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应帮助老人恢复自理能力 2014-05-30 02:36 作者: 站长 来源:中欧工商学院 阅读次数王燕妮:老年护理应帮助老人恢复自理能力
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创始人兼CEO王燕妮
中国人老年护理知识明显缺失
今天下午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探讨的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到底在说的什么是护理?我们的社会在每个家庭要准备要小孩的时候,都会去学习、研究从怎么怀孕、育儿、教育,全家动员起来包括已经有经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动员起来,但是很少有人说家里父母退休了,或者老人刚刚过了70、80大寿,我们还不懂要找一本书来看一看老年人会有哪些心里变化,他和我们成年人、儿童的心里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来思考。
老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群的绝大多数面对最大的健康的威胁是慢性病,在现有的医疗体系很难去寻找到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在99%的时间里面、远离医生的时间里面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的自身和家属都要参与进来,或者还需要外力的帮助。
现在这样健康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们在人口老龄化之前面对更多是急性或者是大型传染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换一个思路去想,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够很好的来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护理挑战。
老年护理,到哪找到好的保姆到哪可以请到好的护工,这叫替代性的护理。所谓替代性的护理,当老人有点不方便不能动了,找人替他做他做不了的事情,但是替代性的护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旦用上他就会有依赖性。换一个角度来想,生命最后,现在大量的就是在过度医疗,或者是很痛苦的插着各种管子,仅仅维持生命而没有生活质量的阶段本来应该越短越好,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我们的健康预期寿命在上海已经超过了80岁,但是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还不到65岁。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可能5年、10年甚至更久都是在生活质量非常低的情况下度过的。这样的情况下回到我们的问题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护理?
恰当的护理可以维持老人的自理能力与精神状态
从老人的角度,从老人身边人的角度,最好能够重建一部分功能,替他维持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我们看到十几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跟踪十年以后发布的研究成果,老年人同样是在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还基本自理的情况下,如果住到养老机构里,他们平均存活的时间大约是2年,各个国家都相似。但是如果他们能留在熟悉的社区或者是家来,有一定的家庭成员或者是其他人的照料,时不时有专业人员上门干预,这样可以延长生命8年。很多人会问,到底在家里干预什么,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包括我们的政府实践都给我们非常好的一些理论上的支持,还有一些事实上的支持。而我在04年创青松以后,我们发现确实有一整套的专业的服务干预可以帮助到老人来提升和维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他的心理精神状态。
讲到什么样的护理,我们也做了另外一个尝试,我们和医疗机构做了一个从医院到居家进行双向转诊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确实让老人在医院里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住院以后,回到家里就有专业的护理机构能够跟上;如果发现有新的医疗需求,我们又能够和医疗机构进行一个数据上和服务上的衔接。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出院转到家里以后上门提供护理,发现问题,定期有视频和电话会议,这些专家会有一个会诊,远程给这个家庭一个支持。
中国缺少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
第二谁来提供护理?现在我们面对老年护理这么巨大的一个未来人才需求,很多人还把他看成是一个不好玩的工作,没有很多人愿意干。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重新去设想,怎么能够让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我参与进行老年护理、养老服务是很酷的一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做,而且还有收获,我个人也能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得到发展得到很好的收入还可以不断的增长,他是这样一件事情才能吸引也为就业苦恼,也为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而发愁人解决工作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中间是有护理人员的专门级别,像是家庭护理人员,他们是有护理资质证书,中国现在是没有的。我们用专业培养出来的人,这些是有专业知识,而且有职业素养,有理想和有追求的人,在这里选择那些有长远的发展,也认为老年护理老年医学对他个人非常有吸引力的人,我们来培养他们来从事这个工作。在前面定义了对老年人的护理到底是什么样的护理,不是一个被动替代性的护理,而是主动帮助他主动干预的护理之后,我们确定要用什么样的人来做,那就是这些有基础、专业、素质的人培养他们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也跟培训教育机构做合作,在护理或者是康复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3-5年全日制的教育之后,还有一个400多学时的培训,市场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一个老年护理园的培训,80-120个学时,在前面人才选择不清楚,到底要培训什么人,培训出来的这个证谁认,是不是可以让他活得更好,对于专业的人我们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保证他从事这个工作可以得到经济方面的收入。
我们在讨论老年护理怎么做的时候,其实我们去研究了3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就像刚才老师讲的一样,企业有生存的压力,从创办的第一天,天天就要想怎么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做成做到市场可以接受,即使政府没有资助,没有保险,老人也有刚性需求花钱买,我们如何取这些模式的精髓,研究的半天发现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搬到中国,因为我们的环境、文化、家庭结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人才供给也不一样,但是有5个方面在老年护理模式提供上是共通的:
第一动态需求评估,金局做了他们的课题,到哪都是这样做的不是一次性的刻舟求剑,而是老年人正常情况下3-6个月也要复评,中间有健康的重大变化马上就启动复评,这种动态的概念。
第二服务一定是分级按需的,我们现在36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如果都让他们请一个24小时陪护的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有当分级按需提供服务,不要给得太多,当然也不能不够,刚刚好可以帮助到他足以生活自理功能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服务才有效率,这个问题才有解。
第三功能康复护理,老年医学和医学最大的区别,关注更多不是疾病而是功能,老年人可以有多病共存,可以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一定要受到影响,现在老年医学界最流行的词语叫做衰弱,老年人可以病但是不衰,他可以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他生活能自理,有比较好的复原力,一旦受到打击可以比较快的复原,这是本来由于年龄带来下降的一部分能力,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干预是可以帮他康复回来一些的,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必须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点。
团队分工协作,老年人需要的绝不是一个医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看很多科,或者是多科专家会诊,在家里也一样,家庭成员可以提供什么,专业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家政可以提供什么,这都是有分工的,这是需要多方面的人员。
对照顾者的支持,前一段时间报住养老院里面员工虐待老人,大家会谴责这些人,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每天在从事这样的工作,照顾老人,而且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又帮不到老人多少,他的心里会积累大量的情绪垃圾,会有压力,如果没有专业的方法帮忙他们疏导,就会扭曲他们的心灵,在这种扭曲甚至产生变态,就会伤害到他服务的对象,如果对这个服务的团队不考虑好,怎么保持他们的状态始终处于非常阳光、积极,而且是有价值的水平,那我们的服务也是会走死胡同。这些是我们研究以后,即使在中国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但是也要遵循的原理。
老年护理需要提供个性化方案 不能一刀切
最后还有一个在哪提供,都有一个所谓机构派和社区居家派的讨论,但是现在政府也非常的明确,我们其实不是说要一刀切,而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分工,需要机构服务的是什么人,机构怎么安排,需要在社区居家做的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安排,而且这个当中有很多是我们也要有转诊的概念,不是进了机构就一直待在那儿的。我走访了100多个国内包括很多所谓高级的养老机构,发现老人的整个状态还是很受影响,有的老人说,我到这里,这里很漂亮,风景什么都很好,但是我知道我到这儿来就是最后一站,或者说就是等死的。但是我研究半天,中国传统讲易经,易经里面讲的阴阳平衡,老年人属性是比较致阴,刚出生的小孩是阳气最重。如果我们把老年人都集中到一个地方,阴气太重,这样对老人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结果,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去想,到底他们需要在哪提供服务。所以为了支持这个,也不是老年留在家里就是居家养老,老人不动什么服务也得不到,而是要重新设计我们的模式来考虑怎么把服务提供到很多点上,而不是十几个点二十几个点,我们在北京服务11万个老人,而是这些点怎么联系起来,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利用技术的手段把我们的信息、人员配置给连接起来。比如说所有上门不管是去做评估、康复护理、回访,每个人拿着现在很便宜的平板电脑,每天工作的任务安排,信息的收集,随时都是通过这些系统来和总部服务器发生关系的,老人的需求最后就是个体化的,不是拿一个东西去套,而是每一个人的方案都是个性化的。
所以我们想未来的一个模式,不是我们建好机构去头痛怎么让老人愿意来,而是老人在哪里我们在哪里,老人的需要怎么安排给他服务,这个可能需要我们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或者换一些思路来想。也许今天困扰我们的没有牌照可以申请,但是比如中国的网络支付牌照,他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谁都不知道网络支付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先从老人需求做起,老人需要我们,我们也能在法律的范围内保护自己,规避风险,保护我们的服务对象,最后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标准。
我们要解决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的时候,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是前面两个方面:用得到,让大多数人想用的时候就有,不是讲漂亮的概念。比如建养老机构,从1千张床位到1万张床位,投入、资源占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换一个模式,如果像现在发展的是社区居家模式,服务1千到1万,这个可以使成本降低。
用得起,不是1个小时跟家政竞争,他收20元,我收15元,而是保证单位时间服务价格不要太低的情况下能够分级按需。老人用专业的服务可能每个小时算起来比较高,但是经过这个服务帮助他一段时间以后,不是越来越依赖,而是变的更自主的生活,这个是用得起的关键。
用得早,不是等到大家失能失治很严重了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更早的和媒体朋友们一起宣传普及这样一些老年健康的理念,让大家更早的用到这些概念。
|