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病管理(核心保障)1. 高血压管理(高血压脑出血、老年血肿患者重点)• 血压控制目标:慢性期<140/90mmHg,术后急性期 130-160/80-90mmHg(避免骤降);
• 用药:按时服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不可自行停药 / 换药,每日测 BP(早晚各 1 次,记录数值),>180/110mmHg 时立即就医;
• 生活:低盐饮食(每日<5g 盐),避免腌制食品(咸菜、腊肉),控制体重(BMI<24kg/m²),戒烟限酒(酒精<25g/d)。
2. 血糖管理(合并糖尿病患者)• 血糖目标:空腹 4.4-8.3mmol/L,餐后 2 小时<10mmol/L;
• 监测与用药:注射胰岛素者轮换部位(腹部、大腿外侧),口服药(如二甲双胍)随餐服,每日测空腹 + 1 次餐后血糖,>16.7mmol/L 时就医;
• 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燕麦、蔬菜),少食多餐,避免高 GI 食物(粥、甜点、含糖饮料)。
3. 认知与平衡训练(脑外伤、老年患者重点)• 认知训练:用记忆卡片(记家属电话、日常流程)、益智游戏(拼图、数独),每日 2 次,每次 15 分钟;
• 平衡训练:从靠墙站立(每次 5 分钟)→扶椅行走(每次 10 分钟)→独立行走,每日 2 次,有人陪同(防跌倒);
• 禁忌:避免独自外出(尤其是老年患者),外出时戴标识牌(写姓名、家属电话、疾病史)。
二、术后康复指导(分阶段)1. 急性期(术后 1-2 周)• 活动:卧床为主,床上轴式翻身(每 2 小时 1 次),踝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防 DVT),避免头部剧烈活动;
•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干燥(7 天拆线前不沾水),若渗液 / 红肿及时就医;
• 饮食:清淡流质→半流质(米汤→粥→软饭),老年患者予软食(如鱼肉泥、蔬菜泥),避免呛咳。
2. 恢复期(术后 2 周 - 1 个月)• 活动:室内散步(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 次),避免弯腰、提重物(<5kg),颅骨修补术患者避免头部碰撞;
• 功能训练:偏瘫患者行被动关节活动(每日 3 次,每次 15 分钟),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如抓握弹力球);
• 认知:脑外伤患者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家属协助但不替代(提升自理能力)。
3. 稳定期(术后 1 个月后)• 活动:恢复轻度运动(慢走 30 分钟 / 日、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跑步、跳跃);
• 工作与学习:轻体力工作(如办公室),避免熬夜、过度劳累,脑外伤患者定期复查认知功能(MMSE 评分);
• 复查:术后 3 个月、6 个月查头颅 CT(评估血肿 / 漏口 / 修补材料),基础病每 1-2 个月复诊(高血压 / 糖尿病专科)。
三、并发症预警与应急处理(必记)1. 紧急就医信号(危及生命,立即拨打 120)• 脑疝 / 再出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意识模糊 / 昏迷、肢体突然无力;
• 颅内感染:高热(>39℃)、颈项强直(低头时下巴不能贴胸)、抽搐、脑脊液漏液浑浊;
• 严重低血压 / 缺氧:头晕黑矇、四肢冰凉、SpO₂<90%、呼吸急促。
2. 日常不适处理(非紧急,可先观察)• 头痛:轻度(NRS<4 分)予休息、冷敷前额;中度(4-6 分)服对乙酰氨基酚;重度(>6 分)就医(排除 ICP 增高);
• 头晕:缓慢改变体位(卧位→坐位→站立,每步 30 秒),避免突然起身,低血糖时喝糖水;
• 便秘:予乳果糖(15ml/d)、多吃蔬果(香蕉、芹菜),避免用力排便(防 ICP 升高 / 出血)。
四、生活习惯调整(长期防护)1. 饮食原则• 通用:高蛋白(鸡蛋、牛奶、鱼肉)、高维生素(新鲜蔬果)、易消化,避免辛辣、油炸、坚硬食物;
• 特殊:脑脊液漏患者避免用力擤鼻、饮酒(防漏口愈合不良);老年患者少食多餐(防呛咳、消化不良)。
2. 睡眠与环境• 睡眠:保证 7-8 小时 / 日,避免熬夜(23 点前睡),颅骨修补术患者睡觉时用软枕(避免压迫修补侧);
• 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光线柔和(防头痛),室内通风(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人群密集场所(防感染)。
3. 心理调节•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烦躁(可听音乐、聊天),家属多陪伴(减少孤独感);
• 信心建立:记录康复进展(如 “今天能独立走 20 米”),逐步设定小目标(提升成就感),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SAS>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