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2025 版《老年综合评估指南》核心框架与内容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指南定位与核心目标本指南是 WHO “健康老龄化” 战略核心文件,聚焦 **“内在能力 - 功能状态 - 生活环境” 三维整合评估 **,旨在为全球初级保健、社区及养老机构提供标准化评估工具与干预路径。核心目标包括: 1. 早期识别老年人内在能力衰退(如认知、运动功能下降)及潜在健康风险; 2. 为个性化照护计划制定提供循证依据,降低失能发生率; 3. 优化多学科协作流程,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4. 推动评估结果与长期照护、康复服务及社会支持政策衔接。
二、评估原则与方法体系(一)四大核心原则1. 以人为本:评估过程充分尊重老年人自主权,优先纳入其照护意愿与生活目标; 2. 多维整合:覆盖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环境维度,避免单一疾病导向评估; 3. 动态连续:首次评估后每 6 个月复查,病情波动或环境变化时即时评估; 4. 文化适配:评估工具需结合地域文化调整(如认知测试采用本土化语言量表)。 (二)标准化评估方法
评估类型 | 具体方式 | 核心工具 / 标准 | | | 结构化问卷(含用药史、跌倒史等 32 项核心问题) | | | 生命体征 + 皮肤弹性 + 步态测试(6 米步行计时) | | | | | | | | | |
三、评估对象与关键时机(一)重点评估人群1. 年龄≥60 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 ◦ 存在 2 种及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近 1 年内发生跌倒、急性疾病住院或功能下降; ◦ 认知、情绪或社会参与能力异常; 1. 特殊群体:独居老人、低收入家庭老人、失能 / 失智照护对象。 (二)强制评估时机1. 首次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机构时; 2. 慢性病管理随访(每季度 1 次); 3. 出院后 1 周内(衔接医院 - 社区照护); 4. 发生突发事件后(如跌倒、认知急剧下降)。
四、核心评估维度与内容(一)内在能力评估(WHO 2025 新增核心维度)聚焦 “体力与脑力总和”,含 5 个子维度: 1. 认知功能:记忆(三词回忆测试)、执行功能(画钟测试),异常者用 AD8 量表二次筛查; 2. 身体活动能力:肌肉力量(握力测试)、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单腿站立计时); 3. 活力状态:体重变化(3 个月内波动>3kg 需预警)、疲劳程度(10 分制自评); 4. 心理状态:抑郁(GDS-15 量表)、焦虑(SAS 量表)及孤独感评估; 5. 感觉功能:视力(对数视力表)、听力(耳语测试)、吞咽功能(90ml 温水呛咳试验)。 (二)功能状态评估1. 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估穿衣、进食、如厕等 10 项基础动作; 2. 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考察购物、用药、交通使用等 6 项独立生活技能; 3. 康复潜力:结合疾病预后预测功能恢复周期(如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复评估)。 (三)社会与环境评估1. 社会支持系统:子女探视频率、照护者培训情况、社区服务可及性; 2. 经济与医疗保障:医保类型、自费药物承受能力、长护险适配性; 3. 环境安全性: ◦ 居家场景:防滑垫完整性、常用物品存放高度(肩腰之间为安全区间); ◦ 机构场景:床栏功能、轮椅消毒记录、应急通道畅通性。 (四)慢性病与用药评估1. 慢性病控制情况:近 3 个月血糖 / 血压波动范围、并发症筛查结果; 2. 用药安全:核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重点排查多重用药风险); 3. 自我管理能力:药物服用依从性、症状监测记录完整性。
五、多学科评估团队与分工(一)标准化团队构成需包含 5 类核心成员,可根据场景补充专业人员:
(二)协作流程1. 评估前:护士牵头收集既往病历与照护需求; 2. 评估中:分工完成各维度检查,同步记录数据; 3. 评估后 3 日内:召开多学科会议,整合结果形成干预方案; 4. 随访期:护士跟踪方案执行,康复师每月调整训练计划。
六、评估结果应用与干预路径(一)分级干预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将老人分为 4 类,匹配差异化服务:
(二)跨场景照护衔接1. 医院 - 社区:出院评估结果同步至社区卫生系统,护士 72 小时内随访; 2. 社区 - 居家:社工协助落实环境改造(如安装扶手),营养师定期调整膳食; 3. 机构 - 家庭:养老机构提供 “评估 - 训练 - 随访” 全流程支持。
七、质量控制与实施保障1. 人员资质:评估人员需完成 WHO 线上认证课程(含 30 小时理论 + 10 小时实操); 2. 工具校准:每年度对量表、步态测试设备等进行标准化校准; 3. 数据管理:采用 ICOPE 全球统一数据平台,确保评估结果可追溯; 4. 伦理规范:签署知情同意书,严格保护老人隐私(如认知障碍者由监护人代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