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案例试题及解析 护理之声基层护理专家组 1.该患者院前急救期间,护理重点评估维度有哪些?各维度的核心评估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共 5 个重点评估维度,核心内容如下: 1.1一般状况评估:意识状态(案例中 “神志清楚”)、生命体征(体温 36.8℃、脉搏 64 次 / 分、呼吸 20 次 / 分、血压 137/71mmHg、血氧 94%),重点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反映循环与氧供); 1.2疼痛评估:疼痛性质(压榨性)、部位(心前区)、持续时间(3 小时)、放射部位(左肩左臂)、伴随症状(大汗)及缓解情况(硝酸甘油无效); 1.3辅助检查评估:即时 12 导联心电图(重点观察 ST 段、心律变化,如 V2-V5 导联 ST 段弓背抬高); 1.4出血风险评估:有无服用溶栓药物史、有无溶栓禁忌证(案例中 “无服用溶栓药史,无溶栓禁忌证”); 1.5心理状态评估:有无焦虑、恐惧情绪(案例中 “焦虑、恐惧”,需评估情绪对疼痛及心肌耗氧的影响)。
2.案例中列出 4 项护理问题(急性疼痛、活动无耐力、焦虑恐惧、潜在并发症), 请按 “危及生命优先级” 排序,并说明前 2 项优先的核心理由。 参考答案: 2.1优先级排序: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疼痛>焦虑、恐惧>活动无耐力; 2.2前 2 项优先理由: 潜在并发症(如室颤):属即刻致命性问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易因心肌缺血坏死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若未及时处理可瞬间导致心搏骤停,故为最高优先级; 急性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直接相关,剧烈疼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坏死,形成 “疼痛 - 耗氧增加 - 心肌损伤加重” 恶性循环,需优先缓解以阻断该循环。
3.针对该患者的急性病情,护士实施了哪些紧急护理措施?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3.1快速评估与基础生命支持:①迅速评估胸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排除主动脉夹层;②立即行 12 导联心电图检查并持续心电监护;③建立大孔径静脉通路(为药物治疗及液体管理备;④给予高流量吸氧(4~6 升 / 分),维持血氧饱和度≥95%; 3.2关键药物干预:遵医嘱给予 “胸痛一包药”(阿司匹林肠溶片 300mg、替格瑞洛片 180mg、瑞舒伐他汀 20mg)嚼服,静脉推注肝素注射液 3000 单位,预防血栓扩大; 3.3抢救准备:备好除颤仪、气管插管设备及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急救药品,密切监测心电监护(关注心律失常及 ST 段回落情况),做好心搏骤停抢救准备; 3.4心理支持:以冷静、专业的态度给予患者及家属信心,简明讲解急救流程,减轻焦虑恐惧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加重心肌耗氧。
4.案例中 “活动无耐力” 属于次优护理问题,针对该问题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参考答案: 4.1活动限制:急性期严格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如翻身、坐起),减少心肌耗氧,防止病情加重; 4.2氧供保障:持续维持高流量吸氧(4~6 升 / 分),确保血氧饱和度≥95%,改善心肌氧供,间接提升耐力; 4.3生命体征监测:活动耐力评估需结合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基础心率 20 次 / 分)、血压波动(收缩压变化>30mmHg)、胸痛加重,立即加强休息并调整氧流量; 4.4后续过渡指导:转运至上级医院后,待病情稳定,逐步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轻微活动(如肢体被动活动),避免突然活动诱发心肌缺血。
5.为预防患者发生 “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案例中落实了哪些预防措施?若发生室颤,应立即采取哪些处理措施? 参考答案: 5.1.预防措施:①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重点识别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预警心律失常;②提前备好除颤仪、利多卡因、阿托品等急救设备与药品;③早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胸痛一包药 + 肝素),防止血栓扩大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减少心律失常诱因; 5.2.处理措施:①立即启动电除颤(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是终止室颤的首选措施;②除颤后持续心电监护,若心律未恢复,遵医嘱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③若伴心率过缓,静脉推注阿托品提升心率;④同时维持静脉通路通畅,确保急救药物快速输注,做好心搏骤停后续抢救准备(如胸外按压、气管插管)。
6.针对该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开展哪些核心健康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 6.1胸痛应急指导:告知家属若患者再次出现胸痛,需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休息,避免自行反复服用硝酸甘油(防止低血压),第一时间呼叫 120 急救,勿延误就医; 6.2治疗配合指导:简明讲解 P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告知家属提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缩短救治时间,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后续再灌注治疗; 6.3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需长期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讲解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及应对方法; 6.4生活方式指导:出院后需戒烟限酒,保持低脂低盐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二、实操与进展题(共 3 题)1.该患者需由 120 转运至上级医院,护士与 120 交接时需重点传递哪些信息?确保转运安全还需注意哪些事项? 参考答案: 1.1重点交接信息:①患者基本病情(年龄、胸痛持续时间、心电图结果);②已实施的急救措施(吸氧流量、静脉通路情况、心电监护数据);③用药详情(“胸痛一包药” 服用时间、肝素推注剂量及时间);④病情变化(ST 段变化、有无心律失常发作); 1.2.转运安全注意事项:①持续心电监护与生命体征监测,每 5~10 分钟记录 1 次;②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固定好输液管路,防止转运途中脱落;③备好急救药品与设备(除颤仪、简易呼吸器),随时应对突发心律失常;④嘱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体位变动,减少心肌耗氧。
2. 案例中 “胸痛一包药” 嚼服是关键急救措施,该操作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2.1给药方式:确保药物嚼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嚼服可加快药物吸收,迅速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避免整片吞服(吸收慢,延误药效); 2.2用药核对:给药前核对药物名称、剂量(阿司匹林 300mg、替格瑞洛 180mg、瑞舒伐他汀 20mg),确认无药物过敏史; 2.3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后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若出现严重不适立即告知医生; 2.4用药记录:准确记录 “胸痛一包药” 嚼服时间及肝素推注时间,为后续治疗提供时间依据。
3.结合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领域的护理新进展,简述该案例体现了哪些新的护理实践理念? 参考答案: 3.1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应用:案例中从患者就诊到转运的全流程(快速评估 - 早期抗栓 - 高效转运),符合胸痛中心(基层版)建设标准,实现 “Door-to-Balloon Time”(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51 分钟,远优于国际标准(≤90 分钟),体现流程标准化对救治效率的提升; 3.2院前早期抗栓治疗理念:突破 “仅在医院启动抗栓” 的传统模式,在院前急救阶段即给予 “胸痛一包药”+ 肝素,早期阻断血栓扩大,为后续 PPCI 再灌注治疗争取时间,体现 “时间就是心肌” 的新救治理念; 3.3多学科协作衔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 急救、上级医院形成无缝衔接(如提前沟通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避免转运交接延误,体现 “院前 - 院内” 一体化救治的新协作模式; 3.4护士高阶能力发挥:护士独立完成 12 导联心电图判读、紧急抗栓药物执行、恶性心律失常预警,超越传统基础生命支持范畴,体现急危重症护理中护士 “评估 - 决策 - 执行” 的高阶专业角色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