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失衡与感染 微生物(microorganism)包括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及真菌等,可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以真菌为代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真菌界;以细菌为代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核生物界;以病毒为代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属病毒界(亚病毒如朊毒体也划归此类)。 细菌(bacteriu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其特点是:有细胞壁、原始的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狭义的细菌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引起疾病的种类亦多的机会致病菌、致病性细菌。经革兰染色分成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大类,其中又有杆菌和球菌之分。而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微生物群之间、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的崛起,人们对机会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微生物群包括人的体表和体内的一切微生物。其作用有:①正常微生物群保持菌群之间的相互制约而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且能阻止和干扰外来微生物在人体的定植或入侵。②菌群的细胞成分和代谢产物能激发宿主防御机制的发育。③有些正常菌群与致病菌及外来菌有共同抗原,可提高宿主对后两者的免疫水平。④合成一些维生素、抗生素、细菌素,细菌素具有排除种内不同细菌的能力。 (二)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因此微生态是否平衡应综合评价并从以下因素考虑: (1)微生物因素:细菌的定位、定性、定量三方面 (2)宿主因素:年龄、生理功能、宿主与外环境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影响、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影响。 (三)微生态失衡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为微生态失衡,可以表现为菌群失调和定位转移。 1.菌群失调: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定量或定性发生异常变化,以量的变化为主,因此也称菌群比例失调。 (1)一度失调:可逆,又称亚临床型。细菌定量检查上有变化,临床无明显表现或轻度反应。在诱因如抗生素、肿瘤化疗停止后,不经治疗可自行恢复。 (2)二度失调:菌群比例失调去除诱因后不可逆,菌群内生理波动转化为病理波动。临床表现多为局限性或定位性感染,以慢性病表现为多,如慢性肠炎、慢性口腔炎、咽炎以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3)三度失调: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少数非优势菌成为优势菌。出现急性临床表现,甚至病情凶险,如假膜性肠炎。临床称为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 2.定位转移(易位):横向转移:、纵向转移、血流感染(菌血症、局部迁徙灶、脓毒症等)。 (四)细菌定植 1.定义:正常菌群及致病菌从各种环境中进入人体,并在机体的一定部位上定居,并不断地生长繁殖,形成定植抵抗力,这种现象称为细菌定植。 2.定植的条件:细菌要有一定的黏附力,定植部位要有适宜的条件,细菌定植时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3.定植抵抗力:定植抵抗力是一种已在机体内定植的细菌,即获得抑制其他致病菌或潜在致病菌定植的能力。任何有正常菌群定植的腔道内均存在着定植抵抗力。定植抵抗力表现形式:①占位性保护作用,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与肠上皮细胞紧密结否,形成一层生物膜即膜菌群,通过占据上皮细胞的空间,防止外籍菌的黏附定植,起占位保护作用;.②营养争夺,专性厌氧菌数量大,在厌氧条件下它的生长速度超过兼性厌氧菌,因而在营养物质有限的情况下,专性厌氧菌可优势生长,而兼性厌氧的潜在病原菌处于劣势状态;③产生有机酸,原籍菌通过产生乙酸、丙酸、乳酸等有机酸,降低微生环境的PH值与氢化还原电势(Eh),抑制外籍菌的生长、繁殖。有机酸主要是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促进胃肠道蠕动,使外籍菌尚未在黏膜表面黏附、定植前就被排出体外;体外研究还表明双歧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还具抗菌活性,对假单胞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④甲醇一丙酮(M-A)抽提物,双歧杆菌可通过产生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称之为M-A抽提物的物质起抗菌作用;⑤抑制黏附蛋白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长双歧杆菌(SBT2928)可产生一种蛋白质,抑制带有定植黏附因子的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黏附到神经节苷脂(GMl)上,对ETEC的肠细胞黏附具有拮抗作用,在25 mg/mL浓度时,即可减少ETEC黏附量的50%;.⑥增加肠道黏蛋白的合成,乳酸菌能诱导肠道上皮细胞黏蛋白表达与分泌,以防止细菌及病毒定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