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各系统疾病并发症及预防、识别、应急处理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 依据《外科护理学》(第7版) 一、外科基础系统(体液失衡、休克、围手术期)(一)休克(低血容量性 / 感染性)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size=11.0000pt]早期:尿量<30ml/h、血氧饱和度<90%;晚期:肝酶升高(黄疸)、血小板<100×10⁹/L | [size=11.0000pt]1. 尽早纠正休克(如失血性休克快速补液,感染性休克早期抗感染);2. 避免滥用血管收缩剂;3. 监测器官功能(每 4 小时查血气、肝肾功能) | [size=11.0000pt]1. 器官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衰竭)、CRRT(肾衰竭);2. 控制原发病:感染性休克用广谱抗生素,失血性休克手术止血;3. 纠正代谢紊乱(如高钾血症用钙剂) | [size=11.0000pt]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size=11.0000pt]皮肤黏膜瘀斑、伤口渗血不止、呕血 / 黑便,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秒 | [size=11.0000pt]1. 快速改善微循环(补液 + 血管活性药);2. 感染性休克早期清除感染灶;3. 避免大量输注库存血(>1000ml 需补充新鲜血浆) | [size=11.0000pt]1. 抗凝:低分子肝素 5000U 皮下注射(无活动性出血时);2. 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 10-15ml/kg;3. 局部止血:伤口用凝血酶纱布压迫 | (二)术后共性并发症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术后出血(24 小时内 / 迟发性) | [size=11.0000pt]24 小时内:切口渗血>100ml/h、血压下降>20mmHg;迟发性(3-5 天):引流液变红、腹胀 | [size=11.0000pt]1. 术前纠正凝血异常(如血小板<50×10⁹/L 输血小板);2. 术后 6 小时内制动,避免剧烈咳嗽;3. 监测引流液(每 30 分钟记录 1 次) | [size=11.0000pt]1. 少量出血:局部压迫止血 + 静脉用氨甲环酸;2. 大量出血:立即禁食禁饮,建立双静脉通路补液,准备手术止血 | [size=11.0000pt]手术部位感染(SSI) | [size=11.0000pt]术后 3-5 天:切口红肿热痛、渗液(脓性),体温>38.5℃,白细胞>12×10⁹/L | [size=11.0000pt]1. 术前 30 分钟预防性用抗生素(如头孢类);2.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3. 术后切口换药(每 2-3 天 1 次,渗液多时随时换) | [size=11.0000pt]1. 浅部感染:拆除缝线引流,用生理盐水 + 庆大霉素冲洗;2. 深部感染: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调整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 | [size=11.0000pt]深静脉血栓(DVT) | [size=11.0000pt]下肢肿胀(周径差>3cm)、皮温升高、Homans 征阳性(足背屈时小腿疼痛) | [size=11.0000pt]1. 术后 6 小时开始踝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2. 高风险者(如骨科大手术)穿弹力袜 + 低分子肝素抗凝;3. 避免下肢静脉穿刺 | [size=11.0000pt]1. 立即制动(避免按摩下肢);2. 抗凝:低分子肝素 4000U 皮下注射 q12h;3. 溶栓:发病<48 小时用尿激酶(需排除出血风险) | 二、外科感染系统(一)破伤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呼吸频率>30 次 / 分、发绀、三凹征(胸骨上窝 / 锁骨上窝 / 肋间隙凹陷),血氧饱和度<85% | [size=11.0000pt]1. 彻底清创(3% 过氧化氢冲洗伤口);2. 早期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3.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 [size=11.0000pt]1. 立即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2. 静脉推注地西泮 10-20mg 控制呼吸肌痉挛;3. 高流量吸氧(6-8L/min) | | [size=11.0000pt]咳嗽、咳脓痰,肺部听诊湿啰音,体温>38.5℃,血常规白细胞>15×10⁹/L | [size=11.0000pt]1. 定时翻身拍背(每 2 小时 1 次);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3. 避免患者长期卧床 | [size=11.0000pt]1. 留取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 雾化吸入(氨溴索 + 生理盐水)稀释痰液;3. 必要时支气管镜吸痰 | (二)全身性感染(脓毒症)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血压<90/60mmHg、心率>100 次 / 分、皮肤湿冷,乳酸>2mmol/L | [size=11.0000pt]1. 尽早清除感染灶(如脓肿切开引流);2. 2 小时内启动广谱抗生素治疗(如碳青霉烯类);3. 监测乳酸水平(每 2 小时 1 次) | [size=11.0000pt]1. 液体复苏:30ml/kg 晶体液快速输注;2. 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 0.1-0.5μg/(kg・min)维持血压;3. 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 [size=11.0000p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size=11.0000pt]呼吸急促(>28 次 / 分)、顽固性低氧(氧合指数<200mmHg),胸片示双肺浸润影 | [size=11.0000pt]1. 控制感染,避免过度输液;2. 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92%);3. 避免高浓度吸氧(<60%) | [size=11.0000pt]1. 呼吸机 PEEP 模式(5-10cmH₂O);2. 限制液体入量(负平衡 500-1000ml/d);3. 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潮气量 6-8ml/kg) | 三、损伤系统(一)烧伤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烧伤休克(48 小时内) | [size=11.0000pt]尿量<0.5ml/(kg・h)、血压下降(成人<90/60mmHg)、烦躁 / 淡漠,口渴明显 | [size=11.0000pt]1. 第一个 24 小时按公式补液(体重 × 面积 ×1.5ml+2000ml);2. 前 8 小时输总量 1/2;3. 监测尿量(每小时记录) | [size=11.0000pt]1. 加快补液速度(晶体液优先);2. 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补氯化钾);3. 必要时用多巴胺提升血压(2-5μg/(kg・min)) | | [size=11.0000pt]创面红肿扩大、渗液增多(脓性)、有臭味,体温>39℃,血培养阳性 | [size=11.0000pt]1. 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乳膏;2. 暴露疗法(头面颈烧伤),保持室温 28-32℃;3. 定期做创面细菌培养 | [size=11.0000pt]1.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如万古霉素);2. 创面湿敷(0.5% 聚维酮碘);3. 严重感染需切痂植皮 | [size=11.0000pt]瘢痕挛缩(恢复期) | [size=11.0000pt]关节活动受限(如手指不能伸直)、皮肤僵硬,影响外观(如面部瘢痕) | [size=11.0000pt]1. 创面愈合后早期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压力 20-30mmHg);2. 指导关节功能锻炼(如手指屈伸训练);3. 避免创面长期受压 | [size=11.0000pt]1. 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软化瘢痕);2. 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激光);3. 严重挛缩需手术松解 | (二)骨折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 [size=11.0000pt]骨折后 12-36 小时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胸片示 “暴风雪样” 阴影 | [size=11.0000pt]1. 骨折后早期制动(避免随意搬动);2.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3. 监测血氧饱和度(每小时 1 次) | [size=11.0000pt]1. 立即吸氧(8-10L/min),必要时气管切开;2. 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20mg 静脉滴注;3. 抗凝:低分子肝素 5000U 皮下注射 | [size=11.0000pt]骨不连(术后 3-6 个月) | [size=11.0000pt]骨折部位疼痛、异常活动,X 线示骨折线清晰、无骨痂形成 | [size=11.0000pt]1. 术前改善营养(血清白蛋白>35g/L);2. 术中避免过度剥离骨膜;3. 术后避免过早负重 | [size=11.0000pt]1. 植骨手术(自体骨移植);2. 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3. 补充钙和维生素 D(促进骨愈合) | 四、普外科系统(一)急性阑尾炎(术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术后 2-3 天切口红肿、疼痛加剧,渗液(黄色脓性),体温>38℃ | [size=11.0000pt]1.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护切口(避免污染);2. 术后切口换药(每 2 天 1 次);3. 化脓性阑尾炎术前用抗生素 | [size=11.0000pt]1. 拆除缝线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2. 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克肟);3. 保持切口干燥,避免摩擦 | | [size=11.0000pt]术后 1-2 周出现阵发性腹痛,排气排便减少,腹部 X 线示肠管扩张、气液平 | [size=11.0000pt]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24 小时内);2. 避免长期卧床;3. 饮食循序渐进(流质→半流质→软食) | [size=11.0000pt]1. 禁食禁饮,胃肠减压;2.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3. 灌肠(甘油灌肠剂)促进排气排便,无效时手术松解 | (二)急性胰腺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胰腺脓肿(发病 2-3 周) | [size=11.0000pt]高热(>39℃)、左上腹持续性疼痛,CT 示胰腺区液性暗区(伴气体) | [size=11.0000pt]1. 早期禁食禁饮,胃肠减压;2. 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3. 监测血常规(每 4 小时 1 次) | [size=11.0000pt]1.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留取脓液做培养;2. 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3. 必要时手术清创 | | [size=11.0000pt]肾衰竭(尿量<20ml/h、肌酐>178μmol/L)、呼吸衰竭(氧合指数<200mmHg) | [size=11.0000pt]1. 控制诱因(如避免暴饮暴食、戒酒);2. 早期液体复苏(晶体液为主);3. 监测器官功能 | [size=11.0000pt]1. CRRT 治疗(肾衰竭);2. 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衰竭);3. 纠正代谢紊乱(如高血糖用胰岛素) | 五、骨科系统(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髋关节脱位(术后 1 个月内) | [size=11.0000pt]髋关节疼痛剧烈、下肢短缩、不能活动,X 线示股骨头脱出髋臼 | [size=11.0000pt]1. 术后避免髋关节内收(两腿间夹梯形枕)、屈曲>90°;2. 起床时用助行器,避免单腿站立;3. 穿防滑鞋 | [size=11.0000pt]1. 立即卧床制动,避免活动患肢;2. 请骨科医生手法复位(全麻下);3. 复位后皮牵引固定 2-3 周 | [size=11.0000pt]深静脉血栓(DVT) | [size=11.0000pt]下肢肿胀(大腿周径差>4cm)、皮温升高,超声示静脉内低回声填充 | [size=11.0000pt]1. 术后 6 小时开始低分子肝素抗凝(4000U qd);2. 穿弹力袜(术后 2 周内);3. 踝泵运动(每小时 20 次) | [size=11.0000pt]1. 绝对卧床(避免按摩下肢);2. 溶栓治疗(尿激酶 10 万 U 静脉滴注,发病<48 小时);3. 监测凝血功能(INR 维持 2.0-3.0) |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下肢麻木、无力加重,足下垂(不能背伸),大小便失禁 | [size=11.0000pt]1. 术中轻柔操作,避免牵拉神经;2. 术后避免过早弯腰、负重;3. 监测下肢感觉运动(每 4 小时 1 次) | [size=11.0000pt]1. 静脉滴注甲钴胺(营养神经);2. 物理治疗(针灸、神经电刺激);3. 严重损伤需手术探查修复 | | [size=11.0000pt]切口渗液(清亮、淡红色),患者出现头痛(坐起时加重) | [size=11.0000pt]1. 术中严密缝合硬脊膜;2. 术后切口加压包扎;3.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 | [size=11.0000pt]1. 抬高床头 15-30°,切口用沙袋加压;2. 静脉补液(生理盐水 1500-2000ml/d);3. 漏液超过 1 周需手术修补硬脊膜 | 六、心胸外科系统(一)气胸(外伤性 / 自发性)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极度呼吸困难、发绀,患侧胸廓饱满、叩诊鼓音,气管向健侧移位 | [size=11.0000pt]1. 胸部外伤后立即封闭伤口(用凡士林纱布);2. 避免剧烈运动(自发性气胸患者);3. 监测呼吸频率、血氧 | [size=11.0000pt]1. 立即用粗针头(16G)在患侧锁骨中线第 2 肋间穿刺排气;2.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3. 必要时手术修补肺破口 | | [size=11.0000pt]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90/60mmHg),胸腔引流液呈鲜红色(>200ml/h 持续 3 小时) | [size=11.0000pt]1. 胸部外伤后早期卧床休息;2. 避免剧烈咳嗽;3. 监测胸腔引流液颜色、量 | [size=11.0000pt]1. 快速补液(晶体液 + 血液制品);2. 手术止血(胸腔镜或开胸);3. 监测血红蛋白(维持>100g/L) |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低心排综合征(LCOS) | [size=11.0000pt]血压<90/60mmHg、心率>110 次 / 分、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压(CVP)>15cmH₂O | [size=11.0000pt]1. 术前改善心功能(如用 β 受体阻滞剂);2. 术后避免液体过量;3. 监测 CVP、心输出量 | [size=11.0000pt]1. 强心:多巴酚丁胺 5-10μg/(kg・min)静脉泵入;2. 利尿:呋塞米 20mg 静脉推注;3. 必要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 | [size=11.0000pt]咳嗽、咳黄脓痰,肺部听诊湿啰音,体温>38.5℃,血气分析示 PaO₂<60mmHg | [size=11.0000pt]1. 术前戒烟(至少 2 周);2. 术后 6 小时开始深呼吸训练(用呼吸训练器);3. 定时翻身拍背 | [size=11.0000pt]1. 痰培养 + 药敏,选用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2.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 + 异丙托溴铵);3. 必要时气管镜吸痰 | 七、泌尿生殖系统(一)前列腺增生(TURP 术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size=11.0000pt]术后出血(3-5 天) | [size=11.0000pt]膀胱冲洗液呈鲜红色、有血块,血压下降(<90/60mmHg),心率>100 次 / 分 | [size=11.0000pt]1. 术后 24 小时内卧床休息;2. 避免剧烈活动(如便秘时用力排便);3. 冲洗液温度 37-38℃(防血管痉挛) | [size=11.0000pt]1. 加快冲洗速度(100-120 滴 / 分),用注射器抽吸血块;2. 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g q12h);3. 严重出血需手术止血 | [size=11.0000pt]尿失禁(术后 1-2 周) | [size=11.0000pt]患者不能控制排尿(持续性漏尿),尿常规无感染迹象 | [size=11.0000pt]1. 术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训练(收缩肛门 10 秒放松 5 秒,每组 20 次);2. 避免憋尿;3. 拔管前夹闭导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 [size=11.0000pt]1. 继续盆底肌训练(每日 3 组);2. 电刺激治疗(促进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3. 严重者用人工尿道括约肌 | (二)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 [size=11.0000pt]并发症 | | | | | [size=11.0000pt]切口渗液(尿液样),患者出现发热(>38℃)、腹痛,超声示盆腔积液 | [size=11.0000pt]1. 术中严密缝合吻合口;2. 术后避免过早下床活动(3 天内卧床);3. 监测尿量、体温 | [size=11.0000pt]1. 放置盆腔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2. 静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3. 禁食禁饮,静脉补液,必要时手术修补 | | [size=11.0000pt]下腹部剧烈疼痛、尿频、尿急,膀胱冲洗液反流,心率>100 次 / 分 | [size=11.0000pt]1. 冲洗液温度 37℃左右(避免过冷过热);2.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定时放尿);3. 术后避免辛辣饮食 | [size=11.0000pt]1. 静脉推注山莨菪碱 10mg(解痉);2. 调整冲洗速度(减慢至 40-60 滴 / 分);3. 热敷下腹部(促进肌肉放松) | 八、核心逻辑总结1. 预防优先于应急:所有并发症防控均以 “术前评估(如纠正凝血、改善营养)+ 术中操作(如无菌、轻柔)+ 术后监测(如引流液、生命体征)” 为核心,降低发生风险; 2. 识别依赖动态监测:症状识别需结合 “主观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 客观指标(如体温、血常规、影像学)”,避免单一判断; 3. 应急遵循 “先救命后治症”:如窒息、感染性休克等危急并发症,优先纠正生命体征(如气管切开、补液升压),再处理原发病(如控制痉挛、抗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