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颈骨折合并低蛋白血症老年患者康复方案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细则(结合第七版《外科护理学》“骨科术后康复”“老年患者护理”“低蛋白血症管理” 核心章节,分阶段细化康复内容,兼顾 “功能恢复” 与 “基础病适配”,突出老年患者及低蛋白血症的特殊性) 一、康复总目标与分期原则1. 总目标• 短期(术后 12 周内):实现无痛负重行走(扶助行器→弃拐)、髋关节活动度达标(屈髋≤90°、外展≤30°、无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DVT、压疮; • 长期(术后 6 个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如独立穿衣、如厕、上下楼梯),白蛋白维持≥35g/L(避免营养不足影响康复进程); • 特殊目标(针对低蛋白血症):通过营养支持 + 适度康复,减少肌肉流失(老年患者 + 低蛋白易致肌少症),提升肌力(股四头肌肌力达 4 级以上)。 2. 分期原则 康复阶段 | 时间范围 | 核心原则 | 适配低蛋白血症的特殊考量 | | | | 低蛋白致肌肉修复慢,训练强度宜 “低频次、短时间”,避免过度消耗 | | | | 白蛋白≥32g/L 可逐步增加活动量,<30g/L 需延缓高强度训练 | | | | 白蛋白稳定≥35g/L 后,可开展步态优化、平衡训练 | 二、分阶段康复护理细则(含具体操作、频次、禁忌)(一)早期康复:术后 1-2 周(“保命 - 防并发症” 优先)1. 体位与基础护理(预防假体脱位核心)• 体位管理(第七版 P648 强推荐): ① 卧床时保持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 30°,两腿间夹软枕(厚度 15-20cm),避免内收(如双腿交叉)、内旋(如脚尖朝内)、过度屈髋(如抱膝动作); ② 翻身方法:“轴式翻身”(2 人协作),先将患者平移至床侧,健侧腿屈膝,双手抓住床栏,护士托住患肢臀部与膝部,同步转向健侧,翻身后天花板侧腿夹软枕,避免患肢受压; ③ 坐起要求:术后第 3 天开始,床头抬高≤30°(逐步增至 45°),首次坐起时间<10 分钟,避免久坐(防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 2. 被动与主动肌力训练(低强度启动) 训练项目 | 具体操作 | 频次 / 时长 | 低蛋白患者调整 | | 脚尖向脚尖方向勾(背伸)→向外侧绷(跖屈),每个动作保持 5 秒 | | | | 膝关节伸直,大腿肌肉绷紧(可触摸髌骨上方肌肉变硬),保持 5 秒后放松 | | 白蛋白<30g/L 时,每组减至 10 次,中间休息 2 分钟 | | 护士一手托患肢足跟,一手扶膝部,缓慢屈髋至≤60°(以患者无疼痛为限),保持 3 秒后放回 | | | | 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患肢至离床面 10-15cm,保持 3 秒后缓慢放下 | | 若白蛋白<28g/L,暂不开展(防肌肉无力致摔倒) | 3. 并发症预防专项训练(结合低蛋白风险)• DVT 预防: ① 物理预防: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每日穿戴 18 小时(夜间停用),低蛋白患者皮肤脆弱,需选择柔软袖套,每日检查皮肤有无压红; ② 主动配合:踝泵运动 + 股四头肌收缩(促进静脉回流),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减少血栓风险); • 压疮预防: ① 翻身频次:每 2 小时 1 次(低蛋白患者皮肤修复差,不可延长至 3 小时),翻身时检查骶尾部、足跟皮肤(用压疮风险评估表 Braden 评分,<12 分需垫气垫圈); ② 营养支持:同步予白蛋白补充(<30g/L 时 10g ivgtt qd)+ 肠内营养(如能全力 500ml/d),蛋白质摄入目标 1.5g/kg/d(如 60kg 患者每日 90g 蛋白,相当于鸡蛋 6 个 + 牛奶 500ml)。 (二)中期康复:术后 3-8 周(“功能提升 - 减少依赖” 核心)1. 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突破角度限制)• 屈髋训练(第七版 P649 操作规范): ① 床边坐位屈髋:坐在床沿,健侧腿着地,患肢缓慢屈膝屈髋(双手可扶床沿借力),屈髋角度从 60° 逐步增至 90°(每周增加 10°),保持 5 秒后缓慢伸直,每日 2 组,每组 10 次; ② 站立位屈髋:扶助行器(腋下拐,高度调至腋下距地面 2-3 指)站立,患肢缓慢向前迈步(屈髋≤90°),脚跟着地后再缓慢收回,每日 2 组,每组 8 次; 禁忌:屈髋不可超过 90°(如弯腰捡物、坐矮凳<45cm),避免假体撞击髋臼。 • 外展训练: ① 侧卧外展:健侧卧位,患肢伸直,缓慢向外抬起(外展≤30°),保持 5 秒后放下,每日 2 组,每组 8 次(需在两腿间夹软枕,避免内收); ② 站立外展:扶助行器站立,患肢缓慢向外侧迈步(步宽≤30cm),再收回,每日 2 组,每组 10 次(老年患者平衡差,需有人在旁保护)。 2. 肌力强化训练(针对 “薄弱肌群”)• 臀中肌训练(预防步态跛行): ① 侧卧位蚌式开合:健侧卧位,患肢屈膝 90°,缓慢打开膝关节(像蚌壳开合),保持 5 秒后闭合,每日 2 组,每组 12 次(可在膝部绑 1kg 沙袋增加负荷,白蛋白≥32g/L 时开展); • 股四头肌强化: ① 直腿抬高进阶:在脚踝绑 1kg 沙袋,缓慢抬高患肢至 15cm,保持 5 秒,每日 2 组,每组 8 次(若出现乏力、心慌,立即停止); • 小腿肌肉训练: ① 站立提踵:扶助行器站立,缓慢踮脚尖(足跟离地 5cm),保持 3 秒后放下,每日 2 组,每组 15 次(改善踮脚步态)。 3. 行走与转移训练(逐步减少辅助)• 助行器行走(术后 3-4 周启动): ① 初始步态:“健侧先迈→患肢跟进→助行器前移”,步幅 15-20cm(约患者脚长),速度 20-30 步 / 分钟,每日 2 次,每次 10-15 米(老年患者需有人在旁搀扶,防摔倒); ② 距离进阶:每周增加 5 米,术后 6 周可达到每日 2 次,每次 30 米(需评估患者心率,行走后心率≤100 次 / 分为耐受); • 转移训练(术后 4-5 周): ① 床→椅转移:椅子靠健侧放置,患者坐床沿,健侧手撑椅面,患侧手撑床,缓慢站起后转身坐入椅子(椅子高度≥45cm,避免屈髋过度); ② 如厕转移:使用加高马桶圈(高度 45-50cm),健侧手扶扶手,患侧手撑墙壁,缓慢坐下(避免深蹲)。 (三)晚期康复:术后 9-12 周及以后(“功能整合 - 回归生活” 核心)1. 步态优化与平衡训练(减少跛行)• 步态训练: ① 弃拐准备:当患肢肌力达 4 级(可抵抗中等阻力)、行走无疼痛时,先从单拐过渡(健侧持拐),再弃拐行走(术后 10-12 周),行走时保持 “挺胸抬头,步幅均匀”,每日 2 次,每次 50 米; ② 上下楼梯训练:“健侧先上→患肢跟进→健侧先下→患肢跟进”,每步只上 1 级台阶,扶手扶健侧,术后 12 周可完成 3 层楼梯(速度缓慢,每级停留 2 秒); • 平衡训练(预防跌倒关键): ① 单腿站立:扶墙站立,缓慢抬起健侧腿,保持 10 秒后放下,每日 2 组,每组 5 次(逐步延长至 20 秒,老年患者需有人保护); ② 闭目站立:睁眼扶墙站立稳定后,缓慢闭目(保持 5 秒),再睁眼,每日 2 组,每组 3 次(提升本体感觉,低蛋白患者平衡差,需从睁眼开始)。 2.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结合老年需求)• 穿衣训练: ① 顺序:先穿患肢→再穿健肢,先脱健肢→再脱患肢(避免患肢过度内收、屈曲,如穿裤子时可抬高患肢,用穿衣辅助杆); ② 辅助工具:使用长柄鞋拔(避免弯腰穿鞋)、魔术贴鞋带(减少系鞋带动作); • 家务能力训练: ① 轻度家务:术后 12 周可开展 “擦桌子、叠衣服”(避免提重物>5kg,如提水桶、搬椅子); ② 禁忌家务:避免扫地(弯腰过度)、晾衣服(上肢过举致髋部受力)、长时间站立(>30 分钟,防下肢水肿)。 3. 康复效果评估
| 评估项目 | 术后 12 周目标值 | 评估方法 | 评估项目 |
| | | | |
| | | | |
| | | 计时行走(50 米<5 分钟,心率≤100 次 / 分) | |
| | | | |
| | | | | 三、康复中的营养支持(针对低蛋白血症关键措施)1. 营养评估与目标• 评估频率:术后每周测白蛋白、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更敏感,<180mg/L 提示近期营养不足); • 目标值:康复期白蛋白需维持≥32g/L(早期)、≥35g/L(中晚期),低于目标值需调整营养方案。 2. 具体营养方案• 饮食调整(第七版 P130 营养支持原则): ① 蛋白质摄入:每日 1.5-2.0g/kg(如 70kg 患者每日 105-140g 蛋白),来源优先选择 “优质蛋白”:鸡蛋(1 个 = 6g 蛋白)、牛奶(250ml=8g 蛋白)、鱼肉(100g=20g 蛋白)、豆腐(100g=8g 蛋白); ② 热量补充:每日 25-30kcal/kg(如 70kg 患者每日 1750-2100kcal),避免过度节食(老年患者易营养不良),可加餐(如上午 10 点加牛奶 + 饼干,下午 3 点加水果 + 坚果); ③ 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维生素 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如橙子、西兰花)、钙(预防骨质疏松,每日 1000mg,如牛奶 + 钙片)、维生素 D(促进钙吸收,每日 400IU); • 药物补充: ① 白蛋白输注:白蛋白<30g/L 时,予人血白蛋白 10g ivgtt qd,连续 3-5 天后复查,升至 32g/L 以上可停用; ② 肠内营养制剂:若进食差(如每日摄入蛋白<1g/kg),予高蛋白肠内营养剂(如瑞高,每 100ml 含 6.7g 蛋白),每日 500ml,分 2 次口服(避免空腹,防胃肠不适)。 四、康复禁忌与风险防控(避免并发症)1. 绝对禁忌动作(第七版 P649 明确禁止)• 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如盘腿坐、跷二郎腿、脚尖朝内站立; • 禁止过度屈髋:如弯腰捡物(捡物时需先蹲下,健侧手捡)、坐矮凳(<40cm)、抱小孩(避免髋部受力); • 禁止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高、长时间行走(>1 小时)。 2. 风险防控措施• 假体脱位防控: ① 康复中若出现 “髋部剧痛、不能活动、下肢短缩”,立即平卧(两腿间夹软枕),呼叫医生(可能假体脱位); ②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快速站起、转身),老年患者动作宜缓慢; • 肌肉拉伤防控: ① 训练前热身(如踝泵运动 5 分钟),训练后放松(如按摩大腿肌肉 10 分钟); ② 不可强行突破角度(如屈髋疼痛仍用力屈),以 “无痛原则” 为准; • 跌倒防控: ① 居家环境改造:地面防滑(铺防滑垫)、走廊装扶手、房间无障碍物(如电线、杂物); ② 穿戴防滑鞋(鞋底有纹路),避免夜间独自起床(可使用夜灯)。 五、康复随访与调整(动态优化方案)1. 随访频率与内容 随访时间 | 核心内容 | 康复调整依据 | | | 白蛋白<30g/L:延缓肌力训练,加强营养;假体位置异常:调整体位训练 | | | 屈髋<80°:增加被动屈髋训练;行走<20 米:延长助行器使用时间 | | | 未达目标:优化训练方案(如增加平衡训练);达标:制定长期维持计划 | | | 假体稳定:维持轻度活动(如每日散步 30 分钟);白蛋白低:继续营养支持 | 2. 长期维持建议(术后 6 个月后)• 活动:每日散步 30 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每周开展 2 次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 • 营养: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1.2g/kg),定期监测白蛋白(每 3 个月 1 次); • 防护:避免外伤(如雨雪天少出门)、避免重体力劳动,出现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