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年外科各系统护理相关诊疗共识与技术新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外科各系统护理相关诊疗共识与技术新进展
                  护理之声 外科专家团队

一、骨科:ERAS 理念下的围术期精准护理与康复升级(一)核心诊疗共识依据
1. 《老年髋部骨折 ERAS 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2024)》:确立 多学科协同 + 快速康复核心策略,明确术前评估、术后疼痛管理及 VTE 防控的标准化流程。
2. 《人工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护理指南(2025)》:强调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个性化康复计划制定及出院后延续护理的关键节点。
(二)护理新进展与技术
1. 围术期全周期 ERAS 管理体系
术前优化:采用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 frailty 量表双评估,对高危患者术前 7 天启动肠内营养支持(如补充乳清蛋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37%
术后疼痛多模式干预:整合 静脉自控镇痛(PCIA+ 冰敷理疗 + 心理疏导,依据 NRS 评分动态调整方案,对 NRS4 分者加用神经阻滞,术后 24 小时疼痛控制达标率提升至 92%
谵妄防控精准化:参照《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2023)》,实施 环境调节(夜间灯光调暗)+ 认知干预(时钟提示)+ 疼痛控制三联方案,谵妄发生率从 28% 降至 11%
2. 康复技术智能化创新
关节功能康复机器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被动运动机器人,按 术后 1-3 天屈髋 30°→4-7 天屈髋 60°” 的阶梯式目标训练,护士通过触屏设定参数,实时监测关节活动度并同步至电子病历。
负重训练精准指导:采用足底压力传感鞋垫,动态监测患者行走时患肢负重比例,当比例<40% 时自动报警,护士及时调整助行器使用方案,避免假体松动风险。
3. VTE 防控精细化操作
风险分层干预:运用 Caprini 评分将患者分为极高危(≥8 分)、高危(5-7 分),极高危者术后 12 小时启动 低分子肝素注射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防控,高危者单用 IPC,护士每 4 小时检查装置运行状态。
出血风险动态监测:对使用抗凝药物者,采用 皮肤黏膜观察 + 凝血功能监测双轨制,术后前 3 天每日检测 APTT,若较基线延长 1.5 倍立即通知医生调整剂量。
(三)临床落地要点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严格执行 三避免:避免盘腿坐、避免深蹲>90°、避免单腿站立,护士通过示范图贴于床头强化记忆。
出院前完成 康复工具使用 + 并发症识别培训,教会患者用手机 APP 记录关节活动度,出现红肿热痛或体温>38.5℃立即线上问诊。

二、胸外科:ECMO 支持与微创技术下的重症护理突破(一)核心诊疗共识依据
1. 《胸外科手术患者加速康复护理专家共识(2024)》:规范胸腔镜手术围术期呼吸管理、引流护理及疼痛控制流程。
2. ECMO 支持下胸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规范(2025)》:明确 VV-ECMO 建立、运行监测及撤机护理的操作标准。
(二)护理新进展与技术
1. ECMO 支持下的精准监护技术
多维度生命支持监测:对 ECMO 辅助的气管肿瘤患者,采用 脑氧饱和度监测 + 血气分析 + ECMO 流量联动方案,每 30 分钟记录脑氧饱和度(目标>60%),根据血气结果调整 ECMO 血流量(维持血氧饱和度≥95%)。
并发症预警干预:重点监测 出血(ACT 维持 180-220 秒)、感染(每日查降钙素原)、肢体缺血(每小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发现 ACT250 秒立即减少抗凝剂量。
2.胸腔镜微创手术配合与护理
术中精准协作:手术中护士根据腔镜视野实时调整患者体位(如从侧卧位转为半坐卧位),同步传递超声刀、吻合器等器械,配合医生完成肿瘤与血管粘连分离,缩短手术时间约 40 分钟。
术后引流管理创新:采用 数字化胸腔引流瓶,自动记录引流量、颜色变化,当每小时引流量>100ml 且呈鲜红色时自动报警,护士立即启动止血应急预案。
2. 呼吸功能康复阶梯化实施
分阶段呼吸训练:术后 6 小时指导腹式呼吸(每次 10 分钟,每日 5 次),24 小时使用肺功能锻炼器(目标潮气量达 8ml/kg),72 小时拔除引流管后进行爬楼训练(从 1 层逐步增至 3 层)。
气道廓清新技术:对肺部感染高危者,采用 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 + 雾化吸入联合方案,护士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振荡频率(20-30Hz),排痰效果较传统叩背提升 50%
(三)临床落地要点
ECMO 运行期间需每小时核对 管路连接 + 抗凝剂量 + 设备参数,确保与医嘱一致,交接班时双人核查并签字。
胸腔镜术后患者若出现皮下气肿,需标记肿胀范围,每 2 小时测量周长,若较前增加>2cm 立即通知医生评估肺漏气情况。

三、普外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质量提升策略(一)核心诊疗共识依据
1. 《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质量控制指南(2024)》:明确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并发症防控的标准化要求。
2.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防控护理专家共识(2023)》:细化切口护理、抗菌药物使用及环境管理的操作规范。
(二)护理新进展与技术
1. 微创术后快速康复护理路径
饮食管理优化:突破 术后排气再进食传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 6 小时给予温流质饮食(如米汤),24 小时过渡至半流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1.5 天。
早期活动精准指导:制定 术后 12 小时床上翻身→24 小时床边站立→48 小时辅助行走路径,护士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活动量,确保每日步数达标(术后第 3 ≥1000 步)。
2. 并发症精准识别与干预
皮下气肿与高碳酸血症监测:术后每 2 小时评估颈胸部皮下有无握雪感,同步监测血气分析(重点关注 PaCO₂,>45mmHg 需加大氧流量)。
出血风险动态预警:对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 24 小时内每 30 分钟观察引流液颜色(正常为淡红色,转为鲜红色提示出血),同时监测血压波动(收缩压下降>20mmHg 立即报告)。
3. SSI 防控全流程管理
术前皮肤准备升级:采用 氯己定擦拭 + 无菌保护膜替代传统剃毛,术前 1 小时涂抹抗菌药膏,SSI 发生率从 6.2% 降至 2.1%
切口护理精细化:术后 48 小时内使用水胶体敷料,48 小时后改用透气敷料,护士每换药时采用 视诊(红肿渗液)+ 触诊(皮温压痛)评估,异常者及时行分泌物培养。
(三)临床落地要点
腹腔镜术后患者出院指导需包含 异常症状识别卡,明确黑便、持续腹痛等 10 项紧急就医指征,确保家属能快速识别风险。
切口换药时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六步法,换药前后均需手消毒,换药工具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四、神经外科:颅内压监测导向的重症护理优化(一)核心诊疗共识依据
1.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护理指南(2024)》:规范 ICP 监测操作、波形解读及并发症护理。
2. 《颅脑损伤患者加速康复护理专家共识(2023)》:强调脑功能保护、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的一体化管理。
(二)护理新进展与技术
1. ICP 监测精准化护理
监测方式个体化选择:脑室内监测优先用于脑出血患者(可同步引流脑脊液),脑实质监测用于脑室受压患者,护士每日核对监测位置与病情匹配度,确保数据准确。
波形解读与干预:识别 A 波(振幅 50-100mmHg,提示严重 ICP 增高)立即采取 床头抬高 30°+ 甘露醇快速静滴;出现 B 波(振幅<50mmHg)加强镇静评估,避免过度镇静掩盖病情。
3. 脑功能保护多维度干预
镇静镇痛精准调控:采用 RASS 评分(目标 - 2~0 分)指导镇静药物使用,每 4 小时评估一次,避免因躁动升高 ICP 或因过度镇静影响神经功能判断。
营养支持早期启动:术后 24-48 小时开始肠内营养,采用 阶梯式喂养(从 20ml/h 逐步增至 80ml/h),护士每日监测胃残余量(>200ml 暂停喂养),预防误吸与腹胀。
4. 并发症防控智能化
深静脉血栓预防:对 GCS≤8 分患者,使用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 抗血栓压力袜,护士通过智能监测仪每 6 小时检查装置压力(维持 40-50mmHg),降低 VTE 发生率。
压疮风险动态管理:采用 Braden 评分联合皮肤温度监测,高危患者(评分≤9 分)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 2 小时翻身并记录皮肤状态,压疮发生率控制在 1% 以下。
(三)临床落地要点
ICP 监测期间严格无菌操作,每 3 天更换敷料,若发现穿刺点渗液立即拔除导管并送培养,预防感染(感染风险 5-11%)。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训练需 循序渐进:术后 1 周开展被动肢体活动,2 周后进行主动训练,护士全程保护头部,避免剧烈晃动引发 ICP 升高。

五、外科共通护理新趋势
1. 技术与人文融合深化:机器人手术患者术前通过 VR 技术模拟手术流程,术后使用 疼痛可视化量表(结合表情与数字)评估不适,增强患者参与感。
2. MDT 护理模式常态化:复杂手术患者建立 护士 - 医生 - 康复师 - 药师联合小组,如骨科术后患者由护士评估活动耐受度、药师调整抗凝方案,康复师定制训练计划,再入院率降低 25%
3. 质量控制数据化升级:通过护理信息系统追踪 “SSI 发生率、ECMO 并发症发生率、康复达标率等指标,每月生成质控报告,针对异常数据优化流程(如 SSI 升高时强化术前皮肤准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