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各系统主要疾病共性护理程序梳理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第一部分 新生儿系统疾病
一、新生儿窒息1. 诊断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P92)• 核心依据:出生后 1 分钟 / 5 分钟 Apgar 评分≤7 分(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 • 辅助依据:宫内窘迫史(如胎心<100 次 / 分、羊水粪染)、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皮肤苍白 / 发绀。 2. 病情评估与观察• 生命体征:每 5 分钟监测心率(目标>100 次 / 分)、呼吸(目标 30-60 次 / 分)、SpO₂(目标≥95%)、体温(维持 36.5-37.5℃); • 意识状态:观察有无嗜睡、昏迷(提示缺氧缺血性脑病); • 反射:评估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 / 消失提示神经损伤); • 器官功能:监测尿量(<1ml/kg/h 提示肾灌注不足)、有无惊厥(抽搐次数 / 持续时间)。 3. 检查化验• 血气分析:pH<7.25、PaCO₂>60mmHg、PaO₂<50mmHg 提示呼吸衰竭; • 血糖:低血糖(<2.2mmol/L)发生率高,需即刻监测; • 头颅超声 / CT:排查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 • 血生化:监测电解质(低钾、低钙易诱发惊厥)、心肌酶(排除心肌损伤)。 4. 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急症处理(黄金 3 分钟复苏,第七版 P93)• 遵循 ABCDE 流程: ① A(气道):清理口鼻分泌物(吸痰负压 80-100mmHg),仰头提颏开放气道; ② B(呼吸):无自主呼吸时,立即予气囊面罩通气(频率 40-60 次 / 分,压力 20-30cmH₂O),胸廓起伏为有效; ③ C(循环):心率<60 次 / 分时,予胸外按压(双拇指法,深度 1.5-2cm,频率 120 次 / 分,按压:通气 = 3:1); ④ D(药物):心率持续<60 次 / 分,予肾上腺素 1:10000 溶液 0.1-0.3ml/kg 脐静脉推注; ⑤ E(评估):每 30 秒评估心率、呼吸,直至生命体征稳定。 6. 护理措施(含用药与特殊护理)• 呼吸支持:重度窒息者予机械通气(PEEP 4-6cmH₂O),撤机后过渡到鼻导管吸氧; • 体温管理:置于暖箱(早产儿温度 35℃,足月儿 32-34℃),湿度 60%-70%; • 喂养护理:轻度窒息者生后 6 小时开始经口喂养,重度者予肠外营养(静脉输注葡萄糖 + 氨基酸); • 用药护理: ◦ 维生素 K₁ 1mg im(生后立即用,预防出血); ◦ 苯巴比妥(惊厥时用,负荷量 20mg/kg,维持量 5mg/kg/d,监测呼吸抑制)。 7.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维持脑灌注压(收缩压早产儿≥45mmHg,足月儿≥50mmHg),避免血压骤升骤降; • 颅内出血: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肩抬高 15-30°,避免头皮静脉穿刺; •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监测体温(>38℃查血常规 + 血培养)。 8. 健康教育(专项文档形式)
新生儿窒息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手册
(一)居家护理核心要点1. 环境管理:保持室温 22-24℃,湿度 50%-60%,避免强光直射(保护视网膜),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对流风)。 2. 喂养指导: ◦ 足月儿:生后 6-12 小时开始母乳喂养,按需喂养(每 2-3 小时 1 次,每次 15-20 分钟); ◦ 早产儿 / 重度窒息儿:遵医嘱用早产儿配方奶,奶量从 5ml/kg 开始,每日递增 5-10ml/kg,观察有无呕吐、腹胀。 1. 皮肤护理:每日温水擦浴(水温 38-40℃),重点清洁颈部、腋窝、腹股沟,脐带未脱落前用碘伏消毒残端(每日 2 次),避免沾水。 (二)病情观察与应急处理1.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 呼吸:呼吸急促(>60 次 / 分)、暂停>20 秒、口唇发绀; ◦ 喂养:拒奶超过 8 小时、呕吐频繁(每日>5 次)、尿量<6 次 / 日; ◦ 神经:嗜睡、尖叫、抽搐、肢体僵硬。 1. 日常监测:每日测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10% 为正常,10 天内恢复出生体重)、体温(腋温 36-37.2℃)。 (三)复查与康复指导1. 复查时间:生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到儿童保健科复查,重点评估神经发育(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听力(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需复筛)、视力(排除视网膜病变)。 2. 康复训练:若存在运动发育迟缓(如 3 个月不能抬头),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被动操(每日 2 次,每次 10 分钟),如上肢伸展、下肢蹬踏训练。
二、新生儿败血症
1. 诊断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P101)• 临床表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早产儿多见)、少吃少哭少动、黄疸退而复现或加重、皮肤瘀点瘀斑; • 实验室依据:血培养阳性(金标准)、血常规 WBC>20×10⁹/L 或<5×10⁹/L、C 反应蛋白(CRP)>10mg/L。 2. 病情评估与观察• 感染征象:每 4 小时测体温(发热者予物理降温,避免退热药)、观察皮肤有无新发出血点; • 循环状态:监测血压(早产儿收缩压<45mmHg 提示休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秒提示灌注不足); • 器官功能:观察有无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前兆)、呼吸急促(肺炎并发症)、惊厥(化脓性脑膜炎)。 3. 检查化验• 病原学:血培养(需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至少 2 套)、尿培养、脑脊液培养(怀疑脑膜炎时); • 炎症指标:CRP(每日复查,降至正常提示感染控制)、降钙素原(PCT>2ng/ml 提示严重感染); • 影像学:胸部 X 线(排查肺炎)、头颅超声(早产儿排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 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急症处理• 抗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冰凉时,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20ml/kg,30 分钟内),必要时用多巴胺(5-10μg/kg/min)升压; • 抗感染: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 + 头孢噻肟),血培养结果出来后调整为敏感抗生素,疗程 7-14 天; • 对症:惊厥时予苯巴比妥,黄疸加重时予蓝光治疗。 6. 护理措施(含用药与特殊护理)• 隔离护理:置于单间,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前后洗手),医疗器械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 用药护理:抗生素现配现用(头孢类药物配置后 2 小时内输注),监测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 • 营养支持:不能经口喂养者予静脉营养(葡萄糖 + 脂肪乳 + 氨基酸),热量目标 100-120kcal/kg/d; • 皮肤护理:每日检查皮肤黏膜(尤其是脐部、臀部),发现破损及时消毒(用 0.5% 聚维酮碘)。 7.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观察有无尖叫、前囟膨隆、颈项强直,一旦出现立即做脑脊液检查;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禁食可疑患儿,胃肠减压,监测腹围(每日测量 2 次,增加>1cm 提示腹胀加重); • 感染性休克:维持尿量>1ml/kg/h,监测血气(避免代谢性酸中毒)。 8. 健康教育(专项文档形式)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手册
(一)治疗配合与居家护理
1. 用药指导: ◦ 出院后需继续口服抗生素者(如阿莫西林),严格按剂量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完成全疗程(通常 7-10 天); ◦ 观察药物副作用:出现皮疹、腹泻、呕吐时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换药。 1. 喂养与营养: ◦ 母乳喂养:母亲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促进乳汁分泌; ◦ 配方奶喂养:按患儿体重计算奶量(每日 150-200ml/kg),分 8-10 次喂养,避免一次喂过多(防呕吐)。 1. 环境与卫生: ◦ 减少探视:出院后 1 个月内避免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 物品消毒: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10 分钟),患儿衣物单独清洗(用婴儿专用洗衣液),阳光下暴晒。 (二)病情监测与应急处理1. 重点观察指标: ◦ 体温:每日测腋温 3 次(上午 8 点、下午 2 点、晚上 8 点),>37.5℃或<36℃需警惕; ◦ 精神状态:正常应为清醒时活泼、哭声响亮,若出现嗜睡、哭声微弱、拒奶,需立即就医; ◦ 皮肤:观察有无黄疸加重(面部→躯干→四肢)、皮肤瘀点(新出现需警惕出血倾向)。 1. 应急处理流程: ◦ 出现上述异常时,先测体温、记录症状(如拒奶时长、黄疸范围); ◦ 立即前往新生儿科就诊,告知医生 “新生儿败血症病史” 及目前用药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三)复查与长期管理1. 复查计划: ◦ 出院后 1 周:复查血常规、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 出院后 1 个月:复查肝功能(排除药物性肝损伤)、生长发育评估(体重、身高是否达标); ◦ 早产儿 / 重症患儿:每 3 个月复查神经发育(如 6 个月会坐、12 个月会走为正常)。 1. 预防再感染: ◦ 避免接触生病人员(如感冒、腹泻者); ◦ 按时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需在感染控制后补种); ◦ 定期做儿童保健(每 3 个月 1 次),及时发现营养性疾病(如贫血、维生素 D 缺乏)。
第二部分 营养障碍疾病
一、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1. 诊断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P125)1、临床表现: ◦ 初期(3 个月左右):易激惹、夜啼、多汗、枕秃; ◦ 激期:骨骼改变(方颅、肋骨串珠、手镯征、O 型腿 / X 型腿)、肌肉松弛(坐站延迟); • 实验室依据:血清 25-(OH) D₃<20ng/ml(确诊指标)、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 影像学:长骨 X 线示干骺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激期特征)。 2. 病情评估与观察• 骨骼发育:定期测量头围(方颅者增长过快)、胸围(肋骨串珠程度)、下肢畸形(O 型腿 / X 型腿,膝关节间距>3cm 为明显畸形); • 神经精神:观察有无烦躁、睡眠不安(初期主要表现); • 生长发育:对比同龄儿童,评估坐、站、走时间(如 10 个月不能扶站提示发育延迟)。 3. 检查化验• 血清学:血清 25-(OH) D₃(首选)、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 • 影像学:长骨 X 线(腕骨或胫骨,激期需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 骨密度:重症患儿可查(骨密度降低提示骨矿化不良)。
4. 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急症处理(无急症,重点在规范治疗)• 惊厥处理: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并发症)发作时,立即予 10% 葡萄糖酸钙 5-10ml 稀释后缓慢静推(1ml/min),避免钙剂外渗(致组织坏死),同时吸氧、保持安静。 6. 护理措施(含用药与特殊护理)• 维生素 D 补充: ◦ 口服:初期 400-800IU/d,激期 2000-4000IU/d,连服 1 个月后改为 400IU/d 维持(至 2 岁); ◦ 肌内注射:重症 / 口服困难者,予维生素 D₃ 30 万 IU im,1 个月后复查,必要时再注射 1 次; • 钙剂补充:伴低钙者,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 500mg 元素钙),与维生素 D 同服(促进吸收); • 日照指导:每日户外活动 1-2 小时(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暴露面部、手臂皮肤),避免暴晒; • 畸形护理:O 型腿 / X 型腿患儿,避免过早站立、行走,必要时用支具矫正(需骨科医生指导)。 7.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监测血钙(<1.75mmol/L 为低钙血症),补充维生素 D 时同步补钙,避免突然停用维生素 D(致血钙骤降); • 骨骼畸形加重:避免患儿长时间站立、行走(尤其是激期),坐姿保持正确(避免弯腰驼背),定期复查骨骼 X 线(评估畸形改善情况)。
8. 健康教育(专项文档形式)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手册 (一)D 补充与饮食指导 1. 补充方案(按年龄分段): ◦ 0-1 岁婴儿: ▪ 母乳喂养儿: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400IU/d(每日 1 粒,挤入母乳中),不可漏服; ▪ 配方奶喂养儿:每日配方奶>1000ml 时,可减少至 200IU/d(配方奶中含维生素 D); ◦ 1-2 岁幼儿:400IU/d 维持,至 2 岁后可根据日照情况调整(夏季户外活动多可暂停,冬季继续补充); ◦ 激期患儿:遵医嘱服用大剂量维生素 D(如 2000IU/d),不可自行加量(防维生素 D 中毒,表现为呕吐、高钙血症)。 1. 饮食调整: ◦ 增加高钙食物:牛奶(每日 500ml)、鸡蛋(1 个 / 日)、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避免影响吸收的食物:少给患儿吃高糖、高盐食物(如糖果、咸菜),以免影响钙吸收; ◦ 辅食添加:6 个月后逐步添加蛋黄、肝泥(含维生素 D),7 个月后添加肉末、鱼泥(补充钙和蛋白质)。 (二)日照与活动指导1. 日照时间与方法: ◦ 时间:每日 10:00 前或 16:00 后(紫外线适中,避免晒伤),每次 30 分钟 - 1 小时; ◦ 方法:暴露面部、颈部、手臂、小腿皮肤(避免穿长袖长裤),冬季可在阳台(玻璃会阻挡紫外线,需开窗); ◦ 注意:夏季日照强时,戴帽子防晒,避免暴晒(防皮肤灼伤)。 1. 活动与畸形预防: ◦ 0-6 个月婴儿:多做被动操(如抬腿、伸臂,每日 2 次,每次 10 分钟),促进骨骼发育; ◦ 7-12 个月婴儿:不可过早扶站(如 6 个月前),可练习爬行(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 1-2 岁幼儿:O 型腿 / X 型腿轻度者,可做 “夹球训练”(双腿夹球站立,每日 2 次,每次 5 分钟),严重者需遵医嘱用支具(夜间佩戴,不可自行取下)。 (三)病情监测与复查1. 日常观察: ◦ 症状改善:激期患儿服用维生素 D 1 个月后,观察夜啼、多汗是否减轻,骨骼畸形是否停止进展; ◦ 生长发育:每月测量身高、体重(记录在生长曲线表上),对比同龄儿童,若增长缓慢需就医(排除其他营养问题); ◦ 中毒警惕:补充大剂量维生素 D 时,若出现呕吐、便秘、精神萎靡,需立即停药并查血钙(防高钙血症)。 1. 复查计划: ◦ 激期患儿:首次服药 1 个月后复查血清 25-(OH) D₃、血钙、血磷(评估治疗效果); ◦ 恢复期患儿:每 3 个月复查 1 次,至 2 岁后改为每 6 个月 1 次(儿童保健科); ◦ 畸形患儿:每 6 个月查下肢 X 线(评估矫正情况),直至畸形改善。
第三部分 消化系统疾病
一、小儿腹泻病1. 诊断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P158)
1、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 次)、性状改变(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黏液便),可伴呕吐、发热、脱水; • 病因分型: ◦ 感染性:轮状病毒(秋冬多见,蛋花汤样便)、致病性大肠杆菌(夏季多见,黏液便); ◦ 非感染性:喂养不当(如突然换奶、辅食过多)、气候因素(受凉致肠蠕动加快); • 脱水评估:轻 / 中 / 重度脱水(如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尿量减少程度)。 2. 病情评估与观察• 排便情况:记录大便次数、量(称重法:1g=1ml)、性状(区分感染性 / 非感染性); • 脱水监测:每小时观察尿量(<1ml/kg/h 提示脱水)、前囟(凹陷程度)、皮肤弹性(捏起后恢复时间>2 秒为重度); • 循环状态:监测心率(>160 次 / 分提示脱水休克)、血压(下降提示重度脱水)、精神状态(嗜睡 / 烦躁); • 电解质:观察有无低钾(腹胀、肌张力低下)、低钙(惊厥)。 3. 检查化验• 大便常规:感染性腹泻可见白细胞>10/HP 或红细胞,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快速试纸法); • 血生化:重度脱水查电解质(血钾<3.5mmol/L 为低钾,血钠<130mmol/L 为低渗性脱水)、血气分析(pH<7.35 为代谢性酸中毒); •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 WBC>15×10⁹/L、中性粒细胞>70%。 4. 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急症处理(重度脱水休克)• 液体复苏:快速输注 2:1 等张含钠液(20ml/kg),30 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纠正休克; • 纠正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pH<7.2)时,予 5% 碳酸氢钠(5ml/kg,稀释后静滴); • 补钾:尿量>30ml/h 后,予 10% 氯化钾(浓度<0.3%)静滴,避免静脉推注(致心律失常)。 6. 护理措施(含用药与特殊护理)• 补液护理: ◦ 口服补液:轻中度脱水用口服补液盐 Ⅲ(ORS),每次 10-20ml,5-10 分钟喂 1 次,避免一次大量喂(防呕吐); ◦ 静脉补液:重度脱水建立双静脉通路,按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原则,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 • 饮食调整: ◦ 母乳喂养:继续喂养,暂停辅食; ◦ 配方奶喂养:换成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减轻肠道负担),腹泻停止后逐渐过渡到原奶; ◦ 辅食添加:6 个月以上患儿,予米汤、稀粥(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高糖食物; • 用药护理: ◦ 抗病毒:轮状病毒腹泻用利巴韦林(仅重症,遵医嘱); ◦ 益生菌:双歧杆菌(饭后服用,调节肠道菌群); ◦ 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空腹服用,与其他药间隔 1 小时,防影响吸收); • 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肥皂),蘸干后涂氧化锌软膏,暴露臀部 30 分钟 / 次(防红臀)。 7.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红臀(尿布皮炎):轻度(皮肤发红)涂氧化锌,重度(破溃渗液)用康复新液湿敷(每日 2 次,每次 15 分钟); • 低钾血症:监测血钾,口服补钾(10% 氯化钾口服液,稀释在牛奶或水中),避免空腹(防胃肠刺激); • 病毒性心肌炎: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心音低钝,查心肌酶(CK-MB 升高提示损伤)。 8. 健康教育(专项文档形式)
小儿腹泻病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手册
(一)居家护理核心(补液 + 饮食 + 皮肤)1. 口服补液盐(ORS)正确使用: ◦ 配置:1 袋 ORS 用 250ml 温开水溶解(不可用开水或矿泉水),搅拌均匀,配置后 24 小时内用完(剩余丢弃); ◦ 喂法:<6 个月婴儿,每次 5-10ml(用小勺喂);6 个月 - 2 岁幼儿,每次 10-20ml,每 5-10 分钟 1 次,腹泻停止后停用; ◦ 观察:喂服后若尿量增多(每日>6 次)、前囟饱满,提示补液有效;若呕吐频繁(喂后立即吐),需及时就医(改为静脉补液)。 1. 饮食护理禁忌与推荐: ◦ 禁忌食物: ▪ 油腻:油炸食品、肥肉(加重肠道负担); ▪ 高糖:糖果、果汁、甜饮料(致渗透性腹泻加重); ▪ 生冷:冰淇淋、生水果(刺激肠道,肠蠕动加快); ◦ 推荐食物: ▪ 0-6 个月:母乳 / 低乳糖配方奶; ▪ 6 个月以上:米汤、稀粥、烂面条、蒸苹果(含果胶,收敛止泻)。 1. 臀部护理步骤: ◦ 清洁:大便后用流动温水清洗臀部(从前向后,防尿路感染),轻轻蘸干(不可用力擦,防皮肤破损); ◦ 保护:涂氧化锌软膏(薄涂一层,覆盖发红皮肤),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尿布(避免纸尿裤,或每 2 小时更换 1 次); ◦ 观察:若皮肤发红范围扩大、出现破溃,暂停纸尿裤,用 “烤灯”(距离 30cm,每次 10 分钟,每日 2 次),保持干燥。 (二)病情监测与应急就医1.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提示重度脱水 / 并发症): ◦ 脱水:尿量<3 次 / 日(婴儿<6 次 / 日)、前囟深陷、皮肤捏起后不恢复、口唇极干; ◦ 循环: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精神萎靡(叫名字无反应)、心率>160 次 / 分; ◦ 其他:持续呕吐(>6 小时不能进食)、高热(>39℃持续不退)、大便带血(黏液脓血便,提示细菌感染)。 1. 日常记录: ◦ 表格记录:每日记录大便次数、量(如 “稀水样便 3 次,共约 200ml”)、尿量(如 “上午尿湿 2 片尿布”)、进食量; ◦ 就医时携带:记录表格、大便样本(用干净容器装,1 小时内送检),方便医生判断病因。 (三)预防复发与卫生指导1. 预防措施: ◦ 饮食卫生: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10 分钟),辅食制作前洗手,食材新鲜(避免剩菜); ◦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给患儿洗手(用肥皂,搓揉 20 秒以上),家长接触患儿后洗手; ◦ 避免诱因:季节交替(秋冬轮状病毒高发)时,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游乐场),注意腹部保暖(穿肚兜)。 1. 疫苗接种: ◦ 轮状病毒疫苗:6 个月 - 3 岁患儿,每年 9-10 月接种(口服,可有效降低重症腹泻发生率); ◦ 注意: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1-2 天,无需特殊处理),若腹泻加重需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