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肺炎患儿护理问题解答 (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及循证依据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 一、该患儿病情观察的重点(结合第七版《儿科护理学》肺炎患儿监护原则 + 2022 年循证指南)惠儿,男,6个月,因“发热、咳嗽4d,气促 1d”入院。 惠儿 4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波动在 38.6-39.1℃,咳嗽呈阵发性,有痰不易咳出,伴有流涕、鼻塞。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给予感冒冲剂口服和退热处理。近 1d来,惠儿咳嗽渐加 重,伴有喘憋,咳嗽时有痰液咳出,痰液黏稠色黄。体格检查:T39.5℃,P160次/min,R60次/min,BP70/45mmHg,体重8kg,身长68cm。面色略苍白,精神萎靡,咽部充血,口周发绀,鼻翼扇动,有轻度的三凹征。心音低钝,律齐,腹平软,肝肋下2cm。听诊双肺可闻及较密集中细湿啰音,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WBC 14x10’/L,N0.80,L0.20。胸片显示:双肺下野点片状阴影。 请思考: 1.该惠儿病情观察的重点有哪些? 2.该惠儿目前主要的护理诊断/问题是什么? 3.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 呼吸功能监测(核心优先级)• 呼吸频率与节律:患儿目前 R60 次 /min(6 个月婴儿正常 R 为 30-40 次 /min,显著增快),需每 15-30 分钟观察 1 次,重点识别 “呼吸急促加重(>60 次 /min)、节律不规则(如呼吸暂停、双吸气)”,警惕呼吸衰竭; • 呼吸困难体征:持续观察口周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的程度,若发绀范围扩大(如面部、四肢)、三凹征加重,提示肺部通气 / 换气障碍恶化; • 血氧饱和度(SpO₂):依据 2022 年《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建议,需持续经皮监测 SpO₂(目标维持≥94%),若 SpO₂<92% 且伴发绀,需立即调整氧疗方案(如提高氧浓度),避免低氧血症损伤脑组织 [循证依据 。 2. 循环功能监测(警惕心力衰竭)• 心率与血压:患儿目前 P160 次 /min(6 个月婴儿正常 P 为 110-130 次 /min)、BP70/45mmHg(正常收缩压为 70-80mmHg),需每 30 分钟测 1 次心率,每 1 小时测 1 次血压;若心率持续>180 次 /min、血压下降(<65/40mmHg),或出现 “肝肋下增大(>3cm)、下肢水肿、尿少(<1ml/kg/h)”,提示并发心力衰竭,需立即报告医生; • 面色与精神状态:观察面色是否从 “略苍白” 转为 “青灰”,精神是否从 “萎靡” 转为 “嗜睡、烦躁不安”,前者提示循环灌注不足,后者为脑缺氧的早期表现。 3. 感染与体温监测• 体温变化:患儿目前 T39.5℃(高热),需每 1-2 小时测 1 次体温(优先腋温,避免肛温刺激),记录退热后有无反复;若高热持续>3 天、或热退复升,需警惕肺部感染加重或合并脓胸等并发症; • 感染指标关联:结合血常规 WBC14×10⁹/L(正常 6-17.5×10⁹/L)、N0.80(正常 0.40-0.75,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观察用药后(如抗生素)患儿咳嗽、咳痰(黄稠痰)是否减轻,若痰液量增多、颜色加深,提示感染控制不佳。 4. 痰液与营养状态监测• 痰液特征:记录痰液量(如咳嗽时是否有痰液咳出、量多少)、颜色(黄稠→白稀提示感染好转)、黏稠度,若痰液持续黏稠导致咳嗽无力咳出,需及时调整呼吸道护理方案; • 进食与尿量:观察患儿喂奶量(是否较平时减少>1/3)、有无呛咳(警惕误吸加重肺炎),记录尿量(每日需≥40ml/kg),若进食少、尿少,提示液体不足或营养失调,需加强营养支持。 二、该患儿目前主要的护理诊断 / 问题(依据 NANDA-I 分类 + 儿科护理特点) [size=11.0000pt]护理诊断 / 问题 | [size=11.0000pt]诊断依据(结合患儿临床表现) | [size=11.0000pt]1. 气体交换受损 | [size=11.0000pt]与肺部炎症导致肺泡通气 / 换气障碍有关;表现为 R60 次 /min(增快)、口周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胸片示双肺下野点片状阴影 | [size=11.0000pt]2. 清理呼吸道无效 | [size=11.0000pt]与痰液黏稠、婴儿咳嗽反射弱(6 个月婴儿咳嗽中枢未成熟)、气道狭窄有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有痰不易咳出,痰液黏稠色黄 | | [size=11.0000pt]与肺部细菌感染(WBC 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关;表现为 T39.5℃(高热),既往体温波动 38.6-39.1℃ | [size=11.0000pt]4.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 [size=11.0000pt]与肺部感染加重肺循环阻力、心肌缺氧有关;表现为 P160 次 /min(增快)、肝肋下 2cm(轻度增大)、面色苍白 | [size=11.0000pt]5.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 [size=11.0000pt]与高热消耗增加、咳嗽导致进食减少(婴儿因不适拒奶)有关;表现为精神萎靡,需监测喂奶量变化 | [size=11.0000pt]6. 焦虑(患儿家属) | [size=11.0000pt]与患儿病情危重(气促、发绀)、家属对疾病预后担忧有关;表现为家属可能频繁询问病情、情绪紧张 |
三、应采取的护理措施1. 改善气体交换:氧疗与环境管理• 氧疗护理:依据 2022 年指南建议,患儿 SpO₂<94% 伴发绀,需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 0.5-1L/min)或面罩吸氧(氧浓度 30%-40%),氧温维持 37℃左右(避免冷氧刺激气道);每小时检查氧导管是否通畅(防止鼻塞堵塞),监测 SpO₂,待 SpO₂稳定≥94%、发绀消失后,逐渐降低氧浓度至停用 [循证依据 ; • 环境控制:保持病室温度 22-24℃、湿度 55%-65%(湿度不足会加重痰液黏稠),避免空气干燥;病室定时通风(每日 2 次,每次 15-20 分钟),减少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取 “头高位或半卧位”(抬高床头 15-30°),减轻肺部淤血,改善通气。 2. 清理呼吸道:促进痰液排出(循证支持的物理护理)• 雾化吸入: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雾化(每次 5-10 分钟,每日 3-4 次),依据 2022 年指南,生理盐水雾化可稀释痰液、湿润气道,无药物副作用,尤其适合婴儿 [循证依据 ;雾化后轻拍背部(手法:手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力度以患儿不哭闹为宜),促进痰液松动; • 吸痰护理:若痰液黏稠堵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加重,需严格无菌操作下经鼻 / 经口吸痰(负压 0.02-0.04MPa,吸痰时间<10 秒 / 次),吸痰前给予 100% 氧 2 分钟,避免吸痰导致低氧血症;吸痰后观察痰液性状,记录吸痰量。 3. 体温管理:安全退热(避免婴儿体温骤降)• 物理降温:T>38.5℃时,用温毛巾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防止婴儿皮肤吸收中毒),或使用退热贴(贴于前额);若患儿寒战,需先保暖,待寒战缓解后再降温; • 药物降温:依据第七版《儿科护理学》,6 个月婴儿可遵医嘱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 10-15mg/kg,每 4-6 小时 1 次,24 小时不超过 4 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服药后 30 分钟 - 1 小时监测体温,观察退热效果,记录出汗情况(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 4. 预防心力衰竭:循环监护与休息• 休息保障: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如避免频繁搬动、大声说话),让患儿卧床休息(可由家属怀抱安抚,减少哭闹),降低心肌耗氧量;若患儿烦躁不安,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避免哭闹加重心率增快; • 液体管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婴儿输液速度 5-8ml/kg/h),用输液泵精准控制,避免输液过快增加心脏负荷;观察有无心力衰竭加重迹象(如心率>180 次 /min、肝肋下增大至 3cm 以上),若出现立即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 5. 营养支持:保证能量摄入(避免误吸)• 喂养方式:采用 “少量多次” 喂养(每 2-3 小时喂 1 次,每次喂奶量 50-80ml,根据患儿耐受度调整),喂奶时抬高患儿头部 30-45°,喂奶后轻拍背部排出空气,避免呛咳导致误吸;若患儿拒奶,可经鼻饲管喂养(遵医嘱),保证每日能量摄入(婴儿每日需 100-120kcal/kg); • 液体补充:若患儿进食少、出汗多,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如葡萄糖盐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尿量(每日≥40ml/kg),避免脱水。 6. 用药护理与家属指导• 抗生素护理:患儿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用药时严格核对剂量(按体重计算),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腹泻、呕吐),若出现立即停药; • 家属指导:向家属讲解肺炎护理要点(如回家后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处),指导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咳嗽加重需及时复诊),安抚家属焦虑情绪,鼓励其参与护理(如协助喂奶、安抚患儿),提升治疗配合度。 近年循证依据说明1. [循证依据 1] 2022 年《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2 年版)》:建议对肺炎患儿常规监测经皮 SpO₂,SpO₂<92% 时需启动氧疗,目标维持 SpO₂≥94%,可降低低氧性脑损伤风险; 2. [循证依据 2] 2021 年《Pediatrics》期刊研究:生理盐水雾化可显著降低婴儿肺炎患儿痰液黏稠度,提高咳嗽排痰效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优于药物雾化(如支气管扩张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