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遇有急危重患者抢救时,患方情绪不稳、心绪复杂,迫切需要了解患者的情况时,主任护士长最怕科里的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口无遮拦地乱说话,因此在跟患者告知这些“坏消息”时,常常是以医生为主,护士为辅,医生告知“坏消息”相对多些,有时候,还有知情同意书要签署。在平时科室晨会时,主任护士长常常就大家身边新近发生的鲜活事例,来及时“说事”,查找隐患,不断用实例来为年轻的医护人员做医学伦理学实践强化培训。 告知患者“坏消息”这类的敏感话题,护士们都会小心翼翼,措辞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释不清的,有意识地引导患方咨询医生,从而尽量避免医生、护士各说一词,甚至相互矛盾的被动情况出现。 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告知患者“坏消息”的情况也难免。护士在告知患者时,特别注意理解和同情病人,不把病人当个“病”来看,而是要视其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站在一个完整人的角度去看他/她身上的病,去感受疾病可能给他/她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客观、务实、诚信、尊重、耐心,倾听病人的述说,给病人倾诉的机会,解释态度真诚,话语通俗,语言亲切,让患方听得懂,心中有数。 “坏消息”虽然难出口,但是对于病人和家属却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会充分考虑当时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患者身心“休克”的情境下,护士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对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作好不同的心理护理,找准医患双方感情的共同点,同情、体贴患者,操作尽可能集中,动作更轻柔。 跟病人进行“坏消息”的告知没有明确的模式去循规蹈矩,不同的病人,其性格特征、文化层次以及情感类型的不同,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在沟通前要充分了解病情,明确临床诊断。作为护士应该认识到,我们掌握的信息对病人是多么的重要,病家往往是在极度紧张、渴望和焦虑的情况下等待我们口中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家庭的和谐,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我们掌握的所有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当然,沟通时要不忘对患者实施保护性医疗。初次谈话应该避重就轻,给病人充裕的时间去考虑,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说得含糊一点有时是对病人的一种保护。对病情严重的病人,我们谈话时要注意,会谈后都要说明我们有办法,给病人以信心。不是所有的坏消息都要告诉病人,告诉病人病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但不一定要完全将坏消息告知,可以根据患者的状态酌情考虑,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保护。在沟通时要注意措辞严谨,说话不能太“满”,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癌”、“肿瘤”、“转移”等刺激性的字词,而是用病人容易接受的字词替代,讲究语言艺术。运用同理心理解病人的情绪,并且学会运用同感的表达方式让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容许家属与病人有情绪发泄的空间与时间,给病人足够的关爱与希望。 医生特鲁多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温暖的科学,当患病时,医护人员温暖的问候和陪伴可能会改变患者的命运,我们的患者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更多的需要心灵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