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 不如改变
常听身边的年轻医生抱怨:医院用药单调,用来用去就那么老几样,一些现在我们常用的药物,殊不知在大医院,甚至都已被淘汰,被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所替代。 你比如说,我们身边的一些基层医院,还要肩负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工作,夜间常见有附近居住的社区居民,抱着孩子半夜前来看急诊的家长。这些患者群中,里面大多是些感冒发烧的,尤其是那些用了退热药,降温效果仍不理想的患儿。此类患儿的就医时间多在夜间,且常常是一例患儿就诊,往往就有2-4名家属陪同,通常情况下,患儿家属心情急躁、焦虑,强烈要求医生立马给孩子解决发热症状。医生见惯了这种夜间急诊情景,开始了现场的健康教育:诸如先前已经给孩子用过口服退热药了,此时只要给孩子多喝开水即可,注意不要把孩子捂得太狠,以免影响患儿躯体散热……但此时,心急火燎的患儿家属根本听不进去,他们要的是迅速退热,要的是赶快给孩子打一针退烧了事。患儿家属的这种焦躁情绪,严重地影响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此种情况下,患儿家属甚至要主导医者的诊疗和用药思路,想尽快的给孩子打针完事。医生想要再坚持,难度重重,因为患方不合作,如此这种医患双方很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从而引发医患纠纷,夜半,急诊大厅里患方家属会为此响起突兀的咆哮声。 部分家属以为急诊就是“加急加快”诊,更何况深更半夜地携家带口前来看个急诊也不容易,如果不是看宝贝儿生病难受,试问有谁会大半夜的敲医院的门? 退热心切的家长,甚至会执拗地妄图左右医生的用药,吵着闹着要医生给患儿“打一针退烧”,看患儿服了药液还不退热,医生通常情况下,常常也会开具一针“退热针”对症处理,可眼下的医院里,除了A注射液,别的几无他药可选,可最近都在说这种药不良反应严重,外院里的儿科解热药已被更安全的药物所更替。 种种原因吧,医院管理层不能有效地监管和改进,中心工作不能做到为临床服务,医务人员想要改进,还要挤出时间求爷爷告奶奶地自己“跑”,一次两次几乎还办不成事,办事效率高的基层医疗机构又有几何?这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医护人员很难在这里建立起成就感与责任感。 于是,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医生们的抱怨还在不绝于耳。 还在抱怨和哀叹的一线医生,你为什么不主动地寻求改进,而要寄希望于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的管理层呢?为确保患儿安全,为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你想用什么药?你有什么好的用习惯,别人在用什么药,你知道了,留意了,为什么不逐级上报,一点一点地拿出实际行动,制定计划、上报、申请、引进,直至改进呢? 与其被动地抱怨,不如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或许这样,我们的前景才能更好更快地得到改观。 少一些空谈式的抱怨,多一些务实型的改变。你就会发现,只要我们付出行动,事情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转变,眼前的情景就不会再死气沉沉,继而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渐渐地,你就会潜移默化,以更加豁达的风度直面人生,以更加谦虚的态度对待工作,以更加热情的双臂拥抱生活。
世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让人生气和抱怨的理由。但是,当我们生气与抱怨时,能否扪心自问,生气、就能解决问题吗?抱怨就能改变当下现状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时,不仅会给心灵蒙上阴影,而且更加无益于我们的团队,以及团队里每一分子的成长。
尽管当今社会不可避免地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机遇的年代,只要我们尽力、努力打拼,人人皆有可能步入正轨,走向成功。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少了一些抱怨,就会多一些清醒,就会认清我们现实中的问题,就会看清自身的不足。少了一些抱怨,就会多一些务实,多一些行动,让我们携手努力为社会增添动力,为人生演绎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