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术后植物人状态气管切开患者居家护理案例 相关试题 护理之声 社区专家组
一、简答题(共 6 题)1. 结合案例,简述患者 “急性尿潴留”“发热待查” 的诊断依据
(需从病史、症状、体征三方面提炼)。参考答案: • 急性尿潴留诊断依据:①病史:颅脑损伤术后植物人状态、长期卧床(神经损伤致排尿功能障碍);②症状:家属主诉 “小便无法排出”;③体征:护理评估见 “膀胱膨隆”。 • 发热待查诊断依据:①病史:气管切开留置、免疫力低下(感染高危因素)、颅脑损伤致中枢调节紊乱;②症状:居家护理期间出现 “发热”;③体征:生命体征监测示 “体温波动于 36.5~39.0℃”。
2. 该患者居家护理时,护理重点评估维度有哪些?各维度的核心评估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 共 4 个重点评估维度,内容如下: • 生命体征:监测体温(波动范围)、脉搏、呼吸、血压,重点关注体温升高(提示感染)及呼吸节律(关联气道通畅性); • 意识与自理能力:意识状态(植物人状态)、呼吸依赖(气管切开 + 呼吸机)、排泄功能(大便失禁、尿潴留)、肌力肌张力(四肢肌力 0 级、肌张力增高)、Barthel 量表评分(0 分,完全依赖); • 风险评估:压力性损伤风险(Braden 量表 10 分,高危)、窒息风险(咳嗽反射弱、痰液积聚)、感染风险(气管切开、鼻饲管等侵入性操作); • 家属照护能力:照护技能掌握情况(如吸痰、鼻饲操作)、长期照护压力、应急处理知识储备。
3. 案例中列出的 7 项护理问题(体温过高、尿潴留、清理呼吸道无效等),请按 “危及生命优先级” 排序,并说明前 3 项优先的理由。参考答案: 1.优先级排序: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尿潴留>营养失调>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肢体功能障碍>照护者角色紧张; 2.前 3 项优先理由: 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咳嗽反射减弱、痰液量多,若痰液堵塞气道可直接导致窒息(即刻危及生命),为最高优先级; 体温过高:可能因感染(气管切开、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或中枢调节紊乱引起,持续高热可加重脑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短期危及生命); 尿潴留:长期膀胱膨隆可致膀胱破裂、泌尿系统感染,感染扩散后可加重全身病情(亚急性危及生命)。
4. 针对患者 “高热 + 尿潴留” 的急性症状,护士采取了哪些紧急护理措施?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参考答案: • 高热紧急处理:①物理降温:采用 “冰袋、温水擦浴”;②药物干预:指导使用自备抗感染药物 “头孢地尼”;③液体支持:通过鼻饲补液,保证 “每日≥2000ml”(促进散热及代谢)。 • 尿潴留紧急处理:①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计划留置 7 天);②固定方式:采用 “高举平台法将尿管外固定在腹底”(防牵拉脱出);③引流系统管理:保证 “尿液引流系统密闭、通畅和完好”;④局部消毒:大便失禁后用 “0.1 %~0.2% 活力碘消毒会阴部、尿道口、肛周及外露导尿管表面”;⑤监测:观察记录尿液颜色、性状、量,保证日饮水量 2000ml 以上。
5. 案例中 “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Braden 量表 10 分,高危)” 属于次优护理问题,针对该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参考答案: • 体位管理:至少每 2 小时翻身 1 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 减压措施:使用 “气垫床 + 软枕”(分散压力,减少局部组织缺氧); • 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大便失禁后 “及时清洁”(避免刺激物残留); • 营养支持:通过鼻饲提供 “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高热量” 的匀浆膳食(改善皮肤营养状态,增强皮肤抵抗力)。
6. 为预防患者发生 “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患者常见并发症),案例中落实了哪些针对性预防措施?若发生肺部感染,初步处理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 1预防措施: 气道管理:①湿化:用 “灭菌注射用水或 0.45% 盐水湿化气道”(稀释痰液,防气道干燥);②吸痰:严格无菌操作(一根吸痰管一次使用,每次≤15 秒),鼻饲前吸净痰液(防误吸);③切口护理:每日换药(污染后随时换),碘伏消毒气切口周围 15cm 皮肤(防局部感染扩散); 体位与排痰:床头抬高 30~45°,每 2 小时翻身叩背(空心掌由下往上、由外至内叩背,每边 3~5 次); 口腔护理:用 “氯已定溶液” 每日 6~8 小时进行 1 次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定植菌下移); 环境调控:房间每日通风 3 次(每次≥30 分钟),室温 20~22℃、湿度 60~70%(减少空气致病菌浓度)。
2.初步处理原则:①立即加强气道引流(增加吸痰频次,必要时支气管镜吸痰);②留取痰液标本送培养(明确致病菌);③遵医嘱调整抗感染药物(如升级广谱抗生素);④监测生命体征(重点关注体温、血氧饱和度)。
二、案例分析题(共 2 题)7. 作为责任护士,需对患者家属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结合案例内容,列出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需包含操作指导、应急处理、心理支持 3 方面)。参考答案: 1.操作指导:①气道护理:示范 “吸痰操作”(时机、负压选择、无菌原则)、气管切口换药(消毒范围、敷料更换);②鼻饲管理:培训 “喂养前 5 个确认”(患者状态、导管位置、胃残留量、饮食种类、体位)、喂养后冲管(20~50ml 温开水脉冲式冲洗);③生命体征监测:指导使用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识别窒息征兆)。 2.应急处理:①气管套管异常:告知 “内套管脱出→取出消毒后重新插入”“外套管脱出→立即联系急救”;②窒息识别:培训 “痰鸣音、血氧饱和度骤降” 等窒息征兆,明确 “立即呼叫医护 + 简易吸痰” 的应急流程;③建立支持渠道:通过微信群、电话提供 24 小时应急支持,发放家庭护理宣传册。 3.心理支持:①鼓励家属 “与患者交流(如说话、播放熟悉声音)”,维持情感连接;②提供社区支持资源(如居家护理上门服务信息),缓解长期照护压力;③定期通过视频指导评估照护效果,给予情感鼓励。
8. 结合案例及颅脑损伤护理领域进展,简述 “颅脑损伤植物人状态患者居家精细化护理” 的核心新进展(需关联案例中的实践措施)。参考答案: 1.循证护理实践:以权威指南 / 共识为依据制定方案,如气道护理参考《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综合护理》,鼻饲管理遵循《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并发症预防采用 “Braden 量表风险评估” 等循证工具(案例中通过循证措施实现 “气道零感染、无压疮”); 2.延续性护理模式创新:构建 “医院 - 社区 - 家庭” 协同体系,社区护士主导居家护理(如案例中责任护士上门重置鼻饲管、导尿),通过微信远程指导 + 现场培训,解决家庭照护技术缺口(案例中家属照护技能达标率 100%); 3.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落地:将复杂操作标准化,如气管套管消毒(3% 过氧化氢浸泡≥15 分钟、生理盐水冲洗)、鼻饲管重置(“耳垂 - 鼻尖 - 剑突” 测量长度、双法确认位置),降低操作风险(案例中鼻饲管重置无反流误吸); 4.多维度风险管控:不仅关注生理并发症(感染、压疮),还重视照护者心理压力(案例中 “家庭关怀与支持” 缓解家属角色紧张),实现 “患者安全 + 照护可持续” 双目标。
三、实操细节题(共 2 题)9. 案例中患者使用 “带气囊可冲洗塑料气管切开套管”,针对该套管的护理,需重点落实哪些操作细节?(需包含消毒、气囊管理两方面)参考答案: 1.套管消毒细节:①内套管清洗:取出后在流动水下用 “柔软刷子或棉签轻刷内外壁”(去除痰液、血痂),对光检查确认无残留;②浸泡消毒:选用 “3% 过氧化氢溶液(≥15 分钟)” 或 “75% 乙醇(≥30 分钟)”,消毒后用 “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彻底冲洗”(去消毒液残留),自然晾干(禁煮沸消毒,防塑料变形);③消毒频率:日常按需消毒,污染后立即更换。 2.气囊管理细节:①压力监测:维持气囊压力 “25-30cmH₂O”,每 4-6 小时监测 1 次;②放气规范:每次放气 30 分钟,放气前需 “吸净气囊上方分泌物”(防误吸),鼻饲后 1-2 小时内避免放气;③气囊保护:消毒过程中 “避免过度挤压或摩擦气囊”,定期检查气囊完整性(防破裂)。
10. 患者原鼻饲管留置 4 周需重置,结合案例,简述鼻饲管重置的核心操作要点及导管位置确认方法。参考答案: 1.核心操作要点:①拔管:快速平稳拔出旧管,检查管腔完整性;②备管:测量置入长度(“耳垂 - 鼻尖 - 剑突”,案例中为 55cm)并标记,前端 15cm 涂水溶性润滑剂;③插管:从右侧鼻腔缓缓插入,至咽喉部(约 15cm)时协助患者抬头,快速送管至预定长度;④固定:采用 “人字形状 + 高举平台法” 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标识置管日期和时间;⑤连接:先注入 20ml 温开水(确认通畅),再连接喂养器。 2.位置确认方法(案例中采用双法确认):①注射器回抽法:回抽见 “少量胃液”;②听诊法:快速注入 10ml 空气,于胃部听到 “气过水声”,两者均阳性方可确认导管在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