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术疾病护理问题及答案:膝关节、股骨颈、腰椎压缩性骨折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一、膝关节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单髁置换术)患者1. 急诊处理(非急性手术,重点在基础病控制与疼痛管理)• 疼痛干预:急性期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0.3g po q12h),避免长期使用(防胃肠道损伤,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P389); • 基础病紧急管控:高血压患者予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 10mg 舌下含服),控制收缩压<160/100mmHg;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空腹血糖控制<8.3mmol/L(P456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 体位护理:避免膝关节过度屈伸(取屈膝 15°-30° 卧位),减轻关节负重(P658 关节炎护理原则)。 2. 重要检查化验(依据第七版 “骨科术前评估” 要求) 检查类别 | 具体项目 | 临床意义(异常标准) | | | WBC>10×10⁹/L 提示感染,PT>16 秒提示凝血异常 | | | 空腹血糖>8.3mmol/L、HbA1c>7% 需调整降糖方案 | | | 白蛋白<35g/L 提示营养不足,肌酐>133μmol/L 提示肾损伤 | | | X 线示关节间隙狭窄,MRI 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单髁置换适应证) | | | 排除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ASA 分级≥Ⅲ 级需心内科会诊) | 3. 术前评估(紧扣第七版 “围手术期综合评估”)• 基础病评估: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目标:术前<140/90mmHg)、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目标:术前 3 天空腹 4.4-8.3mmol/L,餐后 2 小时<11.1mmol/L,P456); • 营养评估:BMI(<18.5kg/m² 为营养不良)、白蛋白(≥35g/L 为正常,低则需补充); • 关节功能评估:膝关节活动度(正常 135°-150°,记录受限程度)、疼痛 NRS 评分(>7 分需术前镇痛); • 手术风险评估:ASA 分级(≤Ⅱ 级可行手术,Ⅲ 级需多学科会诊)、出血风险(凝血功能 + 术前停用抗凝药 5-7 天)。 4. 术后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按优先级排序) 5. 主要护理措施(依据第七版 “骨科术后护理” 规范)• 疼痛管理:采用 PCA(患者自控镇痛)泵(吗啡 / 芬太尼),NRS 评分>4 分时追加剂量,联合冷敷(术后 48 小时内,每次 20 分钟,P659); • 血糖监测:术后每 4 小时测指尖血糖,空腹>8.3mmol/L 时予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初始剂量 0.1U/kg/h,P457); • 关节护理:术后 6 小时开始踝关节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防 DVT),第 1 天被动活动膝关节(活动度从 30° 渐增至 90°,P660); • 血压监测:每 6 小时测 BP,收缩压>150mmHg 时予降压药(如缬沙坦 80mg po),避免血压骤降(防脑灌注不足)。 6. 并发症预防(聚焦第七版 “骨科常见并发症”)• DVT 预防:术后 24 小时内予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 4000U sc qd,共 7-10 天),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每日穿戴 18 小时(P626 DVT 防控标准); • 感染预防:术前 30 分钟静滴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 2g),术后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渗液>5ml/d 需换药),体温>38.5℃时查血常规 + 伤口分泌物培养(P625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 • 血糖相关并发症:低血糖(<3.9mmol/L)时予 50% 葡萄糖 20ml iv,高血糖酮症(尿酮 +)时予小剂量胰岛素静滴(P458)。 7. 快速康复(ERAS)措施(结合第七版 “加速康复外科” 理念)• 术前:术前 1 天口服碳水化合物(如 10% 葡萄糖 500ml),避免禁食过久(P132 ERAS 术前管理); • 术中:维持体温>36℃(用加温毯),减少应激(P133); • 术后:术后 6 小时进水,12 小时进流质(如米汤),24 小时过渡至半流质;第 2 天协助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第 3 天开始主动屈膝训练(目标术后 1 周达 90°)。 8. 健康教育(具体可操作,依据第七版 “出院指导”)• 饮食:低糖(每日糖<25g)、低盐(<5g)、高蛋白(如鸡蛋 1 个 / 日、牛奶 250ml / 日),糖尿病患者避免高 GI 食物(如粥、甜点); • 活动:术后 3 个月内避免深蹲(>90°)、爬楼梯(每日≤3 层),6 个月内不剧烈运动(如跑步); • 复查:术后 1、3、6 个月复查膝关节 X 线,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加重、血糖>13.9mmol/L 时及时就诊; • 自我监测:每日测血压(早晚各 1 次)、血糖(空腹 + 餐后 2 小时),记录数值。
二、膝关节中度骨性关节炎(双室置换术)老年患者1. 急诊处理(慢性疾病,重点在疼痛与活动安全)• 疼痛控制:予对乙酰氨基酚(0.6g po q6h),避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易出血,P389); • 防跌倒护理:床栏拉起,地面防滑,协助行走(用助行器),避免独自如厕; • 基础病监测:老年患者常规测 BP、血糖(即使无病史,排除隐匿性基础病,P128 老年患者术前评估)。 2. 重要检查化验(突出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评估)• 实验室:血常规、生化(重点白蛋白、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老年患者甲减易致乏力); • 影像学:膝关节 X 线(双室间隙狭窄)、CT(评估骨赘大小)、骨密度检测(排除骨质疏松,P658); • 心肺功能:肺功能检查(FEV1/FVC>70% 为正常)、动脉血气(PaO₂<60mmHg 提示肺功能不全)。 3. 术前评估(侧重老年患者特殊性)• 器官功能:心功能(NYHA 分级,>Ⅱ 级需调整)、肾功能(eGFR<60ml/min 需减量用药); • 营养状态:MNA-SF 评分(<11 分提示营养不良,需肠内营养支持,P130); • 认知功能:MMSE 评分(<24 分提示认知障碍,需家属参与护理,P661 老年骨科护理)。 4. 术后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主要护理措施(突出双室置换特点)• 疼痛管理:联合镇痛(PCA + 口服塞来昔布 200mg q12h),术后 72 小时内冷敷(P660); • 营养支持:白蛋白<32g/L 时予肠内营养制剂(如瑞素 500ml/d),每日热量≥25kcal/kg(P130); • 关节功能训练:术后第 1 天被动活动(CPM 机,从 0° 渐增至 120°),第 3 天主动直腿抬高(每次 30 秒,10 次 / 组),第 7 天借助助行器行走(P661); • 认知干预:对认知障碍患者,用图片式康复手册,家属协助记忆训练内容。 6. 并发症预防(老年患者高风险并发症)• 假体脱位:术后 6 个月内避免膝关节内旋、过度屈曲(>120°),翻身时夹软枕于膝间(P662); • 压疮:每 2 小时翻身(用气垫床),评估 Braden 评分(<12 分需加强护理,P248); • 肺部感染:每日拍背(空心掌,从下向上),指导有效咳嗽(P136 老年患者术后肺部管理)。 7. 快速康复措施• 术前:术前 3 天开始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每次 10 秒,20 次 / 组),增强肌肉力量; • 术后:术后 24 小时内拔除导尿管(防感染),第 2 天进普食(易消化,如软饭 + 蔬菜); • 出院衔接:预约社区护士术后 1 周上门评估,指导家庭康复训练。 8. 健康教育• 活动:术后 3 个月内上下楼梯 “一步一挪”,避免提重物(>5kg); • 关节保护:佩戴护膝(尤其外出时),避免长时间站立(<30 分钟); • 营养:每日摄入钙 1000mg(如牛奶 + 钙片)、维生素 D400IU(促进钙吸收,P659); • 复查:术后 1 个月复查关节活动度,3 个月复查骨密度,出现假体松动(关节异响、疼痛)及时就诊。
三、股骨颈骨折合并低蛋白血症(人工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 急诊处理(急性骨折,重点在制动与抗休克)• 骨折制动:予下肢皮牵引(重量 3-5kg),避免患肢内收、旋转(防骨折移位加重,P645); • 容量管理:老年患者易脱水,予平衡盐液 500ml ivgtt(速度 40 滴 / 分),监测尿量(>30ml/h 为正常); • 疼痛控制:予氨酚曲马多(1 片 po q6h),避免吗啡(老年患者易呼吸抑制,P389)。 2. 重要检查化验(聚焦低蛋白与骨折评估)• 实验室:血常规(Hb<90g/L 需输血)、生化(白蛋白<30g/L 为低蛋白血症)、凝血四项(排除出血风险); • 影像学:髋关节 X 线(明确骨折类型,如 GardenⅣ 型需紧急手术)、骨盆 CT(评估髋臼骨质); • 营养评估:前白蛋白(<180mg/L 提示近期营养不足)、淋巴细胞计数(<1.5×10⁹/L 提示免疫低下)。 3. 术前评估(核心:纠正低蛋白 + 骨折风险)• 营养纠正:白蛋白<30g/L 时,予人血白蛋白 10g ivgtt qd(共 3-5 天),联合肠内营养(如能全力 500ml/d,P130); • 心肺功能:心电图排除心梗,BNP(>100pg/ml 提示心功能不全); • 手术时机:骨折后 48-72 小时内手术(减少卧床并发症,P646 股骨颈骨折手术原则)。 4. 术后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主要护理措施(低蛋白血症针对性护理)• 营养支持:术后第 1 天开始肠内营养(白蛋白>30g/L 可过渡至普食),每日蛋白摄入 1.5g/kg(如鱼肉 100g / 日); • 伤口护理:密切观察渗液(量、颜色),渗液>10ml/d 时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避免频繁换药(防感染,P647); • 体位护理:取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 30°,垫软枕于两腿间),翻身时保持患肢同步转动(P648); • 功能训练:术后第 2 天踝关节泵运动,第 3 天直腿抬高(避免髋关节屈曲>90°),第 7 天助行器行走。 6. 并发症预防(低蛋白相关并发症重点)• 伤口愈合不良:白蛋白<30g/L 时继续补充,局部用红外线照射(每日 2 次,每次 20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DVT 预防:低分子肝素(4000U sc qd)+ IPC,监测 D - 二聚体(>500ng/ml 提示高凝,P626); • 假体周围感染:术后 48 小时内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 1.5g ivgtt q8h),体温>38.5℃时查伤口分泌物培养。 7. 快速康复措施• 术前:术前 1 天口服免疫营养制剂(含精氨酸、ω-3 脂肪酸),增强免疫力; • 术后:术后 6 小时进水,12 小时进流质,避免禁食过久(减少蛋白分解); • 康复:术后 3 天内完成 “坐起 - 站立 - 行走” 三步训练,目标术后 2 周独立行走 100 米。 8. 健康教育• 饮食:多吃高蛋白(鸡蛋、牛奶)、高维生素(新鲜蔬菜)食物,避免油腻(防消化不良); • 活动:术后 3 个月内避免盘腿、深蹲、弯腰捡物(防假体脱位); • 伤口护理:出院后保持伤口干燥,2 周内避免洗澡(可擦浴); • 复查:术后 1 个月复查髋关节 X 线,3 个月复查白蛋白,出现伤口红肿、渗液、发热及时就诊。
四、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后遗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1. 急诊处理(脑梗后遗症叠加骨折,重点在安全与功能保护)• 患肢保护:予丁字鞋固定(防患肢外旋),避免牵拉患侧肢体(脑梗侧肌力差,易致关节损伤,P645); • 神经功能监测:评估脑梗侧肌力(肌力分级:0-5 级,记录患肢活动情况)、意识状态(GCS 评分); • 基础病管控:脑梗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予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 5mg po qd),控制 BP<150/90mmHg。 2. 重要检查化验(脑梗后遗症评估重点)• 实验室:血常规、凝血(脑梗患者可能用抗凝药,需监测 INR,目标 2.0-2.5)、生化(肝肾功能 + 电解质); • 影像学:髋关节 X 线(骨折类型)、头颅 CT(排除新发脑梗)、下肢血管超声(评估有无血管狭窄,P646); • 神经功能:肌力评估(记录患侧肢体肌力,如股四头肌肌力 3 级)、肌张力(排除痉挛状态)。 3. 术前评估(脑梗后遗症对手术的影响)• 肌力评估:患侧肌力<3 级时,需术后康复师协助训练,术前告知家属预后; • 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3 级提示吞咽困难,需防误吸,P412 脑梗患者护理); • 用药评估:脑梗患者若长期服阿司匹林,术前 7 天停用(换用低分子肝素桥接,P647)。 4. 术后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主要护理措施(结合脑梗后遗症康复)• 安全护理:床栏拉起,患侧床边设扶手,行走时家属全程陪同(用助行器),避免患侧单独负重; • 肌力训练:针对脑梗侧肢体,术后第 1 天开始被动关节活动(如屈膝、伸髋),第 3 天主动训练(患侧直腿抬高,每次 5 秒,5 次 / 组); • 吞咽护理:吞咽困难者予稠厚流质(如米糊),进食时抬高床头 45°,防误吸(P413); • 疼痛管理:用 NRS 评分,>4 分时予布洛芬(0.3g po q12h),避免用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如加巴喷丁)。 6. 并发症预防(脑梗患者高风险并发症)• 压疮:每 2 小时翻身(患侧卧位时垫软枕支撑),使用气垫床,评估骨隆突处皮肤(P248); • DVT:低分子肝素(4000U sc qd)+ 患侧肢体 IPC(避免过度加压),每日观察患肢肿胀(周径差>2cm 提示异常); • 假体脱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翻身时 “轴式翻身”,避免患侧肢体内收(P648)。 7. 快速康复措施• 术前:术前康复师指导家属协助患侧肢体训练(如被动屈伸),提高术后配合度; • 术后:术后 24 小时内拔除导尿管,第 2 天进普食(易消化),第 3 天协助坐起(防体位性低血压); • 康复:术后 1 周内完成患侧肢体肌力提升训练(目标肌力从 3 级升至 4 级),2 周内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 8. 健康教育• 家属指导:教会家属被动关节活动方法(如患侧髋关节屈曲≤90°)、压疮预防技巧; • 活动:术后 6 个月内避免患侧肢体过度用力(如提重物),外出时使用手杖(辅助平衡); • 脑梗管理:坚持服脑梗二级预防药(如阿司匹林 100mg po qd),定期测血压、血脂; • 复查:术后 1、3、6 个月复查髋关节 X 线 + 神经功能,出现患肢麻木加重、关节疼痛及时就诊。
五、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患者1. 急诊处理(急性疼痛与骨折稳定,第七版 P672)• 疼痛控制:予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 5mg im),NRS 评分>7 分时使用,避免长期用(防便秘,P389); • 体位制动:绝对卧床(仰卧位,垫薄枕于腰部),避免弯腰、翻身时扭曲脊柱(防骨折加重); • 生命体征监测:老年患者常规测 BP、SpO₂(排除骨折合并出血 / 肺损伤)。 2. 重要检查化验(PKP 术前评估重点) [size=11.0000pt]检查类别 | | [size=11.0000pt]临床意义(异常标准) | | | [size=11.0000pt]Hb<90g/L 提示出血,PT>16 秒需调整凝血功能 | | | [size=11.0000pt]肌酐>133μmol/L 需调整骨水泥剂量(防肾损伤) | | [size=11.0000pt]脊柱 X 线(胸腰椎正侧位)、MRI/CT | [size=11.0000pt]X 线示椎体压缩>1/3,MRI 排除椎体恶性肿瘤 / 感染 | | [size=11.0000pt]双能 X 线吸收法(DXA) | [size=11.0000pt]T 值<-2.5 提示骨质疏松(需术后抗骨松治疗) | 3. 术前评估(PKP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手术适应证:椎体压缩性骨折(新鲜,<3 个月)、疼痛剧烈(NRS>7 分)、保守治疗无效(P672); • 禁忌证评估:排除椎体后壁破裂(CT 示后壁不完整)、凝血功能障碍、感染(WBC>10×10⁹/L); • 心肺功能:心电图、肺功能(排除严重心肺疾病,ASA 分级≤Ⅲ 级)。 4. 术后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5. 主要护理措施(PKP 术后快速康复特点)• 疼痛管理:术后 6 小时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 200mg po q12h),NRS 评分<3 分时停药; • 体位护理:术后平卧 6 小时(骨水泥固化),6 小时后可翻身(轴式翻身,避免扭曲),第 1 天可坐起(P673); • 活动指导:术后第 1 天协助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第 2 天缓慢行走(避免弯腰、负重); • 骨水泥监测:观察有无下肢麻木、疼痛加重(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术后 24 小时复查脊柱 X 线。 6. 并发症预防(PKP 特有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术后监测下肢感觉 / 运动(如足背动脉搏动、肌力),渗漏致神经压迫时,立即报告医生(可能需手术减压,P673); • 椎体再骨折:术后予抗骨质疏松药(如阿仑膦酸钠 70mg po qw),每日补钙 1000mg(P674); • 感染:术前 30 分钟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术后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24 小时后换药,P673)。 7. 快速康复措施(PKP 术后早期活动优势)• 术前:术前 1 天指导轴式翻身、有效咳嗽,减少术后不适; • 术中:控制骨水泥温度(<45℃),减少组织损伤; • 术后:术后 6 小时进水,12 小时进普食,第 1 天完成 “平卧 - 坐起 - 行走” 训练,目标术后 3 天出院。 8. 健康教育• 活动:术后 3 个月内避免弯腰(>30°)、提重物(>2kg)、剧烈运动(如跳跃); • 骨质疏松管理:多晒太阳(每日 30 分钟),补充维生素 D(400IU / 日),避免饮酒、吸烟; • 复查:术后 1 个月复查脊柱 X 线,3 个月复查骨密度,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下肢麻木及时就诊; • 自我保护:日常穿防滑鞋,浴室装扶手,避免跌倒(防再骨折)。 核心依据与总结(第七版外科护理学)1. 围手术期护理:所有疾病均遵循 “术前评估 - 术中配合 - 术后监测 - 康复指导” 流程(P126-140); 2. 骨科特有护理:关节置换术后体位(外展中立位)、PKP 术后早期活动、DVT 防控(物理 + 药物)均来自 “骨科疾病护理” 章节(P625-674); 3. 合并症管理:高血压(P455)、糖尿病(P456)、低蛋白血症(P130)、脑梗后遗症(P412)护理均参照 “内科疾病外科护理” 相关内容; 4. 快速康复:ERAS 理念(术前营养、术后早期活动)贯穿全程,符合第七版 “加速康复外科在外科的应用”(P13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