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利 + 左侧肢体麻木(急性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方案 护理之声社区护理专家组 一、疾病认知教育(让患者 / 家属明白 “是什么、为什么、防复发”)1. 核心疾病解读(通俗化,避免专业术语堆砌)• 是什么:你目前的 “说话不清楚、左边手脚麻” 是因为大脑里负责语言和肢体感觉的血管被血栓堵塞(急性脑梗死),就像 “庄稼缺水枯萎”,及时治疗后,大部分功能能慢慢恢复,但需要时间和耐心。 • 为什么会发生:你的血压 150/110mmHg(偏高)是主要诱因 —— 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变脆、变窄,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还存在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增加梗死风险。 • 复发预警信号(牢记 “120” 原则,关键时刻能救命): ✅ 1 看:看面部(微笑时嘴角是否歪斜,一侧面部麻木); ✅ 2 查:查肢体(抬两侧手臂,是否一侧无力下垂;握他人手指,是否一侧力量差); ✅ 0 听:听语言(说话是否突然更不清楚,或听不懂他人说话); 只要出现 1 项异常,立即拨打 120,记住:时间就是大脑,延迟 1 小时,脑组织坏死增加 12%。 2. 常见误区纠正• ❌ 误区 1:“手脚不麻了就不用吃药”—— 脑梗死的血栓溶解后,血管狭窄问题还在,停药会导致血栓再次形成,必须长期服药预防复发; • ❌ 误区 2:“说话不清楚是‘中风后遗症’,治不好”—— 发病后 3-6 个月是康复黄金期,坚持语言训练,80% 患者能恢复基本沟通能力; • ❌ 误区 3:“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不建议低于 140/90mmHg(避免大脑供血不足),需按医生要求控制在 “安全范围”,而非盲目降压。 二、康复训练教育(分阶段指导,在家也能练)1. 肢体功能训练(按 “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 分阶段)
[size=11.0000pt]阶段 | | [size=11.0000pt]训练内容(患者 / 家属可操作) | | | | [size=11.0000pt]- 被动训练(家属协助)[size=11.0000pt]: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 ✅ 肩关节:轻柔外展、前屈(避免超过 90°,防脱位); ✅ 肘关节:伸屈运动(缓慢,避免过度用力); ✅ 踝关节:背伸(勾脚)→跖屈(绷脚),每次停留 5 秒(防足下垂)。 | [size=11.0000pt]- 训练时动作轻缓,若患者喊痛立即停止;- 保持左侧肢体 “良肢位”:卧床时左侧垫软枕,手呈半握拳状(避免僵硬)。 | | [size=11.0000pt]发病 2 周 - 6 月 | [size=11.0000pt]- 主动训练(患者主导,家属保护)[size=11.0000pt]:每天 3 次,每次 20 分钟 ✅ 上肢: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抓握弹力球(从软球开始,逐渐换硬球)、搭扣子(训练精细动作); ✅ 下肢:床边坐起→站立(扶床栏,家属在旁保护)→缓慢行走(初期用助行器,步幅不宜大); ✅ 平衡训练: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逐渐离开墙面,每次坚持 10 秒(防跌倒)。 | [size=11.0000pt]- 训练强度以 “轻微疲劳但不喘” 为宜,避免过度劳累;- 若行走时头晕,立即坐下休息,监测血压。 | | | [size=11.0000pt]- 日常化训练[size=11.0000pt]:将康复融入生活 ✅ 自己吃饭(用患侧手拿勺子,家属可协助固定碗)、穿脱衣物(先穿患侧,后穿健侧;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 每天散步 30 分钟(选择平坦路面,避免早晚高峰期,家属陪同)。 | [size=11.0000pt]- 避免提重物(患侧肢体不超过 5 斤),防止关节损伤;- 定期复查肌力,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内容。 | 2. 语言功能训练(分 “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 针对性指导)(1)运动性失语(能听懂、说不出)• 基础训练:从 “单音→词语→短句” 逐步过渡,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 ✅ 单音:跟着家属读 “啊、哦、衣”(先夸张口型,让患者模仿); ✅ 词语:用卡片展示日常物品(如 “杯子、手机、饭”),让患者说出名称(说不出时家属提示首字); ✅ 短句:结合生活场景,如 “我要喝水”“帮我翻身”(先让患者跟着读,再鼓励自己说)。 • 工具辅助:准备 “沟通板”(贴有 “喝水、如厕、疼痛” 等需求图片),患者说不出时指认图片,避免急躁。 (2)感觉性失语(说得出、听不懂)• 沟通技巧:家属说话时 “慢半拍、多重复、配动作”: ✅ 说 “吃饭” 时,同时拿起筷子做吃饭动作;说 “睡觉” 时,做躺下的手势; ✅ 避免问复杂问题(如 “你今天想先散步还是先训练”),改为 “是 / 否” 选择题(如 “现在散步,好吗?”),让患者点头 / 摇头回应。 • 理解训练:家属读简单句子(如 “把杯子递给我”),让患者按指令做动作(做错时耐心纠正,不指责)。 三、用药安全教育(“记清、吃对、观察” 三原则)1. 必服药物及注意事项(按 “降压药、抗血栓药、降脂药” 分类)药物类型 | 常用药物 | 服用方法(示例) | 核心注意事项 | | | | - 不可掰开 / 嚼碎(控释片掰开后药效紊乱,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若出现头晕、下肢水肿,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调整剂量)。 | | | | - 饭后服可减少胃肠刺激(若有胃溃疡,需同时吃胃黏膜保护药);- 注意观察牙龈、皮肤是否出血(如刷牙出血不止、皮肤有瘀斑),若有立即停药就医。 | | | | - 定期查肝功能(每 3 个月 1 次),若出现 “乏力、黄疸(眼睛发黄)”,可能是肝损伤,需停药;- 避免饮酒(酒精会加重肝负担)。 | 2. 用药误区提醒• ❌ 不按 “时间 / 剂量” 服药:如 “忘记吃就补 2 倍剂量”(会导致药物过量,增加出血风险),正确做法是 “想起时若离下次服药时间>6 小时,补服 1 次;若<6 小时,跳过错过剂量,按原计划吃下次”; • ❌ 自行换药 / 停药:如 “听说别人吃 XX 药效果好,就换着吃”(每个人病情不同,换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或血栓复发),必须经医生同意后调整; • ✅ 工具辅助:用 “分药盒” 按 “早、中、晚” 分装药物,手机设服药闹钟,避免漏服。 四、生活方式干预(“吃、动、睡、控压” 四管齐下)1. 饮食指导(核心:低盐、低脂、控糖,兼顾营养)• 低盐:每天盐≤5g(约 1 啤酒瓶盖量),避免咸菜、腌肉、酱菜、加工零食(如薯片、方便面),做饭时用 “醋、葱、姜” 调味(减少盐的用量); • 低脂: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如油条、炸鸡),多吃瘦肉(鸡胸肉、鱼肉)、豆制品(豆腐、豆浆)、新鲜蔬菜(每天≥500g,如芹菜、菠菜、西兰花,防便秘); • 控糖:若有糖尿病,主食换成 “杂粮饭”(大米 + 小米 + 燕麦,比例 1:1:1),避免甜食(蛋糕、含糖饮料),水果选低糖分的(苹果、梨,每天≤200g,在两餐间吃); • 饮水:每天喝 1500-2000ml 温水(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喝太多导致腹胀),早上起床后喝 1 杯(200ml),促进血液循环。 2. 血压管理(在家也能精准控压)• 监测方法:每天固定时间测 2 次(晨起空腹、睡前),用电子血压计(绑在健侧上臂,袖带中心与心脏同高),连续测 2 次,取平均值记录; • 控压目标:日常血压控制在 “140-150/90-100mmHg”(脑梗死患者不建议过低,防大脑供血不足),若超过 160/100mmHg,立即休息,遵医嘱加服临时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10mg 舌下含服); • 诱因规避:避免情绪激动(如吵架、过度兴奋)、突然用力(如搬重物、用力排便)、熬夜(每天睡眠≥7 小时),这些都会导致血压骤升。 3. 其他注意事项•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必须彻底戒烟;若饮酒,每天酒精量≤15g(约红酒 100ml 或啤酒 200ml,最好不喝); • 防跌倒:在家中移除障碍物(如电线、地毯边缘),卫生间装扶手、铺防滑垫,夜间起床开小夜灯(避免摸黑行走); • 保暖:秋冬季节注意头部、颈部保暖(避免血管受凉收缩,诱发血压升高),外出戴帽子、围巾。 四、应急处理教育(教会患者 / 家属 “突发情况怎么办”)1. 复发应急处理(牢记 “3 步走”)1. 立即制动:让患者原地坐下或躺下(避免站立行走,防止摔倒加重病情),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若有呕吐,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呛入气管); 2. 快速求救:立即拨打 120,说清 “地址 + 症状(如‘我家老人突然说不出话、左边不能动’)+ 既往病史(急性脑梗死)”,等待期间不要喂水、喂药(避免误吸); 3. 携带资料:急救车到达前,准备好患者的病历本、近期检查报告(如头颅 MRI)、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避免重复检查)。 2. 常见不适处理(如出血、头晕、吞咽困难)• 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立即停用抗血栓药(如阿司匹林),用干净纱布按压出血部位(牙龈出血按压 5 分钟,皮肤瘀斑避免揉搓),24 小时内就医查凝血功能; • 头晕(伴血压升高):立即卧床休息,监测血压,若血压>160/100mmHg,遵医嘱含服临时降压药,若头晕伴视物旋转、呕吐,警惕再次脑梗,立即求救; • 吞咽困难(喝水呛咳):暂停经口进食,改用稠粥、米糊等半流质食物(避免稀水、汤类),若呛咳频繁,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鼻饲,防肺部感染)。 五、心理调节教育(关注情绪,助力康复)1. 患者自我调节• 接纳病情:明白 “语言和肢体恢复是慢过程”,不因为 “今天练得不好” 而焦虑,每天记录小进步(如 “今天能说出 3 个词语了”“能自己走 10 步了”),积累信心; • 转移注意力:康复之余做喜欢的事(如听收音机、看慢节奏的电视剧、和病友聊天),避免过度关注 “自己的病”,减少心理负担。 2. 家属陪伴技巧• 多鼓励、少指责:患者说不出话或动作慢时,不催促(不说 “你怎么又忘了”),而是说 “没关系,我们慢慢练,你今天比昨天好”; • 参与康复:和患者一起做训练(如家属拿着卡片教说话、陪患者散步),让患者感受到 “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 及时求助:若患者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如不想吃饭、不说话、说 “活着没意思”),及时联系心理医生(避免发展为抑郁,影响康复)。 六、复查与随访教育(明确 “查什么、什么时候查”)
复查时间 | 必查项目 | 目的与意义 | | | | | | 观察梗死灶恢复情况,评估降脂药、降压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 | 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新斑块 / 狭窄,评估 24 小时血压波动(指导降压方案调整) | | | 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计划,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 | 随访要求• 每月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向医生反馈 “血压、康复进展、用药情况”,有异常(如出血、头晕)随时联系; • 若更换居住地址或联系方式,及时告知主管医生,避免失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