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学防控护理报告模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学防控护理报告模板护理之声  李冰  仅供参考
(一)定义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3 类或 3 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是临床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类型。本例涉及的 MRSA 即对甲氧西林及其他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携带 mecA 基因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2a,导致抗菌药物无法与细菌靶位结合而失效,符合 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2024 年最新修订的耐药菌定义标准。
(二)对患者的危害
1. 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可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有限,往往需使用广谱、高效且价格昂贵的药物(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治疗费用较普通细菌感染高 3-5 倍。
2. 不良预后风险升高:研究显示,MRSA 肺炎患者的死亡率(25%-30%)是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肺炎患者的 2 倍,且住院时间延长 5-7 天,并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概率增加。
3. 长期健康影响:即使感染得到控制,患者仍可能长期携带耐药菌(定植状态),在免疫力下降时再次诱发感染,尤其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构成持续威胁。
(三)控制的原则
1. 源头控制: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暴露(如严格执行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需高级职称医师开具规定),从根本上降低耐药菌产生的选择压力。
2. 分级防控:根据耐药菌传播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对 MRSA 等高度耐药菌实施接触隔离,对定植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如 ICU 新入院患者常规筛查 MRSA),避免漏诊导致的传播扩散。
3. 多学科协作:由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护士、感控专员组成 MDRO 防控小组,分工负责诊断治疗、用药指导、护理操作规范、环境监测等环节,形成 预防 - 诊断 - 干预闭环管理。
4. 持续监测与改进: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实时追踪 MDRO 感染率、耐药率变化,定期分析暴发风险,针对薄弱环节(如手卫生依从率低、消毒不规范)开展专项整改,符合 WHO“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抗菌药物管理)全球战略要求。
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78
入院时间2025 6 10
主要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型呼吸衰竭、高血压 3 级(极高危)
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2025 6 12 日痰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
既往史:近 1 年内因肺部感染住院 2 次,曾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累计使用时间达 45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确诊依据
1. 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入院后持续发热(体温 38.5-39.2℃),咳嗽、咳黄脓痰(每日痰量约 50ml),呼吸急促(24 / 分),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符合肺部感染临床表现。
2. 微生物学证据6 11 日采集合格痰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 / 低倍视野,白细胞>25 / 低倍视野),经培养 48 小时后检出 MRSA,菌落计数≥10⁶CFU/ml,且重复培养(6 13 日)结果一致。
3. 耐药性判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MRSA 对苯唑西林(抑菌环直径≤10mm)、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21mm)耐药,符合 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多重耐药菌定义(对 3 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
三、实验室检查结果(一)感染相关指标
[size=11.0000pt]检查项目
[size=11.0000pt]入院时(6 10 日)
[size=11.0000pt]确诊日(6 12 日)
[size=11.0000pt]治疗后(6 18 日)
[size=11.0000pt]参考值
[size=11.0000pt]白细胞计数(×10⁹/L
[size=11.0000pt]12.5
[size=11.0000pt]13.8
[size=11.0000pt]9.2
[size=11.0000pt]4-10
[size=11.0000p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size=11.0000pt]88
[size=11.0000pt]90
[size=11.0000pt]75
[size=11.0000pt]50-70
[size=11.0000pt]C 反应蛋白(mg/L
[size=11.0000pt]86
[size=11.0000pt]95
[size=11.0000pt]42
[size=11.0000pt]0-10
[size=11.0000pt]降钙素原(ng/ml
[size=11.0000pt]0.85
[size=11.0000pt]1.02
[size=11.0000pt]0.38
[size=11.0000pt]0.05
[size=11.0000pt]痰涂片革兰染色
[size=11.0000pt]革兰阳性球菌(+++
[size=11.0000pt]革兰阳性球菌(+++
[size=11.0000pt]革兰阳性球菌(+
[size=11.0000pt]无致病菌
(二)肝肾功能及血药浓度
[size=11.0000pt]检查项目
[size=11.0000pt]6 12
[size=11.0000pt]6 18
[size=11.0000pt]参考值
[size=11.0000pt]血肌酐(μmol/L
[size=11.0000pt]86
[size=11.0000pt]92
[size=11.0000pt]57-97
[size=11.0000pt]尿素氮(mmol/L
[size=11.0000pt]6.2
[size=11.0000pt]6.5
[size=11.0000pt]3.1-8.2
[size=11.0000pt]万古霉素血药浓度(μg/ml
[size=11.0000pt]——
[size=11.0000pt]15
[size=11.0000pt]10-20(治疗窗)
四、感染源与传播风险评估(一)感染源分析
患者入院时存在咳嗽、咳黄脓痰,体温 38.5℃,白细胞计数 12.5×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8%,结合痰培养结果,判定感染源为内源性定植菌诱发的肺部感染(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相关)。
既往住院史及抗菌药物暴露史为 MRSA 定植的高危因素(研究显示,反复住院患者 MRSA 定植率可达 23.6%)。
(二)传播风险评估
高风险因素
a. 患者需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 2L/min),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咳嗽时易产生气溶胶;
b. 存在压疮风险(Braden 评分 12 分),需每日翻身、换药,增加接触传播机会;
c. 家属每日探视 2 次,防护意识薄弱,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污染的手、医疗器械),次要为飞沫传播(近距离咳嗽、交谈)。
五、感染用药原则及实施(一)用药原则
1. 依据药敏试验选药:优先选择敏感药物,本例 MRSA 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结合患者肾功能(肌酐清除率 65ml/min),首选万古霉素(无需调整剂量)。
2. 剂量与疗程个体化:根据年龄、体重(62kg)、肾功能计算初始剂量(万古霉素 0.5g q12h),并监测血药浓度(目标谷浓度 10-20μg/ml),避免剂量不足或毒性反应。
3. 联合用药谨慎性:单一药物敏感时不联合用药,本例万古霉素单药治疗有效,未联用其他抗菌药物(研究显示 MRSA 单药敏感时联合用药不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
4. 及时评估疗效:用药 72 小时评估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若无效(如体温持续升高、白细胞未下降),考虑换药或调整剂量。
(二)用药实施与监测
给药方案6 12 日起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 / 支)0.5g+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静脉滴注,每 12 小时 1 次,滴注时间≥60 分钟(避免红人综合征)。
疗效监测6 15 日患者体温降至 37.5℃,咳嗽、咳痰量减少;6 18 日复查血白细胞及 C 反应蛋白均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继续原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每日观察有无皮疹、静脉炎(选择前臂大静脉输注),6 16 日出现穿刺部位轻微红肿,更换输液部位并热敷后缓解;定期监测肾功能,未出现肾损伤。
六、防控护理措施(一)隔离管理
1. 隔离安置6 12 日确诊后立即转入单间病房,病房外悬挂 接触隔离标识(蓝色),门口放置速干手消毒剂、一次性手套、隔离衣、医疗废物桶(双层黄色垃圾袋)。
2. 人员限制:固定 1 名责任护士专人护理,其他医护人员进入病房需登记;探视者仅限 1 / 次,需穿隔离衣、戴手套,由护士指导正确穿脱流程,探视后对探视者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3. 转运管理6 15 日因复查胸部 CT 需转运,转运前用一次性床单覆盖患者,告知接收科室患者为 MRSA 感染,转运后立即对转运工具(轮椅)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二)手卫生与防护
1. 手卫生执行
护士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有创操作(吸痰、换药)前,处理患者分泌物后,均需用流动水 + 皂液洗手(搓揉时间≥15 秒),或使用 75% 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按压 3-4 泵,搓揉至干燥)。
每日由感控护士督查手卫生依从率,6 12-18 日依从率从 82% 提升至 100%
1. 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
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护理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护目镜、手套、隔离衣;
日常翻身、测血压等操作,佩戴一次性手套,接触不同部位(如从污染的创面到清洁的皮肤)需更换手套。
(三)环境与物品消毒
1. 高频接触表面:床栏、床头柜、呼叫器按钮、门把手、血压计袖带等,每日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 2 次(上午 9:00、下午 16:00),遇污染立即消毒。6 16 日环境采样显示,床头柜表面菌落数从消毒前的 15CFU/cm² 降至 0CFU/cm²
2. 医疗器械
听诊器、体温计专用,使用后用 75% 酒精擦拭;
吸痰管、输液器等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复用医疗器械(如雾化器)使用后送供应室,按 特殊感染物品流程处理(先消毒再清洗灭菌)。
1. 终末消毒:患者计划 6 25 日出院,出院后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密闭病房用 3% 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用量 20ml/m³),作用 60 分钟后通风;床单位用臭氧消毒机消毒 2 小时;地面、墙面(距地面 1.5m 以下)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
(四)医疗操作护理
1. 呼吸道护理
协助患者有效咳嗽,每日拍背排痰 4 次(餐前 30 分钟、餐后 2 小时),拍背时戴手套,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 2 分钟,避免缺氧;痰液收集于带盖容器,标记 “MRSA 阳性,及时送检。
1. 基础护理
皮肤护理:每 2 小时翻身 1 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骨隆突处涂抹润肤露,6 12-20 日未发生新的压疮;
口腔护理:每日 2 次(晨起、睡前),用氯己定含漱液擦拭口腔,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
(五)标本采集与监测
每周复查痰培养 1 次(6 19 日、26 日),观察 MRSA 清除情况;
监测同病房及邻床患者(若为多人间)感染指标,每周查血常规、体温,必要时采集标本送检,本例为单间隔离,未发生交叉感染。
七、效果评价
1. 感染控制效果
患者体温于 6 16 日恢复正常(36.8℃),咳嗽、咳痰症状减轻,6 19 日痰培养仍为 MRSA 阳性,继续当前治疗;
隔离期间(6 12-25 日),科室未出现新增 MRSA 感染病例,医护人员手卫生采样均为阴性。
1. 护理质量指标
手卫生依从率:100%(目标≥95%);
环境消毒合格率:100%(目标≥90%);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2 分(满分 100 分),主要反馈 隔离期间护士沟通及时,未感到被歧视
八、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 心理护理:患者因隔离产生焦虑情绪(6 13 日诉 没人愿意靠近我),每日安排 15 分钟沟通时间,解释隔离的目的是保护他人和促进康复,介绍成功案例,减轻心理负担。
2. 家属培训6 14 日对家属进行防控培训,演示正确戴脱手套、口罩的方法,强调 不触碰患者分泌物,接触后立即洗手,发放图文并茂的《MRSA 感染家庭照护指南》。
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无需继续隔离,但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随地吐痰);
若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及时就医并告知 MRSA 感染史;
衣物、被褥单独清洗(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后常规洗涤)。
九、总结
本例通过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强化手卫生、规范环境消毒及个性化护理,有效控制了 MRSA 的传播风险,患者病情逐步好转,未发生交叉感染。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核心在于 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防控流程,同时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实现感染控制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报告人XXX
日期2025 6 25
:相关监测记录(痰培养报告、环境消毒记录、手卫生督查表、抗菌药物使用记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