: - 监测凝血功能(PT、APTT),避免血压骤升;应急:便血>100ml 时,快速补液(平衡盐液 500ml),联系内镜下止血; 2. 心肌梗死预防: - 术后 24 小时心电监护,吸氧(2L/min),避免疼痛应激;应急:胸痛时予硝酸甘油 0.5mg 舌下含服,ST 段抬高时启动心梗急救流程; 3. 高渗性昏迷预防: - 每 4 小时测血糖(目标 4.4-10mmol/L),静脉补液用生理盐水(避免含糖液);应急:血糖>16.7mmol/L 时,予胰岛素 10U iv,监测血气(纠正酸中毒)。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出血控制:术后 24 小时无黑便 / 鲜血便,血红蛋白稳定(波动<10g/L); 2. 基础病稳定:血压维持 120-140/80-90mmHg,血糖 4.4-8.3mmol/L,无胸痛、心悸(心率 60-100 次 / 分);3. 恢复指标:术后 24 小时可进流质,48 小时过渡到半流质,无腹痛、腹胀(肠鸣音 4-5 次 / 分); 4. 无并发症:未发生出血、穿孔、心肌梗死、高渗性昏迷。 |
二、1 例高血压合并 OSA 行结直肠息肉 EMR 术的护理(一)可能提问及答案
提问模块 | 专业问题 | 参考答案 | | 高血压合并 OSA 及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服厄贝沙坦效果不佳(OSA 致难治性高血压); 2. OSA:睡眠监测示 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25 次 / 小时(重度 OSA,AHI≥30 为重度),夜间最低 SpO₂=82%; 3. 结直肠息肉:肠镜示乙状结肠 1 枚息肉(直径 1.2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无癌变,符合 EMR 术指征。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OSA 严重程度:AHI 分级、最低 SpO₂(<85% 需术前 CPAP 治疗)、睡眠结构(REM 期占比<20% 提示睡眠质量差); 2. 气道风险:Mallampati 分级(Ⅲ-Ⅳ 级提示困难气道,EMR 术麻醉需警惕); 3. 高血压与 OSA 关联:评估夜间血压波动(OSA 患者常夜间血压升高),术前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更严格)。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首优诊断:有呼吸抑制的风险(相关因素:OSA 致睡眠低氧、术后镇静药使用、平卧位气道阻塞); 2. 措施: - 呼吸监测:术后 6 小时持续监测 SpO₂(目标≥92%),每 30 分钟记录呼吸频率(>20 次 / 分或<12 次 / 分需干预); - 体位护理:避免仰卧,取侧卧位(减轻舌后坠),床头抬高 30°; - 通气支持:术后当晚予 CPAP 治疗(压力 8-10cmH₂O,同术前设定); - 用药限制:避免用吗啡类镇静药(加重呼吸抑制),疼痛时予对乙酰氨基酚(1g po q6h)。 | | 该患者术后最易并发 “呼吸暂停 + 出血”,如何双重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呼吸暂停预防: - 术后 6 小时内专人守护,禁止患者独自入睡(OSA 患者睡眠中易发生低氧); - 备好无创呼吸机、负压吸引器(防呕吐误吸); 2. 出血预防: - 控制血压(术后 BP<140/90mmHg,避免血压骤升致创面渗血); - 观察大便(每 4 小时查看 1 次,黑色柏油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 避免腹压增加(如咳嗽时按压腹部,便秘时用乳果糖)。 | 三、1 例冠心病合并结直肠息肉 EMR 术高龄(78 岁)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一)可能提问及答案
提问模块 | 专业问题 | 参考答案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心功能储备:NYHA 心功能分级(需≤Ⅱ 级,Ⅲ 级需心内科会诊调整),6 分钟步行试验(>300 米提示耐受良好); 2. 冠脉风险:近期(3 个月内)有无心肌梗死史,术前 12 导联心电图(排除急性缺血),心肌酶谱(CK-MB、cTnI 正常); 3. 老年特殊性:认知功能(MMSE 评分>24 分,避免术后配合不良),营养状态(白蛋白≥32g/L,防创面愈合不良),肝肾功能(eGFR≥45ml/min,调整药物剂量)。 | | 术后如何通过病情观察早期识别 “心肌缺血” 与 “息肉出血” 的叠加风险?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心肌缺血观察: - 症状:有无胸骨后压榨痛、肩背部放射痛(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大汗); - 指标:每 1 小时测心率(>100 次 / 分或<50 次 / 分)、血压(波动>20mmHg),术后 6 小时复查心电图(对比术前,ST 段抬高≥0.1mV 提示缺血); 2. 出血观察: - 显性出血:大便颜色(鲜红 / 暗红)、量(>50ml / 次需警惕); - 隐性出血:监测血红蛋白(每 12 小时复查,下降>20g/L 提示大量出血,易诱发心肌缺血加重)。 | | 针对 “高龄 + 冠心病” 特点,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特殊调整?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活动调整:术后 24 小时内床上活动(翻身、踝泵运动),避免早期下床(防体位性低血压致心肌缺血),术后 48 小时再协助坐起(每次<10 分钟); 2. 疼痛管理:采用 NRS 评分,<4 分时予非药物镇痛(如听音乐分散注意力),≥4 分时予对乙酰氨基酚(避免布洛芬影响冠脉血流); 3. 液体管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 滴 / 分),每日入量<1500ml(防容量负荷致心衰); 4. 用药护理:术后继续服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 100mg po qd,与止血药间隔 2 小时,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 | | | 四、1 例合并代谢异常(肥胖 + 2 型糖尿病 + 高脂血症)并发胃窦息肉高频电切除术的护理(一)可能提问及答案
提问模块 | 专业问题 | 参考答案 | | 代谢异常合并胃窦息肉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高频电切除术的适应证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代谢异常诊断: - 肥胖:BMI=32kg/m²(≥28 为肥胖); - 2 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 9.2mmol/L,HbA1c=8.5%; - 高脂血症:甘油三酯 = 3.5mmol/L,LDL-C=4.2mmol/L; 2. 胃窦息肉: - 胃镜示:胃窦 1 枚息肉(直径 0.6cm),病理为胃底腺息肉(非恶性); 3. 高频电切适应证:息肉直径<2cm、无蒂、病理排除癌变,且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未致凝血异常)。 | | 术前与 “代谢异常” 相关的核心护理问题有哪些?措施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护理问题 1:血糖过高(相关因素:术前饮食未控制、胰岛素抵抗) 措施:术前 3 天予糖尿病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占比 45%),改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基础率 0.1U/kg/h,餐前追加量根据血糖调整),空腹血糖控制<8.3mmol/L;2. 护理问题 2:有感染的风险(相关因素:肥胖致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易并发感染) 措施:术前 1 天清洁口腔(预防胃内感染),备皮时严格无菌操作,术前 30 分钟静滴头孢唑林 2g(预防术后创面感染); 3. 护理问题 3:知识缺乏(相关因素:对代谢异常与息肉关联不了解) 措施:讲解 “高血糖致胃黏膜修复不良易生息肉”,指导术前饮食控制方法(如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 | 该患者术后易并发 “创面感染 + 血糖酮症”,如何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创面感染预防: -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 24 小时,恢复饮食后予温凉流质(如无糖米汤),避免刺激性食物(防胃黏膜损伤); - 观察指标:体温(>38.5℃需查血常规 + 血培养),胃管引流液(若有,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 2. 血糖酮症预防: - 血糖监测:术后每 2 小时测指尖血糖(目标 4.4-10mmol/L),避免禁食致酮症(血糖<3.9mmol/L 时予 50% 葡萄糖 20ml iv); - 补液护理:静脉补液用生理盐水 + 胰岛素(按 1U 胰岛素配 4g 葡萄糖),避免单纯输盐水致高渗。 | 五、1 例脑震荡后综合征合并胃息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一)可能提问及答案
提问模块 | 专业问题 | 参考答案 | | 脑震荡后综合征与胃息肉的诊断依据是什么?胃息肉切除术的禁忌证排除依据是什么?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脑震荡后综合征: - 有头部外伤史(1 个月前车祸),持续存在头痛、眩晕(体位变化时加重),头颅 CT 无器质性损伤(排除脑出血);2. 胃息肉: - 胃镜示:胃体 2 枚息肉(直径 0.5-0.7cm),病理为增生性息肉; 3. 禁忌证排除: - 脑震荡后综合征无严重眩晕(可配合手术体位),无凝血功能障碍(PT、APTT 正常),无颅内压升高(头痛非进行性加重)。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症状控制: - 头痛:予对乙酰氨基酚(0.5g po q6h,避免阿司匹林致出血),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加重头痛); - 眩晕:卧床休息,体位变化时动作缓慢(如从卧位→坐位→站立, each step 停留 30 秒),防跌倒; 2. 手术配合准备: - 术前训练:指导患者配合胃镜检查体位(左侧卧位,头稍后仰),模拟训练 3 次(减少术中因眩晕躁动); - 心理疏导:解释手术时间短(约 20 分钟),减轻 “怕术中头痛加重” 的焦虑(SAS 评分>50 分时予心理干预)。 | |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首优诊断:有受伤的风险(相关因素:脑震荡后眩晕、术后体位变化、疼痛诱发头痛); 2. 措施: - 环境安全:床栏拉起,地面防滑,呼叫器置于患者手边(方便求助); - 体位管理:术后平卧 6 小时,首次坐起时护士在旁协助,观察有无眩晕(如视物旋转、恶心); - 症状监测:每 1 小时评估头痛 VAS 评分(>6 分时予镇痛)、眩晕程度(能否独立坐稳); - 活动限制:术后 24 小时内避免独自下床,需家属陪同(防跌倒致头部再次受伤)。 | 六、5 例患者共性健康教育文档(专项版)息肉手术(EMR / 高频电切)合并基础病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一、饮食指导(分阶段 + 基础病适配)1. 术后饮食分期(通用)
2. 基础病适配调整• 高血压 / OSA:低盐饮食(每日<5g 盐),避免腌制食品(如咸菜),OSA 患者睡前避免进食(防反流加重气道阻塞); • 糖尿病 / 代谢异常:低糖、低脂饮食,主食选杂粮(如燕麦、糙米),每日蛋白摄入 1.2g/kg(如鸡蛋 1 个 + 牛奶 250ml + 鱼肉 100g),避免高 GI 食物(如粥、甜点); • 冠心病:低脂饮食(每日脂肪<50g),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含维生素 K),避免动物内脏、肥肉; • 脑震荡后综合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防加重头痛),少食多餐(避免腹胀诱发不适)。 二、活动指导(循序渐进 + 基础病防护)1. 通用原则: ◦ 术后 24 小时内:床上活动(翻身、踝泵运动,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 ◦ 术后 2-3 天:室内散步(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 次,避免快走); ◦ 术后 1 周:可恢复日常活动(如做饭、洗碗),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弯腰提重物>5kg); ◦ 术后 1 个月:复查无异常可恢复轻度运动(如慢走 30 分钟 / 日)。 1. 基础病特殊注意: ◦ 冠心病 / 高血压:活动时监测心率(<100 次 / 分)、血压(<150/90mmHg),出现胸痛、头晕立即停止; ◦ OSA:活动后避免立即平卧(防呼吸暂停),可坐 30 分钟后再休息; ◦ 脑震荡后综合征:避免头部剧烈晃动(如跳绳、摇头),活动时有人陪同(防眩晕跌倒)。 三、基础病管理(长期坚持 + 用药提醒)1. 用药管理: ◦ 高血压:按时服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不可自行停药(防血压反弹),每日测血压(早晚各 1 次,记录数值); ◦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者需轮换注射部位(防脂肪硬结),口服药(如二甲双胍)随餐服(减少胃肠刺激),每日测空腹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冠心病:坚持服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胸痛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片 / 次,5 分钟未缓解可再含 1 片,最多 3 片); ◦ 脑震荡后综合征:头痛时服对乙酰氨基酚(避免止痛药依赖),避免服用影响中枢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 1. 定期监测: ◦ 代谢异常:每 3 个月查血糖、血脂,每 6 个月查肝肾功能; ◦ 冠心病:每 6 个月查心电图、心脏超声; ◦ OSA:每年复查睡眠监测(调整 CPAP 压力)。 四、复查与应急处理(关键节点 + 警示信号)1. 复查计划: ◦ 息肉复查:术后 6-12 个月复查胃肠镜(监测有无息肉复发); ◦ 基础病复查:按专科要求(如高血压每 1-2 个月复诊,糖尿病每 3 个月复诊); ◦ 异常复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无需等定期复查。 1. 应急就医信号(必记): ◦ 出血:大便带鲜血(>50ml / 次)、黑便(柏油样)、呕血(咖啡样物); ◦ 基础病急症: ▪ 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 + 头痛呕吐; ▪ 糖尿病:血糖>16.7mmol/L + 口渴多尿 + 意识模糊; ▪ 冠心病:胸痛持续>20 分钟 + 大汗淋漓; ▪ 脑震荡后综合征:头痛进行性加重 + 呕吐 + 意识不清; ◦ 感染:发热>38.5℃+ 腹痛 / 腹胀(提示创面感染)。 五、生活习惯(长期防护 + 息肉预防)1. 息肉预防: ◦ 饮食:多吃膳食纤维(如全谷物、新鲜蔬果),减少红肉(如猪肉、牛肉)、加工肉(如香肠、培根)摄入; ◦ 作息:避免熬夜(23 点前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睡眠不足致代谢紊乱,增加息肉风险); ◦ 排便:养成规律排便习惯(每日 1 次),避免便秘(用力排便增加肠道压力)。 1. 基础病防护: ◦ 高血压:控制体重(BMI<24kg/m²),戒烟限酒(酒每日<25g 酒精); ◦ OSA:减重(肥胖是主要诱因),侧卧睡眠(用枕头支撑背部,避免仰卧); ◦ 糖尿病:控制总热量摄入,餐后散步 15 分钟(帮助降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