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后注意事项与大型车祸伤应急处理 护理之声 外科专家组整理 一、输液后注意事项(分 “患者自我观察” 与 “护理专业处理” 双维度,覆盖安全观察、并发症预防、操作规范)(一)指导患者自我观察与配合要点1.局部反应观察(核心:识别穿刺部位异常) ◦ 持续观察穿刺点(如手背、前臂)有无红肿、热痛、渗液、硬结,若出现 “沿血管走向的条索状疼痛”,可能是静脉炎早期信号,需立即呼叫护士; ◦ 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如提重物、用力弯曲),防止针头脱出、导管移位或药液外渗(尤其输注高浓度药液如甘露醇、化疗药时,外渗易致组织坏死)。 2.全身反应监测(核心:警惕输液反应与过敏) ◦ 输液后 30 分钟内(过敏 / 输液反应高发期),注意有无发热(体温≥38.5℃)、寒战、皮疹(如荨麻疹)、瘙痒,若出现 “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可能是过敏性休克先兆,需立即停止输液并呼救; ◦ 不可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如因 “滴得慢” 自行调快),尤其老年、儿童、心衰 / 肾衰患者,速度过快可能引发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 3.特殊情况处理(核心:及时响应不适) ◦ 若穿刺点出血(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沿血管走向按压 3-5 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动脉搏动为宜),禁止揉搓(避免皮下淤血); ◦ 留置针输液后,每日观察留置部位有无渗血,洗澡时需用防水贴保护,避免进水引发感染。
(二)护理专业后续处理要点1.即时操作规范 ◦ 拔针后核对输液记录单,确认输液量、药物名称、输注时间与患者反应一致,避免漏输或错输; ◦ 对输注特殊药物(如抗生素、生物制剂)者,延长观察时间至 1 小时,记录 “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输注青霉素后有无皮疹、喉头水肿)。 2.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发现静脉炎(穿刺点红肿伴疼痛):立即停止该血管输液,用 50% 硫酸镁湿敷(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钟),或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炎症吸收; ◦ 出现输液反应(发热、寒战):立即更换输液器与生理盐水,遵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 5-10mg,吸氧(2-4L/min),监测体温、血压变化。
二、大型车祸伤应急预案(遵循 “先救命、后治伤,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原则,覆盖全流程)(一)应急预案核心原则1. 优先处理 “危及生命的伤情”:如张力性气胸、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气道梗阻,其次处理骨折、软组织损伤; 2. 避免二次伤害:如怀疑脊柱损伤者保持脊柱中立位,禁止随意搬动;避免在不稳定车辆旁急救(防车辆坍塌 / 爆炸)。 (二)应急预案实施流程(分 “现场处置 - 转运衔接 - 后续处理” 三阶段)1.第一阶段:现场评估与紧急响应(黄金急救时间:伤后 1 小时内) ◦ 环境安全评估:快速判断现场有无二次风险(如火灾、爆炸、车辆滑移、漏电),若存在风险,先转移患者至安全区域(如远离事故车辆 50 米外的平坦地带); ◦ 报警与支援:立即拨打 120(告知事故地点、伤亡人数、伤情类型)、119(若有火灾 / 车辆被困)、122(交通警察维护秩序),同时呼叫医院急诊科启动 “批量伤员救治预案”(增派医护、准备抢救设备)。 2.第二阶段:现场分工与急救实施(明确分工,高效处置) ◦ 伤情分诊(用 “红黄绿黑” 四色分诊法): ▪ 红色(危重):呼吸心跳骤停、张力性气胸、大出血(如股动脉破裂)、休克,需立即抢救; ▪ 黄色(中度):开放性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30 分钟 - 1 小时内处理; ▪ 绿色(轻度):表皮擦伤、轻微挫伤,可延迟处理; ▪ 黑色(死亡):无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超过 10 分钟),暂不处理。 3.重点急救操作(按优先级): ① 气道管理:清除口腔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用 “仰头提颏法” 开放气道,对舌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若出现张力性气胸(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立即用粗针头在锁骨中线第 2 肋间穿刺放气(临时减压); ② 止血:大出血者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止血,四肢大出血用止血带(绑扎在伤口近心端,松紧以出血停止为宜,标记绑扎时间,每 30-60 分钟放松 1 次,每次 5 分钟,避免肢体坏死); ③ 抗休克:休克患者取 “中凹卧位”(头胸抬高 20°,下肢抬高 30°),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建立 2 条静脉通路(用 18G 留置针),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首批 500-1000ml,30 分钟内输完); ④ 骨折固定:用夹板(或临时替代品如树枝、硬纸板)固定骨折部位,关节处保持功能位(如膝关节屈曲 15°),避免骨折断端移位损伤血管神经。 第三阶段:转运与后续衔接 [size=11.0000pt]1. 转运顺序:优先转运红色分诊患者(用救护车转运,配备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转运前告知接收医院 “患者伤情、已实施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带时间、静脉通路情况)”; 2.现场交接:与救护车医护人员交接 “患者信息(姓名、年龄、伤情)、急救记录(如输液量、止血带时间)”,避免信息遗漏。 第四阶段:后续处理 ◦ 现场清理: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如用过的纱布、针头),配合交警保护事故现场(标记车辆位置、血迹位置); ◦ 医院内处置:急诊科开启 “批量伤员绿色通道”,按分诊级别分流至 ICU(危重)、外科病房(中度)、门诊(轻度),术后 24 小时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如开放性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三)关键注意事项1. 急救人员需做好自我防护: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避免接触患者血液 / 体液(防传染病传播); 2. 避免过度急救:如对无呼吸心跳的患者,先判断颈动脉搏动(触摸 5-10 秒),确认骤停后再行心肺复苏,不盲目抢救; 3. 记录完整:全程记录 “急救时间、操作内容、患者反应”,为后续医疗纠纷处理与急救总结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