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输液港专项健康教育手册(2025 版)(依据《儿科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结合儿童 “血管细、配合度低、皮肤娇嫩” 的生理特点,及肿瘤、慢病患儿长期治疗需求,聚焦 “安全使用、家庭护理、童趣化指导” 核心要点) 一、认识输液港:给孩子的 “隐形输液小管家”1. 为什么孩子需要输液港?• 告别反复穿刺痛:儿童血管细(尤其婴幼儿),反复外周静脉穿刺易致血管损伤、穿刺失败,输液港埋于皮下(仅穿刺时轻微疼痛),可减少治疗恐惧(3-6 岁患儿穿刺哭闹率从 85% 降至 30%); • 适配长期治疗:适用于肿瘤化疗(如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生长激素治疗、罕见病长期给药(如遗传代谢病),一次植入可使用 1-3 年,避免频繁更换输液通路; • 不影响日常活动:港体完全埋于皮下,孩子可正常洗澡、玩耍(如跑步、画画),外观隐蔽,减少社交心理压力(尤其学龄期儿童)。 2. 输液港的 “小结构”(用童趣语言解释)• “小房子”(港体):圆形小囊,埋在孩子前胸壁皮下(通常在右侧,如硬币大小),是药物的 “临时仓库”; • “小吸管”(导管):一端连 “小房子”,另一端直达靠近心脏的大血管(上腔静脉),药物通过 “小吸管” 快速到达全身,减少血管刺激; • “小钥匙”(穿刺针):每次输液时,护士用 “小钥匙” 轻轻扎进 “小房子”,输液结束后拔出,下次用再换新的 “小钥匙”。 二、治疗期护理:家长要做好 “3 个观察 + 2 个配合”(一)3 个日常观察(每天 1 次,用 “看、摸、问” 三步法)1. 看:观察穿刺部位 “3 个有无”• 有无红肿(比周围皮肤红、肿,像 “小馒头” 凸起); • 有无渗液(敷料下有黄色、白色或红色液体,不是正常汗液); • 有无皮肤破损(孩子抓挠后出现伤口,易引发感染)。 示例:3 岁患儿穿刺后第 3 天,家长发现敷料边缘有淡黄色渗液,立即联系护士,及时更换敷料并消毒,避免感染加重。 2. 摸:感受港体周围 “2 个是否”• 是否有硬结(摸起来像 “小石子”,可能是局部炎症); • 是否有压痛(孩子说 “这里疼”,或触摸时躲闪、哭闹)。 注意:婴幼儿不会表达,可通过 “触摸时是否哭闹” 判断,若港体处触摸时孩子突然哭,需警惕异常。 3. 问:关注孩子 “2 个反应”(尤其低龄儿童)• 问 “疼不疼、痒不痒”(避免孩子因害怕不敢说,可用玩具引导:“小熊摸这里会疼吗?”); • 问 “有没有不舒服”(如发热、寒战、精神差,即使穿刺部位无异常,也可能是 “导管相关感染” 信号)。 (二)2 个治疗配合(提升安全性与舒适度)1. 穿刺时配合:用 “游戏化引导” 减少恐惧• 3-6 岁儿童:带孩子熟悉护士,用 “给小房子开门” 比喻穿刺,穿刺时玩 “看绘本、听儿歌” 分散注意力; • 学龄期儿童:讲解 “穿刺是为了让药物更快打败病魔”,允许孩子选择喜欢的贴纸贴在衣服上,增强掌控感; • 婴幼儿:穿刺时家长抱好,保持孩子头部转向一侧(避免看到针头),用安抚奶嘴、摇篮曲缓解哭闹。 2. 输液时配合:注意 “2 个避免”• 避免压迫港体侧:如右侧埋港,不要让孩子右侧卧位输液,防止穿刺针移位(液体滴注变慢、孩子喊疼); • 避免随意活动:婴幼儿可用婴儿车固定,学龄期儿童可玩安静游戏(如搭积木),避免跑跳导致针头脱出。 三、居家护理:重点防感染、防堵塞(分年龄段指导)(一)穿刺部位护理(儿童皮肤娇嫩,需更精细)1. 敷料护理 “3 个不”• 不随意揭敷料(即使孩子说痒,也不能用手抓,可用干净棉签轻轻拍打周围皮肤); • 不沾水(洗澡时用专用防水贴,边缘贴紧港体周围 5cm 范围,洗完后立即擦干,检查敷料是否潮湿); • 不贴其他物品(如创可贴、贴纸,避免刺激皮肤或遮挡观察)。 2. 不同年龄段清洁要点 (二)化疗 / 治疗间歇期:定期维护是关键(家长必知)1. 维护频率:“4 周 1 次,不能忘”• 即使孩子无输液需求,也需每 4 周到医院做 “冲管 + 封管”(用生理盐水清洁导管,肝素盐水防止血液凝固堵塞); • 肿瘤患儿化疗间歇期若出现发热、腹泻,需提前维护(避免身体虚弱时感染风险升高)。 2. 活动指导:“能玩但不疯玩”(适配儿童天性) (三)异常情况处理:“3 个立即做”(家长应急指南)1. 立即停止活动:若孩子港体处突然疼痛、肿胀,或敷料脱落,立即让孩子坐下 / 躺下,避免继续活动; 2. 立即观察记录:记录 “异常时间、症状”(如 “今天下午 3 点,孩子说港体疼,皮肤有点红”),方便医生判断; 3. 立即联系医院:出现以下情况,1 小时内联系主管护士或急诊: ◦ 港体处红肿热痛、渗液(尤其脓性液体); ◦ 孩子发热>38.5℃、寒战、精神差; ◦ 港体处皮肤凸起、触摸感觉 “位置变了”(可能港体翻转)。 四、长期管理:从治疗到康复(全周期关注)1. 生长发育适配:孩子长高了怎么办?• 港体埋于皮下,会随孩子生长发育轻微移动(正常现象),每次复诊时护士会检查港体位置; • 若孩子体重增长快(如 1 年增重>5kg),需告知护士,调整穿刺深度(避免针头未扎进港体)。 2. 心理支持:关注孩子的 “小情绪”• 低龄儿童:用 “治疗结束后可以去游乐园” 作为奖励,减少对输液港的恐惧; • 学龄期儿童:允许孩子向同学简单解释 “输液港是帮助治病的小装置”,避免被孤立; • 青春期儿童:尊重孩子隐私,维护时可选择独立诊室,避免在同伴面前暴露港体。 3. 复诊与拔除:“小管家” 的 “退休时间”• 当治疗结束(如肿瘤化疗完成、生长激素治疗达标),医生评估后可拔除输液港(小手术,局部麻醉,10-15 分钟完成); • 拔除后需按压穿刺点 15 分钟,保持伤口干燥 3 天,避免剧烈活动 1 周(如跑步、游泳),伤口会逐渐愈合,不留明显疤痕。 五、家长常见疑问解答(2025 年临床高频问题)1. Q:孩子怕疼,能不能不做维护? A:不能。维护时的疼痛很轻微(类似蚂蚁咬),若不维护,导管会堵塞(需手术取出),还可能引发感染(更危险),可提前给孩子准备喜欢的零食、玩具,维护后给予奖励。 2. Q:输液港会不会影响孩子打疫苗、做检查? A:不影响。打疫苗可选择对侧手臂;做 CT、MRI 时,输液港为钛合金材质(兼容影像学检查),无需提前拔除,可携带医生开具的 “输液港植入证明”(过安检时备用)。 3. Q:孩子不小心撞到港体,会坏吗? A:港体材质坚固(可承受儿童日常碰撞),若仅轻微碰撞(孩子没哭、无红肿),无需担心;若碰撞后孩子喊疼、皮肤凸起,需及时就医(排查港体翻转)。 4. Q:居家时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感染? A:记住 “3 个信号”:① 局部红、肿、热、痛;② 全身发热(>38.5℃)、精神差;③ 食欲下降、哭闹增多,出现任何一个信号,都需联系医院。 健康提示:本手册需结合孩子具体情况(如年龄、疾病类型、输液港型号),由护士进行个性化指导;建议家长保存主管护士联系方式,方便随时咨询。 (手册更新时间:2025 年 3 月,依据最新儿科静脉治疗指南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